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迷霧中的華歆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華歆,一個活躍在漢魏時期政治舞臺上的人物。在世人心目中,他因“有乘軒冕過門者”,便“廢書出看”而被后世所不恥;在《三國演義》中,他因囚禁皇后、助魏篡漢而遭到了世人的唾棄。在大多數人眼中,華歆可以說是一個貪慕榮華、助紂為虐的奸佞之臣。但當我們撥開重重迷霧,再次翻開厚重的歷史,或許會認識到一個真正的華歆。一、高行顯名和仕途坎坷:受《世語新說》———《管寧割席》一文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華歆貪慕榮華、德行卑污。但在歷史上,真正的華歆卻是一個具有高尚品行的人。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年少時的他與大多讀書人一樣,曾與北海邴原、管寧一起游學,并且三人關系要好,時稱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之后,華歆便成為了高唐吏。雖然是初次為官,但華歆在執政期間,“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還是受到了眾人好評。不久,華歆的才華便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先是被舉為孝廉,后又除郎中。一時間,華歆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就在這看似平坦的仕途生涯中,華歆卻由于自己的身體問題,只好辭官退隱山林之中。時間繼續前進,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無謀何進輔政。由于何進的征召,華歆不得已二次出山,并被任命為尚書郎。但誰知數月之后,何進在與宦官斗爭中喪生。隨后,西涼董卓又攬政權,并與當時的關東群雄對立,成為了袁紹、曹操等人的眾矢之的。面對如此的亂世,華歆為了避西京之難,請求出任下?令,董卓應允,但舊病的復發使華歆只能與鄭泰等六七人從小路步行出武關。而就是在這次困難的旅途中,華歆卻展示除了才華外的另一閃光面。根據《三國志》注引華橋《譜敘》記載,華歆在與鄭泰等人趕路的途中,遇到一老者獨行,于是老者便請求與眾人同行,而鄭泰等人又見其可憐,不忍棄之,卒與答應。可誰知,老者在途中竟墮井,眾人便皆欲棄之而去。此時惟獨華歆站了出來,以“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為由,說服了眾人,并將老者救出。華歆在危難之際,敢于挺身而出,救他人與水火之中,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品行之高尚。初平元年(190年),經歷了兩次磨難的華歆三次出山,被朝廷任命豫章(今南昌)太守。本以為這回該相安無事的華歆,卻又一次受到了老天的“眷顧”。孫策率虎狼之師略地江東,華歆知策善用兵,只得幅巾奉迎。隨后,華歆于建安5年(200年)又被曹操假天子之命調回朝中為官。由于華歆平日人緣極好,頗受眾人愛戴。故其部下和百姓在臨別前送了很多禮物,華歆當面照單全收,但卻注明送禮人姓名后加以保存,并在隨后當地揮淚送別者過千人的感人場面中,將禮物全部拿出,又對送行的人說:“情意已經收下,十分感謝諸位,但禮物卻不得不請大家各自取回。”華歆的舉動,又一次的使眾人嘆服。就這樣,華歆離開了江東,踏上為曹魏效力的道路。
東漢末年的群雄并起,戰火不斷,使華歆的前半生并不是很得志。他在短短的十幾年里,經歷了數次的磨難,數次的起起落落,道路可謂頗為坎坷。但憑借著華歆自身品行、才華和努力,最終使自己的仕途生涯慢慢的步入了正軌。對于華歆不斷的更換門庭,我們并不能太多的責怪他,這可以說是受當時混亂的形勢所迫。相反,我們應該看到,同樣是在這些困難的日子里,華歆抓住了那些僅有的機會所展現出的閃光點。二、全能人才和扶搖直上在羅老先生的《三國演義》中,幾乎沒有提及任何關于華歆的才能,許多人會認為華歆是一無用之人。但在正史中,華歆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建安5年(200年),歷經磨難的華歆終于來到北方,開始為曹操做事。在此之前,華歆因在任豫章太守時,他的“為政清靜不煩”,受到了眾多官吏和百姓對敬愛。故曹操對其能力深信不疑,便拜為議郎,參司空軍事。不久,由于荀?病死,華歆便入尚書,轉侍中,竟代荀?為尚書令。曹操生平素以識人而名,曾任荀?為漢尚書令、都許都;任荀攸為魏尚書令、都鄴;任鐘繇為司隸校尉、都洛陽、長安。這三個職務的要求十分嚴格,為官者必須要具備曹操的信任、擁有突出才華和自身良好的品德等諸多條件。當時許都為漢朝的都城,但朝中大部分的公卿并不在曹操集團之中。而華歆在出任漢尚書令時曹操正在斟酌自封魏公之事,一旦曹操自封魏公之事成功,許都的漢臣很可能會反映強烈、甚者會產生一定規模的暴動。這點曹操早有所慮,并且是他頭痛的地方。所以,華歆所任的漢尚書令不但肩負著統領群臣、鎮守京都的重任,更重要的任務便是在曹操加封為公的階段中,一定要想方設法穩定住許都的政局?梢哉f,在上述三者之中,漢尚書令職責最重。盡管當時魏國的人才濟濟,但若論誰能接任荀?位子,出任漢尚書令一職,此類人卻屈指可數之。既然曹操將華歆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可見對其充分信任和華歆杰出的能力。當然,華歆也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經過了幾次的歷練,此時的華歆對于為官可以說是輕車熟路。隨著魏國建立,鄴順利成章的變為北方的政治中心,而曹操和其幕僚們也隨之轉移陣地,開始在鄴討論起了軍政大事。就在曹操的權力轉移期間,華歆對許都的管理沒有出現太大的差錯,并且很好的控制住了反曹勢力,許都內呈現一片安寧的景象?梢哉f,在這段時間中,華歆展現出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良好的控制力。不久,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六月,把自己留在許都的最后一個心腹——華歆,也調至了鄴,并任命為御史大夫,此時的許都徹底成為了一個徒有虛名的國都。而就在華歆前腳離開之時,許都后腳便發生了動亂。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起事于許昌。在此之前,華歆任尚書令四年,許都安然無恙?扇A歆剛一離開,許都便出現叛亂,這再一次證明了華歆出色的能力。
歷史上的華歆其實是政治、軍事能力卓越的一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全才。尤其是在華歆為曹操做事期間,他的才華得以完全施展,官運也逐漸開始亨通。隨后,憑借華歆杰出的表現,他慢慢步入了曹魏的高層之中,并成為魏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三、背漢事魏和人臣已極在一出名為《受禪臺》京劇中(又名《獻帝讓位》),漢獻帝劉協掛白須,身著素衣、手捧玉璽,滿懷忘國之痛,唱腔凄慘;而太尉華歆卻金冠玉帶,翎羽高挑,按劍逼帝,揮來使去,實是一副奸臣模樣。在曹丕受禪時,華歆的“登壇相儀,奉皇帝璽綬,以成受命之禮!笔顾蔀榱酥捍蹪h的重要功臣。而也就是華歆這次的舉動,讓他成為一“不忠不義”之人,遭受了千古的罵名。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拜華歆為相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氏江山從此落入他人之手,華歆也被封為司徒。在羅老先生的《三國演義》中,華歆當時的“丑惡嘴臉”可謂是深入人心,但根據《三國志》注引華橋《譜敘》記載,華歆在曹丕受漢禪時,并非如小說中塑造的那樣氣焰囂張、驕狂跋扈,而是面帶憂色。并且這個舉動引起了曹丕的不滿,便問當時的尚書陳群:“我應天受禪,文武群臣加官進爵,人人莫不歡喜,可惟獨相國和你看起來不高興,這是何故?”陳群立即離席答道:“臣與相國曾食漢祿,若是也像大家一樣興高彩烈、得意忘形的話,陛下看了以后難道不覺得更惡心嗎?”曹丕聽了后這番話,很是佩服;蛟S有人認為華歆此舉是在“演戲”給眾人看。但事實上,在此之前,華歆已經做出了兩次維護劉氏江山的舉動。中平五年(188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想廢掉靈帝、改立合肥侯,曾經邀請華歆共同參與。但華歆卻以“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拒絕加入。隨后,事情果然不出華歆所料,王芬的計劃全盤失敗。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遷都。華歆求為下?令,隨后因病從藍田到了南陽。而當時的袁術便在南陽,見華歆是一人才,便收留了華歆。此后,華歆在跟隨袁術期間,曾力勸袁術興兵討伐董卓,以勤王室。但是袁術不從,于是華歆便立即離開了袁術。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華歆似乎心存漢室。對于在《三國演義》中把華歆塑造成一個助紂為虐的奸佞之臣,可能是與“漢為正統”以及“尊劉抑曹”的觀念些有關系。其實在事實上,可以說華歆默然的態度是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并且代表了大多數士人的思想,而且這種狀況從當初董卓廢帝時也可窺其一二。自西漢以來,儒家思想為成為了主要的政治哲學。而到了東漢時期,儒學更是取得了獨尊地位,并開始以儒家的名教治國?梢哉f,名教之治對維護東漢的政權統一是起了很大作用。到了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面對宦戚專政所造成的政治腐敗,士人們尚能本著僅存的一點儒家道德精神,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進行反抗,但招致的“黨錮之禍”,使士人們開始對名教產生了懷疑。不久,“黃巾起義”的爆發,使東漢政權徹底名存實亡,這再一次動搖了士人對名教之治的信念。而后,社會的動蕩、無數的瘟疫和災荒使成千上萬的百姓喪生;政治的黑暗,混亂和無端的殺戮又使一批批名士們再一次奔赴了刑場。面對著如此殘酷的現實,名教已無力回天,不能在以此來維系人心,而儒學獨尊地位也隨之轟然倒塌。亂世對人類生命的壓抑和殘害,成了士人內在生命意識蘇醒的契機。道家老莊自然無為哲學的抬頭,成了士人的精神鎮痛劑!叭诵宰匀徽摗彪S之呼之欲出,并逐漸成為了漢魏眾多士大夫們的共識。而在“自然人性論”中,正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是通過自然之道來理解人性問題。于是,為了恢復生命的自然本色,士人們便開始掙脫開世俗間的種種束縛,而此時的華歆正是這種大潮流一個代表。對于華歆的背漢事魏,我們自然不能予以表揚,可也不至于批判。當華歆面對這曹丕所做的一切,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來說,他很難去改變什么,大多能辦到的只是順其自然,默默的承受?梢哉f,華歆的背漢事魏是一種所謂的“人性自然”的表現,而他的舉動也正是因為受到了一定的道家思想影響,并且是當時社會中許多士人的一種普遍現象。
四、老驥伏櫪和三朝重臣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已在三公之列華歆本可以拋開政事,以享天年。但他依舊保持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的態度,為曹魏散貢獻著自己的微薄之力。曹丕在位期間,三府曾經提出,“舉孝廉”本是以考察人的品行,故對于有關“經、典”的考試,應該可以相應免除。但華歆馬上提出反對,他認為世道屢經戰亂,“六籍墮廢”,應當興復學業,“以崇王道”。制法者,以興廢學業而定國之興衰。如果考察孝廉不以經學,“恐學業遂從此而廢”。故不能廢除經、典的考核。但“若有秀異”,還“可特徵用”。治國就怕沒有人才,而不是得不到人才。華歆的這番話,最終得到了曹丕的認同。而后,曹丕請眾公卿舉薦四海人才,華歆便舉薦自己的好友管寧。在曹睿登基后,華歆進封為博平侯,增邑五百戶,并前千三百戶,轉拜太尉。此后,華歆稱病,欲讓位于管寧。但曹睿不許華歆讓位給管寧,也不準華歆辭職。一日,曹睿準備開幾桌宴席,犒勞一些有功之臣,便派散騎常侍繆襲詔喻。臨行時,曹睿特別吩咐繆襲:“直到華歆答應赴宴,你才能回來!边@兩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讓我們再次看到了當時的華歆對于魏國來說,依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太和四年,明帝派曹真從子午道進軍征伐蜀漢。當皇帝車駕則向東來到許昌,華歆見到了曹睿。此時,華歆大膽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勢,提出了應先修文德的主張,他說:“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故應當注重農業生產,安撫百姓。若魏國沒有饑寒之患,百姓無背井離鄉之情,天下必定可以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賢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遠方的人就會感懷威德,吳蜀之民也會歸附的。當時華歆的言辭懇切,深深打動了魏明帝,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終于聽從華歆建議,詔令曹真退兵。太和五年,為曹魏操勞半生的華歆終于到下了,時年75歲,被謚敬候。在此之前,曾任相國的華歆為官清廉,由于所得俸祿和賞賜多用于接濟親人、朋友和舊故,更甚者,還為自己的奴仆們進行安家。致使身處三公之列的華歆,竟做到了“家無擔石之儲”。對于這一點,華歆再一次使人嘆服?v觀華歆一生,博學而多才,年少以高行顯名。到了曹魏陣營中,思維周密,辦事處處謹慎小心,并且“事上以忠,濟下以仁”,再次展現了他過人的一面。至于華歆在此期間所作出的被稱為“大逆不道”之事,那其實只不過是當時社會風氣所致,士人的思想有所變遷,而華歆就是建安名士中的一個代表。但正如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評價一樣,華歆清純德素,確實不失一時之俊偉。
歷史上對華歆的評價:曹丕: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曹睿: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陳群: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太史慈:華子魚良德也,然非籌略才,無他方規,自守而已。陳壽:①華歆清純德素,誠一時之俊偉也。②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傅子:華太尉積德居順,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濟下以仁。孫盛:夫大雅之處世也,必先審隱顯之期,以定出處之分,否則括囊以保其身,泰則行義以達其道。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撓心於邪儒之說,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奪於一豎,節墮於當時。昔許、蔡失位,不得列於諸侯;州公實來,魯人以為賤恥。方之於歆,咎孰大焉!《魏書》:歆性周密,舉動詳慎!度A嶠譜》:歆淡於財欲,前后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產業!妒勒Z新說》:①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②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臘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饼垏[9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2693.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