發生于東漢末葉的曹操和袁紹之間的一勝一敗,包含著諸多頗有戲劇性的偶然與必然的巧妙組合,很值得玩味。有趣的是,在當時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下,袁紹與曹操都明白雙方遲早會發生一場生死決斗,而且至少自建安元年起,雙方就在為即將到來的生死搏斗而緊鑼密鼓地準備著。袁紹滅了公孫瓚,鞏固了后方;曹操也解決了許都周圍的呂布、張繡、袁術等敵對勢力,還西撫韓遂、馬騰,東聯孫策,后方基本穩固。建安四年(199年),袁紹率十萬大軍南下,目標直指曹操的老巢許昌;曹操也率二萬精銳出屯黎陽,一場生死決戰就在眼前。時袁紹兵多糧足,從表面上看可謂占盡優勢,勝?在握,但官渡之戰的結果卻是眾人皆知,曹軍以少勝多,袁軍反而大敗。這一結局,確實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思索空間。
細繹操勝紹敗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袁紹與曹操雖然都是在漢末亂世中崛起的政治明星,但袁紹走的是一條下坡路,而曹操走的是一條上坡路。袁家四世均居三公之位,史稱“執傾天下”,政治背景可了不得,因此一開始呼風喚雨的優勢非常明顯。反觀曹操,主要是憑藉自己的政治智慧打拼,因而每走一步都似乎非常艱難。時人對袁紹的政治號召力也是看得非常清楚,如在董卓當權為所欲為時,就有人警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笔聦嵰舱侨绱,當袁紹在渤海舉起討董勤王的義旗時,居然能充當天下盟主,而韓馥還主動出讓“冀州牧”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袁紹在年輕之時,頗能“折節下士”,因而“士多附之”,如田豐等謀臣武將就是他以“卑辭厚幣”引進的。他還豢養死士,也就是白道黑道都來,手段可不簡單。如此看來,在當時的政治游戲中,誰要是藐視袁紹或者想從其手中討得便宜,無疑會碰一鼻子灰。
可惜的是,在當時的權力角逐中,袁紹雖具備這么好的條件,但因為有幾個致命的缺陷,終使他敗在曹操手下。
一是政治智慧平庸無奇。早在袁紹與曹操同時起兵共討董卓之亂時,操紹之間就有一段對話。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反問:“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段對話真是精彩,操紹之間的政治智慧高下立見。而且,從后來的情況看,兩人基本上是按照這段對話的設想進行實際操作的。這等于說,在未開始比賽前,實力遠遜于袁紹的曹操在政治智慧上已為自己先掙了一分。
二是袁紹雖能招賢納士,但又剛愎自用,不能采納謀臣的正確意見,而曹操反是。試舉幾例:建安元年,漢獻帝自長安狼狽東歸。郭圖、田豐等謀士勸袁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而曹操卻接受了毛?“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迎漢獻帝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自此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動權。等到袁紹認識到丟掉一面大旗又想重新拾起時,曹操斷然拒絕了袁紹的要求。建安五年,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劉備叛操自立,曹操后院起火。曹操決定棄袁氏大軍于不顧,親自東征劉備。這對袁紹來說,真是天賜良機。田豐及時建議袁紹派大兵奔襲許昌,一舉端掉曹操老窩。對于這樣一個可行的建議,袁紹居然以子病不從,氣得田豐舉杖擊地,嘆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官渡戰時,沮授建議袁紹增派部隊守衛烏巢糧草,以防曹軍偷襲,袁紹也當耳邊風,不予采納。而曹操恰好與袁紹相反,對于謀士提出的建議,多能虛心采納。最典型的例子是兩軍在官渡相持日久、僵持不下時,形勢對曹軍多有不利,曹操準備放棄官渡,退保許都。荀?提出了“苦撐待變”的積極意見,被曹操采納。不久,曹軍就迎來火燒烏巢糧草的良機。
三是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而曹操反是。譬如,對于田豐、沮授、許攸等謀臣在陣前提出的正確意見,袁紹不但沒有采納,反而還采取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極端措施,分了沮授的兵權,先“械系”后又殺害了田豐,還逼走了許攸?梢娫B雖然聚集了一批英才,但由于自己“內多忌害”,根本就不可能發揮這批英才的作用。而曹操呢?當曹軍諸將和留許官員多以為袁軍不可敵而紛紛搞起地下活動、與袁紹多有書信往還時,曹操并不追究。當曹操破鄴、在袁紹老巢發現許多通敵的書信時,他果斷地把它付之一炬,使所有人大為寬心,而實際上是起到了難以估量的籠絡人心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0417.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