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蒸日上
商朝600多年的歷史中,定都時間最長的地方是殷(今河南安陽),而僅次于殷的都城則是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商城遺址一帶)。商朝建立之前,成湯就把都邑遷到了亳,自稱武王。此后的100多年間,是商朝國力蒸蒸日上的時期。從成湯、經太甲、到太戊六代十一王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商朝剛剛建立,王畿內就發生了一場旱災,共延續了七年。這場旱災,旱情非常嚴重,烈日暴曬,河井干枯,禾苗不生,莊稼顆粒無收,人民生活異常困苦。旱災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由于商朝時期,科學技術還很落后,商人無法解釋這些類似的自然現象,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安排。于是,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人們紛紛祈求上天,希望早日下雨,緩解旱情,然而毫無結果。到第七個年頭,成湯命令史官們在一座草木茂盛的山上,選桑林設立祭壇,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向上天祈雨。但是,成湯的祈雨行為依然無果,毫雨未下,他就讓占卜原因。史官們說:“拜祭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牲。”成湯聽了以后,生氣地說:“我祭祀占卜祈雨本來就是為了人民,怎么能再把無辜的人燒死呢?還是用我來代替吧!庇谑,成湯先命令把祭祀的柴火燒起來,然后將自己的頭發和指甲剪掉,沐浴潔身,最后向上天禱告說:“我有罪,就懲罰我一個人吧,不要懲罰我的臣民。”禱告完畢,毅然向燃著的柴火走去。恰在此時,天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成湯自我犧牲的精神,終于感動了上帝。于是,商人都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的熱烈擁戴。這只是一種機緣巧合,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自然現象,但是成湯這種勇于犧牲自我的精神,卻值得敬佩和景仰。
太甲死后,商朝經歷了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四個王,又呈現衰敗的跡象。雍己死后,他的弟弟太戊繼位。太戊繼位后的第七年,王宮的庭院中長了一棵桑樹,在桑樹下,又長出一棵谷樹,而且兩棵樹都迅速長成了參天大樹。這本來是植物生長中的一種偶然現象,但商人并沒有這種植物學知識,再加上商人特別迷信鬼神,就把它看作是妖怪。太戊非常懼怕,尹陟(伊尹的兒子,太戊執政時期的重要大臣)趁機勸說道:“臣聽說,無論什么樣的妖魔鬼怪,一見到帝王之德就會自行退卻。這些不祥之兆,可能是大王在治理朝政時有了某些閃失。只要大王能夠把政治搞好,妖怪自然就會不攻自破!苯涍^尹陟的勸誡,太戊勵精圖治,勤勤懇懇,修德治國,使得商王朝重新振作起來,出現了自建立以來最好的局面。不久,這種迅速長成蒼天大樹的共生樹,也如曇花一現那樣迅速枯死了。從此,太戊更加敬重尹陟,事事必定請教尹陟。商朝的國運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歷史
盤庚遷都
從商王湯武到盤庚共歷十代,中間遷都五次。遷都的原因,后世學者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爭奪王位。從第六代仲丁到第十代陽甲,眾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斗爭漸趨激烈,政治衰亂不堪。商朝的王位繼承制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相結合的方法。具體的操作細則就是:商王死后,王位就由弟弟繼承,一直到沒有弟弟為止,然后才會傳給兒子,至于是傳給最大王子的兒子,還是傳給最小王子的兒子,則沒有定制。商朝統治者實行的是多妻制,一個商王如果不是短命,就會有許多兒子,這樣,子侄之間就會引起爭奪王位的斗爭。所以,《史記·殷本紀》上說,自仲丁以后,廢嫡而立諸弟子,諸弟子或爭相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亂的混亂局面。諸侯、方國趁著商王朝內部的混亂之機,迅速發展起來,與商王室分庭抗禮。身為奴隸主的王公貴族整天只顧吃喝玩樂,忙于爭奪權力,完全不理國家大事,不顧奴隸的死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社會動蕩不安。商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面對如此強大的反對勢力,盤庚遷都的決心不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集合到一起,耐心地勸說:“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讓你們擁有更長久穩定的統治,讓我們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F如今許多王公貴族整天只知道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對百姓則視如糞土,老百姓都快要生活不下去了。長此以往,他們是必定要造反的呀!你們不明白我的苦衷,不明白我的真正用意,反倒是反對遷都,更有甚者竟然煽動奴隸鬧事,想以此改變我的主張。你們真是大大的糊涂呀!打個比方說,如果大家都坐上船,而你卻不愿意渡過河,這不是等著這條船沉沒嗎?這樣,不但你會沉入河中,大家也要和你一樣沉入河中,這有什么好處呢?現在,國家處于非常危急的關頭,而你們仍然只顧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這樣對嗎?”見這些貴族沒有反對,盤庚接著說:“我準備把都城遷到殷地。大家都知道,殷這個地方不但土地肥沃,有利于發展農業,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控制四方諸侯、方國。遷都到這個地方后,老百姓不就可以安居樂業了嗎?社會不就可以穩定了嗎?國家不就可以強大了嗎?”(《尚書·盤庚》)那些王公貴族們雖然心里還有些不服氣,但看盤庚態度堅決,也就不敢再提出異議了。于是,商朝遷都的計劃終得以付諸實施。
盤庚帶著王公、貴族、百姓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在那里,盤庚開始大力整頓商朝政治。茅草蓋屋,減輕剝削,反對營造宮室,嚴懲貴族奢侈腐化。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盤庚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王。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商朝一直沒有再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稱為商。商朝滅亡后,經過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殷早就變為一片廢墟。近代,人們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的商朝遺物,證明那里就是殷的遺址,所以叫作殷墟。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和獸骨10多萬片,而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大都刻著很難辨認的符號。經過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仔細研究,認為這就是我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證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證了《史記·商本紀》中對商朝的記載確為事實,而且對研究商朝,特別是盤庚遷都以后商朝的社會情況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對中華漢字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盤庚遷殷以后,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于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于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這些生活體驗,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圣人,并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后,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復興起來。武丁死后,被稱為高宗。
由于武丁善于選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只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只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骸罢埓笸醪灰獡@,不要害怕,F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云散!碑敃r,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于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于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討。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爭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商朝的奴隸主階級,由以商王為首的各級奴隸主構成。在名義上,商王是全國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他把土地和奴隸分配給王公、貴族、諸侯等,從而形成占有不同數量土地和奴隸的大小奴隸主。他們殘酷地壓榨、剝削廣大奴隸,過著窮奢極欲、花天酒地和作威作福的生活。
奴隸呢?他們“只是會說話的工具,牲畜是會發聲的工具,無生命的勞動工具是無聲的工具,它們之間的區別只在于此”。(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奴隸是社會上受到剝削和壓迫最為沉重的階級,他們完全沒有人身自由,本身也是奴隸主的一種財產。商朝時期,奴隸的種類比較多,有農業奴隸、畜牧業奴隸、手工業奴隸和家內奴隸等等。其中,農業奴隸是奴隸“大眾”的主力軍。甲骨文中常見“眾”和“大眾”的字眼,經過專家研究,斷定這就是商朝的農業奴隸,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甲骨文的“眾”字,上邊一個太陽,下邊三個人,就像許多奴隸在烈日下勞動。當他們在烈日下勞動的時候,都有甲骨文稱作“小臣”一類的奴隸主在監督,在催促,在鞭打。除了農業勞動外,他們還要承擔各種勞役,還要接受各種軍事訓練。在畜牧業和手工業部門,奴隸主還要役使大量的奴隸。在奴隸主的家里,大批奴隸服務于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在眾多的奴隸之中,只有極少數的奴隸會得到奴隸主的寵信,從而擺脫奴隸的悲慘命運。比如伊尹原來就是家內奴隸,后得到成湯的信任;傅說是罪徒,后得到武丁的賞識,從而榮升為統治階級的一員,這樣的例子實在很少。在商朝,奴隸主對奴隸的慘無人道,集中體現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生前,奴隸主貪婪地吮吸奴隸的膏血;死后,他們以大量的奴隸作為陪葬,妄圖把人間的剝削壓迫生活帶入冥世,這就是人殉制度。從目前所發現的商朝墓葬看,每一個大、中型墓(這些都斷定為奴隸主之墓)中,都有數量不等的殉人,少則幾人,多則數百人。每到祭祀時,仍要殺死一些奴隸作為祭品。這種用奴隸作為“犧牲”來祭祀的制度,就是所謂的人祭或人牲制度。成湯求雨時,史官們就打算用人牲祭祀。甲骨文中還記載有各種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燒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殺死羌奴以祭祖。甲骨文中關于人祭的記載,記有人數的有1992條,共用13050人,沒記人數的1445條,估計也有上萬。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管窺商朝時期人祭的數量,體會到奴隸制度的殘暴。另外,奴隸主在宮殿、居室建成奠基之時,還會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隸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宮室的堅固和居室的吉利。
在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奴隸們過著如牛如馬、抑或牛馬不如的生活。這些有血、有肉、有智慧的奴隸,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開始反抗商朝奴隸主的統治。當然,他們的反抗,并不像后來封建社會的農民一樣,能夠組織起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他們只是以怠工和逃亡等方式來反抗商朝的殘暴統治。為了防止奴隸的怠工和逃亡,商朝的統治者設立了監獄,制定了包括砍頭、剖腹、割鼻、活埋、刖足和剁成肉醬等各種酷刑。其中,刖足是商朝最流行的刑罰之一,是用銅鋸從腳踝骨處鋸斷下肢,以示警示和懲罰。 歷史
商朝的奴隸制度,無疑是一種極其野蠻、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應當受到批判和譴責。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奴隸制度卻是最先進的社會制度,正是由于奴隸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才推動了商王朝農業和手工業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創造出極其輝煌燦爛的商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青銅鑄造業。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朝文化的驕傲。大鼎長厘米,寬78厘米,壁厚6厘米,耳高133厘米,重達875公斤。鼎身以雷紋為地,上有龍紋盤繞,四角為饕餮紋。試想,在科學技術并不甚發達的商朝,如果沒有眾多奴隸的共同協作,沒有細致的分工和優越的技術,怎么會有司母戊大方鼎的誕生?奴隸制度雖沾滿了罪惡的血腥,但也創造了輝煌燦爛舉世無雙的文明,從這一意義上說,它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進步階段。
武丁時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國王生前便預立嫡長子為王位繼承人,以避免子孫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此后的國王都是以嫡長子身份繼立的。嫡長子繼承制,一方面加強了王權,減少了王位繼承的紛爭;另一方面,王位既定,也加速了統治集團的腐朽,削弱了商朝的統治。西周初期的大政治家周公旦,目睹了商王朝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過程。輔佐周王時,他以祖甲以后商朝的歷史為借鑒,反復告誡周成王:“商朝自祖甲以后的國王,由于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不懂稼穡的艱難,也聽不到人民的疾苦之聲;優越感特強,不知道好好學習為君之道,也不懂得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的國王,只知道沉溺于享樂之中,怎么可能會有大的作為呢?怎么可能不斷送商朝的天下呢?不僅如此,由于這些商王個個荒淫享樂,所以沒有一個長壽的,一個個都是短命鬼,在位的時間長則十年八年,短則二年三年。”盤庚遷殷,原想糾正貴族的腐化墮落,可是武丁以后,他們腐化更甚,到紂王時更達到最高程度。他們一般的生活,是淫亂好色,是打獵游玩。他們荒廢耕地,讓麋鹿禽鳥生長。他們想出各種殘酷的刑罰,榨取財物。他們日夜酗酒,整個統治階級都沉溺在酒里。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相當大部分都是酒器。從這些眾多的、精美的酒器中,我們不難想見商朝統治者窮奢極欲嗜酒的習慣。試想,上至商王,下至中小貴族,基本上囊括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統治者,每天從睜開眼睛到閉上眼睛,都只會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這不是活脫脫的行尸走肉嗎?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這又是何其的不幸?統治階級如此不思進取,不思變革,作為底層的奴隸階級,除了鐐銬以外,失去了所有的生活和生產資料,甚至生命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反抗。社會矛盾如此激烈,奴隸反抗方興未艾,商朝的統治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紂王繼位之初,尚能勵精圖治,試圖重振昔日雄風。他御駕親征,平定東夷,把中原文化傳播到了江淮地區。大批戰俘成為商朝的奴隸,也有力地促進了商朝農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戰爭的勝利,卻沖昏了紂王的頭腦,他開始追求荒淫無道、花天酒地的生活。愛江山更愛美人的他,為取悅歷史上另外一個紅顏禍水——妲己的歡心,不惜巨資,造離宮別館,筑亭臺樓閣,建酒池,懸肉林,讓男女裸體追逐于酒池肉林間(酒池就是鑿一個大得可以行船的池子,里面灌滿了酒;肉林就是在酒池旁邊豎立許多木樁,上面掛著烤得香噴噴的肉。紂王和妲己在酒池邊上盡情地酗酒,到肉林盡情地吃肉)。更有甚者,他甚至慘無人道地剖開孕婦的肚子,取出未成形的胎兒,嬉戲取樂,真是暴虐、殘忍、奢侈、荒淫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人們常說,英明的君主旁邊會有許多賢臣,而昏庸的君主旁邊必定會有一幫的諛臣。當然,這不是說賢臣和諛臣都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時代,而是因為英明的君主親近賢臣,遠離諛臣;昏庸的君主親近諛臣,遠離賢臣。而紂王身邊就有這么幾個助紂為虐的諛臣,如費仲、蠻廉、惡來和崇候虎等。他們都是當政的大臣,因善于阿諛奉承、迎合紂王和妲己,深得信任。于是,這幫小人就仗勢欺詐百姓從中漁利,百姓恨之入骨。
紂王的異母哥哥微子啟勸諫他說:“我們這樣拼命地喝酒,不但敗壞了先祖留下來的美德,而且使我們的百姓、大臣都做出了許多茍且之事。如果再不懸崖勒馬,我們商朝可能就要滅亡了。”紂王對微子啟的勸告充耳不聞,微子啟只得偷偷離開他。紂王的堂兄弟箕子也來勸諫,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把他囚禁起來。紂王的叔叔比干好言規勸,喪心病狂的紂王居然命人活活剖開比干的肚子,取出心來觀賞。紂王的殘暴無道,嚇得大臣人人自危。有的裝病不出,有的雖上朝但不發一言,有的投奔了周武王。
紂王對大臣們尚且如此,對老百姓就更是肆無忌憚了。他要造鹿臺,就強迫老百姓服勞役;他要喝酒,就隨意地搶奪老百姓的口糧;他要吃肉,就迫使老百姓沒日沒夜地到深山老林之中獵取野獸。愛妃妲己喜歡看殺人,他就命人用炭火燒熱銅柱,強迫老百姓抱柱爬行,直至死亡,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炮烙之刑”。老百姓實實在在生活不下去了,只好扶老攜幼,哀號哭泣著四處逃亡,尋找樂土。
據文獻記載,夏商兩代的亡國之君——夏桀和商紂,并非平庸無能之輩。紂王天資聰慧,能言善辯,才智過人,曾空手與野獸搏斗。但他們的暴行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有歷史學家早已經指出過,這可能是后世史家為了告誡帝王勤政省刑,刻意歷數夏桀和商紂的罪狀,將兩人不同的事情各自附會起來,以達到警示的目的。但是,無可懷疑的是,紂王的暴行,激化了社會矛盾,早已磨刀霍霍等待時機的周武王正在向他走來,一場急風暴雨式的革命已悄悄揭開了帷幕的一角。
武王克商
西伯侯回到西歧后,對紂王畢恭畢敬,并且率領諸侯向商朝進貢,以麻痹紂王。對于西伯侯的表現,紂王特別高興,特地賜給他田地千里,弓、矢、斧、鉞等兵器。事實上,西伯侯對紂王的這一系列行為都是表面文章,暗地里,他卻借此時機擴大自己的實力,積蓄取而代之的資本。周文王的政治,與商正好相反。他嚴禁飲酒打獵,實行裕民政策,就是讓勞動者有積蓄,從而發生勞動的興趣。并制定一條不許引誘、藏匿逃亡奴隸的法律。這是文王得天下的原因之一,爭取到很多諸侯國的支持。他勤修內政,親自下田勞動,發展生產,增強國力,一邊征伐鄰近的方國,以解除后顧之憂。西伯侯向西、向北討伐犬戎和密須,然后又東征黎、邪,從而打通了伐紂的通道,直接逼近商都。接著,西伯侯回師滅掉在西方對商朝忠心耿耿的方國崇,并將國都從西歧遷到了崇,建立城邑豐邑。至此,西伯侯威望大振,許多諸侯紛紛背叛紂王而歸順他。而西伯侯呢?不露聲色,仍然表現出對紂王臣服恭敬的樣子。這時,商朝的眾大臣無不察覺到來自西歧的壓力,一片混亂,他們先后進諫紂王。而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且又輕敵的紂王卻置之不理,嗤之以鼻道:“一個地方百里的小國,豈能撼動我鐵桶般的江山?”
歷史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兵車300輛,虎賁(即近衛軍武士)3000人,士卒45000人,又聯合各小國部隊,從孟津出發,向商朝都城進軍。周軍一路過關斬將,順利地來到了商都郊外的牧野。在牧野,周武王舉行了誓師大會,發表了長篇誓詞,歷數紂王的種種罪惡,暴虐、殘忍、奢侈、荒淫。誓詞說:“各位友邦君長,各位將士,你們聽我說,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是萬物的靈長,只有聰明才智特別強過他人的人才能夠做天子。天子就好像是人民的父母,要愛護人民,保護人民,F在,商王紂上不敬天,下不敬民,而是沉湎酒色,實行暴政,殘害百姓;他聽信婦人之言,濫殺無辜;他遺棄同族兄弟,而重用奸佞小人;他亂殺忠良,大修宮苑亭臺;他長期征伐東夷,耗費民力。像這樣殘忍、暴虐、無道的君主,是一定要滅亡的!笔膸熗戤,周武王指揮大軍,向商軍進攻。 歷史
周武王帶著大軍逼近商都,此時的紂王呢?卻依然帶著心愛的妲己和寵臣在鹿臺欣賞歌舞,飲酒作樂。當臣下把周軍在牧野誓師的消息告訴他時,他這才慌了手腳,趕忙召集大臣商量對策。這時,由于商軍主力正在東南地區征伐東夷,一時調不回來,紂王只好臨時把都城中的大批奴隸武裝起來,開赴前線。 歷史
當周商兩軍在牧野擺開陣勢,準備廝殺時,商紂王臨時武裝的奴隸在陣前倒戈,拿著武器和周軍一起殺向商紂王。紂王大敗,帶著少數衛士狼狽地逃回朝歌。到了這個時候,紂王終于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于是,他先把玉石和其他寶貝圍在腰上,又在鹿臺上大吃了一頓,然后放一把火,投火自焚而死。將近600年的商朝,就這樣斷送在紂王之手,重蹈了夏桀亡國的覆轍。 歷史
紂王雖為亡國之君,但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評點二十四史時,卻給予他較高的評價:“把紂王……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蓖瑫r,他也指出了紂王失敗的教訓:“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較早為紂王翻案的歷史考古學家郭沫若在1959年6月到安陽考察時,高度地評價紂王:我來洹水憶殷辛,統一神州賴此人。百克東夷身自殞,千秋公案與誰論?他在《駁說儒》中也說:“像紂王這個人,對于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商朝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殺了。這件事,在我看來,比較起周人的剪滅商室,于我們民族的貢獻要更偉大。”在郭沫若的眼中,紂王兵敗自焚,也是“一幕英雄末路的悲劇,大有點像后來的楚霸王,……他自己失敗了而自焚的一節,不也足見他的氣概嗎?”紂王,這個亡國之君,永遠值得我們回味、思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6733.html
相關閱讀: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
太甲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