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龍的起源與龍的神話
要弄清東亞民族的起源, 就必須弄清楚龍的真正含義。姜氏部落的起源就是龍的起源, 龍的起源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海外南經》:“陽紆之山,洋出其中,龍門之山,河出其中”。其中“陽紆之山”就是古歧山,“洋水”就是青水,“龍門之山”就是“白龍嶺”,龍門就是進入龍潭之入口!昂印本褪侵袊印,F在需要說明的是“龍潭之中”是否有龍,龍為何物。
在判定龍的存在性之前,必須明確龍的客觀標準。雖然后世不知龍為何物,但龍的用法和龍的抽象行為還是客觀存在的,顯然下面八條客觀標準是合情合理的。
(1)與水相關性;
(2)與蛇類似性;
(3)金黃色動物;
(4) 與人密切性;
(5)環境相容性;
(6)產地唯一性;
(7)珍貴祭祀品;
(8)雷電相似性。
由于“魚、蛇”不具有“產地唯一性”,所以“魚、蛇”不是龍;由于“鱷”既不是“珍貴祭祀品”,也不具“產地唯一性、雷電相似性、珍貴祭祀品”,所以“鱷”不是龍。
邰文化是解開龍起源之謎的殘存工具。
邰氏姜的百姓將“屬龍” 叫做“屬蟮”,其中“蟮”讀“顫”,指“蟮龍、金蟮、金色鱔鰻”。
蟮龍是邰氏姜的東海龍潭唯一生產的金黃色蟮魚,數量很少。1978年前,仍然可見微量個頭很大的野生蟮龍,長有70厘米,直徑3厘米,通體金黃色,蟮腹略白,蟮背略黑,看起來極其名貴和精致。蟮龍之血可用來制作止血藥。
蟮龍現在很可能已經絕種。 與蟮龍相比,市場上見到的黃鱔則象一個大泥鰍,真有“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的感覺。“天上龍肉,地下驢肉”,蟮龍為邰氏姜的特產美味,自然被姜氏部落推崇和重視,成了早期的專用祭祀品和專用待客品。
由于金色蟮龍只有邰氏姜偶爾可見,自然是珍品中的極品,所以后來的人都不知到龍為何物。由于龍具有的蛇形結構和蛇形運動可以表示“雷電、彩虹、云掛、河流”等自然現象,所以龍的抽象用法遠遠大于它的實物作用。由于龍具有的蛇形功能能夠抽象表達人類的頑強意志和拼搏精神, 所以龍的神化和神秘也就走向必然。
對于蟮龍的描述在《山海經》中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
《東山經》曰:獨山“其上多金玉(迎春花),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其中多[?蟲-黑][蟲庸],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天下大旱”。
其中“沔”為邰氏姜大濠與四色水的象形,“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是金色蟮龍的特征描寫,大濠是金色蟮龍的唯一產地。由此可知,“毒山”為“凸山、白龍嶺”,“末涂之水”為“摸魚之水、白水”。當大旱出現時,大濠之水減少,通?梢钥吹浇鹕谍垼匀弧耙妱t天下大旱”。黃色閃光性意味著金黃色軀體。
古人只是對自然現象不理解,出于本能,顛倒了因果關系,把“大旱出現導致蟮龍可見”誤為“蟮龍出現導致大旱可見”。神話之說純粹是現代人不理解而歪曲為神話。
“金玉”可能是“黃疙瘩、天子墳”,“美石”可能是“美食、美味”。遠古之時,金玉無用,吃穿為天。早期的不周山上有許許多多的天子墳頭,號稱百仙之山。西周開始后,由于小麥在旱地普遍種植,所以大大小小的天子墳除了伏羲冢和黃帝冢外都被夷為平地。不信鬼神的周文王、周武王自然也不會留下一個大土堆。
《山海經》中的“金和玉”可能不是現在的“金和玉”!凹摇比サ粢稽c為“!,“王”多一點為“玉”,作者認為“玉者,王冢也”。
《東山經》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其鳴自?。環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其中“泰山”為白龍嶺,“環水”即“汜水、白水--大濠--赤水”,“江”即“姜水”!八瘛敝阁谍垺!捌渖隙嘤,其下多金”可理解為“其上多玉墳,其下多金蟮”!岸嘟稹本褪嵌唷八瘛保@說明金指金蟮。
又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緡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車令] [車令],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
“空桑”即“弱桑、古歧山”,“食水”即“古渭水、青水”;“沮吳”即“沮水山、白龍嶺”;“沙陵”即邰氏姜渭河灘;“緡澤”可能就是“漆澤”;所言牛狀虎文為禿鷲,渭河發大洪水時,會有許多動物變為腐尸,禿鷲會因此而來,自然是“見則天下大水”。
又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而無水,多鳥獸”!皫F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嶧皋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焉,其中多蜃珧”。
“曹夕之山”即“落日山、古歧山、多鳥山”;“嶧皋之山”為“阪泉山、古歧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為“其上多金玉墳,其下多料姜石”;“激女之水”為“帝女淹死之水,東海大濠”;“蜃珧”即“金蟮”。
《中山經》曰:“豐山(白龍嶺)。有獸焉,其狀如?,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蟮龍),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處之(神農所葬之地),常游清冷之淵(東海龍潭),出入有光(指金黃色)”。
又曰:“荊山之首(古歧山),曰翼望之山(多鳥山)。湍水(洋水、青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濟(大濠)。貺水(汜水、赤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漢(中國河),其中多蛟(蛟龍、蟮龍)。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陽多赤金(植物、動物或天子墳),其陰多珉(植物、動物或王母墳)”。
又曰:“宣山。滄水(青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汜水、姬水),其中多蛟(蛟龍、蟮龍)”。
又曰:白龍嶺“神于兒(神魚兒、蟮龍)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于江淵(龍潭、大濠),出入有光(金黃色象征)”。
又曰:“洞庭(古洞庭、龍潭大濠)之山。其上多黃金(迎春花),其下多銀鐵(銀杏)”。“帝之二女居之(炎帝溺水之女,化為蟮龍),是常游于江淵(龍潭、大濠)。澧、沅之風(應為水),交(匯于)瀟、湘之淵(意思是白水、青水、弱水、赤水之圍淵),是在九江(九字澤)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載”指“載體附加于”!拜d蛇”意思就是“人的靈魂,蛇的軀體”。)
蛇在北方應該是比較少見的,除非特別原因,將蛇列入十二生肖是不可思議的。由于水蛇在雷澤很多,即使比較缺水的現在,水蛇也多于汗蛇,所以十二生肖中才有了蛇的位置,確切地說,十二生肖中的蛇原指水蛇。注意到雷澤水蛇遠沒有金鱔大,也遠沒有金鱔多,更不及金鱔有用,因此根據蛇被列入十二生肖類推金鱔被列入十二生肖無疑是客觀的。
北首嶺發現的紅陶細頸瓶,上面畫了一副游龍戲鳳圖,即一只水鳥啄住一條大泥鰍的尾巴,二者勢均力敵。一方面水鳥想要抓走大泥鰍,另一方面大泥鰍卻要把水鳥拖入水中。這里的大泥鰍實際上就是金鱔,水鳥則是鳳凰鳥, 可能是白鶴或白鸛。
再舉一例。邰氏姜的村民總是稱蚯蚓為蛐(讀出)蟮(shan),蛐蟮(chan), 地龍和小龍, 由此也可見龍和蟮同義.另外姜豆(豇豆)稱為龍豆也是有道理的,一是說明姜豆的源產地為邰氏姜,二是說明龍具有蛇形結構,三是說明龍的樣子類似龍豆。邰氏姜的白龍嶺就是取意于“白水”和“金龍”。邰氏姜東隅的田龍村,則指“蚯蚓最多的土地”,表示最肥沃的土地。
另外龍可以用來表示蛇形變化和蛇形現象, 如閃電,龍卷風,風云變幻,彩虹等自然現象。由此可見龍的抽象用法更具有實際意義,真龍只有邰氏姜才有那么屈指可數的幾條,自然無人找到它。
傳說的龍多與水有關,行為則與蛇類似,古書記載或發現的磚、石畫像上,伏犧、女媧就是蛇身人首。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龍蟮同義的不矛盾性. 總而言之, 黃鱔和蚯蚓具有“與水相關性,與蛇類似性, 與人密切性,環境相容性,百折不撓性”, 因此大龍就是姜水黃鱔,小龍就是蚯蚓,龍的精神就是頑強拼搏、百折不撓.
十二生肖主要用來警示和提醒,是特殊生物環境下的日常生產和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項。大體意思為 (1)對人危害最大的是老鼠; (2)對種地最重要的是牛; (3) 對人最危險的是老虎; (4) 獵物中最多的是兔;(5) 食品中最珍貴的是蟮龍,用來祭祀和招待客人; (6) 耕作中最害怕的是蛇; (7) 跑的最快的是馬;(8) 最溫順的是羊; (9) 最不安定的是猴; (10) 最好養的是雞;
(11) 最忠實的是狗;(12) 最保險的是豬。弄清了十二生肖的本意, 也就知道了龍走向神壇和對龍的崇拜均來自于尊貴和祭祀。
前面談論的龍實際上只是龍的原形,要弄清龍的真正含義,還必須弄清楚神話龍的起源與演變。
龍的“鱷魚形象”并不是來自于“鱷魚”,而是來自于“雷神”青蛙。有尾巴的青蛙形象就是“鱷魚形象”。
青蛙由蝌蚪變為“有尾巴”青蛙,然后才蛻去尾巴。正是這一神秘的變化過程才產生“神話龍”的形象。青蛙的變態過程,使古人認為“蟮龍、青蛙、龍馬、天子、神仙、神牛、雷電、風云、天星”等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未蛻去尾巴的青蛙稱為“蛙龍”,“蛙龍形象”就是“鱷魚形象”。古人認為,
先帝變神仙,神仙變蛙卵。蛙卵變蝌蚪,蝌蚪變蛙龍。蛙龍變雷神,雷神變蟮龍。上天為蒼星,入地為蓬萊。怒則生風云,震則起雷電。驚則淹鴻鷺,哀則天大旱。盤居于龍山,潛行于龍潭。夜掛于星空,晝浮于乾坤。上應天之河,下管地蒼生。天子即龍子,天帝為馬龍。
龍的“馬頭形象”來自于天帝伏羲,伏羲為“馬神、龍神”,青蛙的變態形象古人認為是龍的不同形態,“蟮龍、青蛙、馬、!钡木C合形象就是神話龍,神話龍就是“天帝伏羲”,龍的傳人就是天帝的傳人。
《南山經》曰:“堂庭之山(天庭山、不周山、邰氏姜),多?木(丹木、柳樹),多白猿,多水玉(青蛙、神魚、水蛇),多黃金(蟮龍)”!?翼之山(?即臺塬,臺翼山即白龍嶺),其中多怪獸(神獸,靈長類動物),水多怪魚(青蛙,神魚),多白玉(水蛇),多蝮蟲(蟒蛇),多怪蛇(蟮龍、神龍),多怪木(神木、柳樹),不可以上(唯有德之君死后才可以葬之,非有德之君不可以封禪)”。
“陽之山(太陽山、天帝山、白龍嶺、昆侖山),……怪水(圣水、神水、青水)出焉,而東(源于東北而)流注于憲翼(仙翼山、白龍嶺)之水(龍潭、大濠)。其中多玄龜(青蛙),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嬰兒),佩(食)之不聾(長靈性,變得象青蛙一樣聰明),可以為底(祭祀品,供品)”。
《東山經》曰:“旄山(白龍嶺),無草木。蒼體之水(蒼龍水、白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展水(龍潭水、邰東海)。其中多?魚(青蛙、蟮龍),其狀如鯉(片兒魚)而大首,食者不疣(青蛙沒有蛤蟆身上的膿包,故吃了青蛙不長膿瘡)”。
“東始(臺)之山(白龍嶺) 。上多蒼玉(蒼龍、神仙、青龍)。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漆樹),可以服(喂)馬。?水(白水)出焉,而(源于)東北流注于海(邰東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青蛙、蟮龍),其狀如?(片兒魚),一首而十身(神身、蛇身、龍身),其臭(氣味)如麋蕪(蘼蕪草),食之不[米費](不糊涂、變靈氣、長靈性、增智慧)”。
“女?之山(白龍嶺)。其上無草木。石膏水(白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青水);其中多薄魚(片兒魚、青蛙),其狀如?魚(蟮龍)而一目(一對凸眼、泡泡眼),其音如歐(哭),見則天下大旱(大旱時蟮龍多見,反說為見蟮龍天下大旱,蟮龍與青蛙交織在一起)”。
“子桐之山(白龍嶺)。子桐之水(白水)出焉,而西流(先西流、再南流、后東流)注于馀如(神魚出入)之澤(邰東海)。其中多[魚骨]魚(蟮龍、抽象龍、蟮龍與青蛙的組合),其狀如魚(水蛇、蟮魚)而鳥翼(青蛙形象,指有腿,龍爪來源于青蛙),出入有光(金色閃光,金色蟮龍形象),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大旱時水淺,蟮龍多見,反說則為見蟮龍天下大旱)”。
蟮龍與青蛙交織在一起,龍與打雷、刮風、下雨等交織一起!渡胶=洝分袔缀趺恳欢卧挾加旋埖拿鑼!疤斓、天子、神仙、青蛙、水蛇、蟒蛇、蟮龍、雷電、星座”等匯聚于“白龍嶺、白水、河水、龍潭、天河”,造就了不死神話和龍的形象!芭@煽椗,“夸父追日”,“精衛填!钡戎T多神話都與“天河、神龍”相關。
《說文》上記載:“龍為長鱗蟲,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青蛙的變態過程,正是龍走向神話的一個主要原因,神話龍就是一種具有神奇變化功能的“雷神、蟮龍、龍馬、星龍”的綜合產物。
《管子》也曾說過,龍的身上有五彩,性喜嬉戲,能?心所欲,忽大忽。蛔冃r,可跟?一樣大;變大時,幾乎能容納天地!?飛天遁地,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古人的心目中,龍不但神通廣大,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且是至高無上的祥瑞表征。
《海外北經》道:“鐘山(天帝山、天冢山、天柱山)之神(天帝伏羲),名曰燭陰(天神、太一神、北極神。邰語言“燭陰”與“祝融”難分,可能為同一神名),視為晝(張開眼為白天),瞑為夜(閉上眼為黑夜),吹為冬(吹口氣為冬天), 呼為夏(呼口氣為夏天),不飲,不食,不息,息(吸)為風(吸口氣則刮風)”。伏羲即為“燭龍、天神、太一神、北極神、太陽神”!赌洗稳洝:“赤水之北,有章尾山(白龍嶺)。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蟮龍形象),直目正乘,其瞑乃晦(閉上眼為黑夜),其視乃明(張開眼為白天)。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神)謁(也)。是(神)燭九陰,是謂燭龍(天帝伏羲、天神、太一神、北斗神、北極神、太陽神、青龍、青天)”。龍與五色水密切相關,五色龍源于五色水,“青龍、白龍、黃龍、黑龍、赤龍”都與昆侖城有著神話聯系。在神話故事中,“白龍嶺”也被稱為“蒼龍山、青龍山、盤龍山、臥龍山”等,“姜水”發怒時,通常稱為“黑龍、蒼龍、蒼天”。
神話龍既不是來源“圖騰”,也不是來源于“鱷魚”,而是來源于“蟮龍、天帝、天子、神仙、青蛙、水蛇、蟒蛇、雷電、星云、龍馬、神!钡戎g的“相互轉化,天地合一,帝神不死,多態輪回”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9875.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