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武王伐紂的另一種解讀:討伐紂王缺乏正確理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商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孔夫子是反對犯上作亂的,比如張三殺了君主,孔子就在他的編年史上寫為“張三弒其君”。但如果張三殺的是一個昏君,孔子就隱去了張三的名字,寫為“國人弒其君”。這就叫做春秋筆法。殺人的主體成了“國人”,是國人皆曰可殺的意思,張三是代表國人拿刀的!皬s”是貶意詞,孔子認為殺君主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這就好比羅國齊氏被處決后,美國總統表示遺憾一樣。

  對于武王伐紂,因為屬于犯上,孔子沒有表態。《論語》中有贊揚周武王的句子,說明孔子對武王伐紂是肯定的!墩撜Z》中不提伐紂之事。只有這幾句: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這段話首先拋掉了大前提!叭痔煜掠衅涠,怎么有了的?周原來的地?只有陜西?邑一帶很小的地方。經過古公覃父等三代人的經營,逐漸擴大了地?。西北一帶是從少數民族手中奪取的,可以說是自己爭來的。但是江漢流域一帶,卻是通過恩威并用的手段使其“貳于己”的,也就是說,是用“不臣”的手段取得的。這怎么叫“猶服事殷”呢?孔子認為,周本來具備了滅商的實力,沒有提前動手,這就是最高尚的道德。假設一個部門經理,奪走了公司三分之二的資產,只是沒有奪取董事長的位置,能說他的道德高尚嗎?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我們完全有理由稱曹操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王莽和趙匡胤在篡位之前,同樣也可以說是高尚的人。

  實際上,周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與春秋時列國沒有滅周道理是一樣的。周室衰微,列國還打著“尊王”這個招牌,是因為他們的土地是周天子分封的。如果不用這面破旗,他們祖宗的基業就失去了理論根據。該動手時沒有動手,只是時機沒有成熟而已。根本談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孔子是殷商的后裔,肯定周伐商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

  孟子的態度是旗幟鮮明的。他說武王伐紂不是以臣弒君,而是有道伐無道,殺了個“一夫”。所以后代人把周武王伐紂與商湯伐桀并稱為湯武革命。

  孟子的論述同樣是有邏輯問題的。如果有道伐無道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么明末清兵入關就是正義之師了。因為當時的明朝政府,連漢族人自己也說不好嘛。

  其次是有道和無道由誰來界定即誰來做裁判的問題。如果只由勝利者來裁定,那顯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武王伐紂,不能只聽周武王的,因為他也是當事人。統治者的思想有強大的威懾力,周朝順民們寫的歷史只好跟著說,就連孔子也只能說“吾從周”,所以后代人的歷史未必可靠。正如伊拉克戰爭,不能只聽姓喬的說。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也不能證明東條英機是個好人。我們現在要知道武王伐紂的真實情況,還應該聽一聽反方的聲音。比如武王伐紂時,伯夷叔齊曾扣馬而諫,他們的著作倒值得一看,可惜沒有。還有伐紂勝利后,殷民曾經造反,如果發現了造反殷民的日記,那就很有參考價值。

  再就是有道和無道很難有固定的標準,所以孟子的論點同樣沒有大前提,只能陷入循環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就是論據。勝利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力量強大,力量強大者多助,包括內助。多助者有道,失敗者無道。其實和“成則為王敗則寇”是一個意思。假如武王伐紂時有另一股勢力把武王打敗,周武王就是無道的。罪名是很現成的??以下犯上,以臣弒君。

  孟子的邏輯前提實踐證明是不成立的,因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并不是一個行王道仁政的君主,而秦國是一個主張殺伐殘暴的國家。

  成王敗寇是幾千年來的習慣思維。有錢人就是有本事的人,他的財產就是證明,被槍斃的一定是壞人。喜歡打落水狗,墻倒眾人推,是漢文化的優秀傳統。嘲笑失敗者,給死人臉上抹黑更是國人的慣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1492.html

相關閱讀: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
太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