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通俗小說家的智慧??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再認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4世紀到16世紀在中國誕生的“四大奇書”無疑是世界小說史上的奇跡,無論是把它們放在中國文學發展的縱坐標或是世界格局同類文體的橫坐標去認識和關照,它們都不失為一種輝煌的典范。它們或是過于早熟或是逸出常軌,都堪稱是世界小說史的精品。閱讀這些文本,你不能不驚訝于這些偉大作家的小說智慧。這種小說的智慧是由其在小說史上的原創性和劃時代意義決定的!叭龂薄八疂G”“西游記”通常被說成是世代累積型建構的巨制偉作。但是不可否認,最后顯示其定型了的文本即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代替性的畢竟是一位小說天才的完成品。它們自成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空間,在自己的空間中容納一切又“排斥”一切,正像米開朗琪羅的那句明言:他們的天才有可能造成無數的蠢材。如前所述,他們以后的各種效顰之作不都是遭到了這種可悲的命運嗎?因此小說文本從來不可以“古”“今”論高下,而以價值主沉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明代四大奇書是永遠說不盡的。這里我們不妨從廣義的歷史小說和世情小說這兩種小說類型分別談談明代小說審美意識的特征。中國傳統的歷史小說創作的大格局,歷來是歷史故事化的格局。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小說審美意識的定規是:歷史小說——講史;歷史小說——故事化的歷史。歷史故事化的第一形式,也是傳統歷史小說中發育最成熟的形式,是歷史演義。歷史演義式的歷史小說,大抵是以歷史朝代為背景,以歷史事件為主線,以歷史人物為中心,演繹有關歷史記載和傳說,或博考文獻,言必有據;或本之史傳,有實有虛。其代表性作品當屬《三國演義》。歷史小說的第二種形式,是寫歷史故事。歷史故事式的歷史小說,以故事為中心為主線加以組織,歷史背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實際上被淡化、虛化了。正如魯迅說的:只取一點點歷史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水滸傳》是為代表。歷史故事化具有史詩性質,《三國演義》的社會的審美的價值正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個民族一段時間的歷史敘述,而在于它的敘述成為對這個民族的超歷史整體性的構建和展示(即概括和熔鑄了漫長的古代社會的歷史)。這就是為什么后來有那么多重寫民族史詩的原因。與《三國演義》史詩化寫作相反,《水滸傳》走動其實是一條景觀化歷史的道路。它有些站在“歷史”之外的味道。它們幾乎是為了一種“理念”寫出了傳奇英雄人物的歷史:一個人物就是一個景觀。比如林沖的故事,武松的故事,魯智深的故事一經串聯就是一部“史”。它把社會風俗畫的素材或原料作為必要的資源,從而把歷史的天然聯系有意割斷,而把歷史回憶轉化成眼中的一段純粹風景,于是歷史被轉換成可以隨著自己的審美理想進行想象力充沛的塑造和捏合,隨各自的需要剪裁、編制歷史意象。在這種歷史敘事悖論中,歷史作為一個對于我們有意義的整體,離我們實際上是越來越遠。無論是歷史的史詩化還是歷史的景觀化都把歷史挪用和轉化為宋元以來瓦舍勾欄中的文化消費品。消費歷史,嚴格地說,是寫作者、演說者和文化市場合謀制作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觀。在這個景觀中,個人也好群體也好都在享受著歷史快餐,因而也就遠離了歷史。其實這絕非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失敗,恰恰相反,從一開始,中國的歷史故事到歷史演義就富有了真正的文學意味。如從時間來說,小說審美意識至遲在元末明初已趨成熟。事實是,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眾多歷史小說家無論面對何種形態的歷史生活,一旦進入文學的審美領域,就為其精神創造活動的表現提供一種契機,盡管這種契機具備選擇的多樣性,但絕不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歷史就是歷史,而文學就是文學,文學可以體現歷史,但無法替代歷史。一部《三國演義》,雖然它以藝術形象的方式體現了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戰略思想,但它畢竟不是一部史籍意味上的著作,它僅僅是小說,一部政治史的戰爭風俗畫。證之以文本內涵,你不能不承認,羅貫中和施耐庵理念中都發現和意識到了文學的宗旨并不在于再現歷史,而在于表現歷史,在于重新創造一個關于逝去歲月的新的世界。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于一位小說家來說,依據一定的歷史哲學對某些歷史現象做出理性的闡釋,并不構成小說家的主要任務,即他不是為了充當歷史學家,而是為了經由歷史生活而獲得一種體驗,一種關于人與人類的認知,一種富有完整性的情智啟迪。一種完全可以溝通現在和未來,因而也完全可能與當代精神產生共鳴的大徹大悟,一種從回憶的慢旅中實現的不斷顯示新的闡釋信息的思情寓意……毋庸置疑,像羅貫中這樣的小說大師,他的追溯與探究歷史生活,正是為了一個民族的自我發現,但無論是頌揚還是鞭笞,歸根結底仍然是為了從一種歷史文化形態中向讀者和聽眾提供一點兒精神歷程方面的東西。因此《三國演義》雖有史家眼光,但文學的審美總是把他的興趣放在表現歷史的魂魄上,從而傳出特有的光彩和神采?梢哉f,史里尋詩,已經明確了文學與非文學的關系,文學就是文學,不是史學,同時又使文學具有了質的規定性,即深刻的文學發現和濃郁的詩情,必須到歷史的深處去找;谶@種審美意識,《三國演義》等所揭示的深度,就是把歷史心靈化、審美化。談到歷史心靈化、審美化這一審美意識,乃是一種面對遙遠的或不太遙遠的歷史生活所產生的心靈感應的袒露,所以歷史演義是一種充滿了歷史感知與現代感的彈性極強的精神意識行為,一種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感知方式的審美過程,又是種種精神領會與情智發現的意蘊性的審美積聚。這種描寫素材與文學表現之間的微秒關系的思考與理解,是不是對于今天作家創作歷史小說還有啟示意義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寧宗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8710.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