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創世考15 釣魚臺與豳都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5 釣魚臺與豳都考

盛傳北京的釣魚臺之說還是有道理的。傳說姜子牙來到幽州城,定居玉淵潭。閑時無事,便在玉淵潭垂釣,不想此舉惹怒了龍王,龍王發威,水淹幽州。姜子牙為民除害,在龍宮上澆鑄圓臺,謂之釣魚臺。

幽州城就是具有幽山天池的昆侖城,玉淵潭就是昆侖城的東海龍潭,釣魚臺之說則是想當然而為。

如果說北京的玉淵潭釣魚臺是金朝權貴的慕名所為,那么寶雞市的釣魚臺則純粹是張冠李戴,是歷史的誤會和演義所為,除了不符合玉淵潭結構外,也沒有多少文化內涵。

大家都知道“歧山臊子面”和“歧山掛面”,但沒有人知道它們的最早來源。

歧山臊子面的源產地為邰氏姜,本名叫哈水面,即哈喇子面。周人始祖后稷在邰氏姜死后,后稷的子孫不得勢,因此便帶領自己的部落隱居歧山,這樣哈水面也就被帶到了歧山。后來有一位歧山婦女,相傳是周文王的嫂子,把肉丁加入到哈水面,使得“油旺稀,煎勁光”成了品牌標準,深得人們喜歡,所以哈水面也就成為“嫂子面”。隨著西周的建國,在嫂子面的大面積傳播中,嫂子面逐漸被誤傳為臊子面。

歧山掛面和歧山搟面的源產地也都是邰氏姜,歧山掛面在邰氏姜還保留著一個土名,叫“鼻帶面”,雖不怎么好聽但很形象。一是表示掛面制作時的懸掛形態,二是表示掛面發粘時的口感狀態。邰氏姜還有許多其它的源產面食, 如蘸水面(即過水面),biangbiang(讀二、三聲)面(即皮帶面),拌湯,滹湯,麻食和姜水面等。根據邰文化,biangbiang是象聲詞,形容皮帶面吃起來是帶響聲的,即“biangbiang的”,非常好吃。姜水面的姜水指的是用面湯泡制的芹菜水,原用來消渴解暑, 因源產于邰氏姜而得名。

周人起源之地,兩千年難解。其實就是“昆侖城、邰氏姜”。

《史記·周本紀》曰:“棄為?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箴⒆洌硬?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以失其官而?戎狄之間。不?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古漆水)、沮(汜水、大橫水)度(到)渭(即恢復兩橫水流域的農業生產),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孿生谷,即昆侖城與汜伯侯)。

  慶節卒,子皇仆立;势妥洌硬罡チ。差弗卒,子毀?立。毀?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父立。古公?父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蹦伺c私屬遂去豳,度漆、沮,?梁山(白龍嶺),止於岐(后歧山)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豳”為邰氏姜與四伯侯(尚得村)的象形文字,取意于“山為兩谷之并,家在兩谷之內”,古讀“并”,可翻譯為“孿生谷”。注意到“一穴一豕”為家, 即可斷定“一山兩豕”為“一山連兩家”。周之豳都就是“昆侖城、邰氏姜”,周得名于不周山。

周人自稱母始祖為姜原,史書稱為姜姓有邰氏,邰又是周人父始祖后稷封國,姜原又是帝嚳元妃,這一切都蘊含著姜原、后稷生死邰氏姜。史書把楊陵誤作古邰城,并把“有邰”解釋為一種農具,實在是有點可笑。楊陵距邰氏姜只有10里,過去曾稱過武功,但不是最早的武功。古邰城就是“昆侖城、邰氏姜”。

鄭玄《史記會注考證》曰:“梁山橫長(長壽平臺),其東當夏陽(夏水之陽、赤水之陽、姬水之陽),西北臨河(白水),其西當(古)岐山”。梁山就是邰氏姜的白龍嶺。

西周開國前,正是古歧山向后歧山的演變過程,也是古漆水向后漆水的演變過程。

(后)岐山之下的周原是片沃土,在這里長出的野菜也會象飴糖那樣甜美。古公?父率周人于此劃分田界,挖溝泄水,墾殖耕地,進—步發展農業生產。在這里建都邑,設宗廟,立太社,設官分職,官職庶務,奠定了周人國家的基礎,定國號為周,因而被周人尊為太王。古公?父在周人發展吏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盛世的關鍵人物。

古公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他的妃子太姜生下了小兒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她也像太姜一樣是賢惠的婦人。太任生下昌,有圣賢的祥兆。古公說:“我們家族有一代要興旺起來,恐怕就在昌身上應驗吧?”他的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昌,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并依照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發,把王位讓給了季歷。
古公去世后,季歷繼位,這就是公季。公季繼續實行古公的德政,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于他。公季去世后,兒子姬昌繼位,姬昌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所以被稱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雖然與九侯和鄂侯被列為商王朝的三公,但并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繼承后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禮賢下士。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而來接待賢士,許多士人因此都來歸附于他。在孤竹國的名士伯夷、叔齊,聽說西伯非常敬重老人,也投奔了西伯。

《史記·周本紀》曰:周文王“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前面已經推出過,豐水就是雍水,由此而斷定“豐邑”即“昆侖城、邰氏姜”。這表明豐邑和豳都同時為邰氏姜的別名。

《周本記》又道:“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阜以望商邑”。意思是“周武王率領天下守牧長官,登上昆侖城拜謁祭祀先祖”。這足以說明昆侖城為先王之都,豐邑和豳都均為昆侖城。商邑即商朝時周人建立的國都,豳就是邰。

昆侖城是東亞圣地,是周族的重要發祥地和先祖圣地。功成名就的周武王自然要尋根思源,與先祖一同分享勝利的喜悅和自豪,自然要告慰亡靈,以宣告一個被迫遷徙的恥辱時代之結束。西伯侯的開明仁政,使得諸侯紛紛來歸。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姜子牙才導演了一幕“姜太公釣魚”。周文王之都在邰氏姜,姜子牙有心輔佐立業,釣魚之地只能選在昆侖城旁邊。

西周逐漸上升之時,正是殷商走向衰亡之際。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居家遷徙到邰氏姜的渭河灘邊際,取村名為姜尚。據老人講,姜尚村是一個完全移民村。這一點不難通過位置結構,地理分析和風俗差異加以驗證。毫無疑問,一個外來部落要遷居在一個富庶發達村落的旁邊, 既沒有血緣關系, 又不靠戰爭征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靠戰爭搶奪的話,姜尚村應該占據有利位置。 在商朝時,關中中西部渭河區的先民基本上是沿塬穴居,住茅屋的情況比較罕見。惟獨姜尚村環水而建,毗鄰河灘,群居沼澤茅屋。姜尚村的從屬位置結構,惡劣環境結構和整體環境的不協調性決定了它是一個移民村, 而它的客觀存在性,與周邊環境的相容性又決定了它是一個與邰氏姜有著血緣關系的移民村。姜尚村和周邊村不超過4里,最近處不到100米, 但生活習慣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比如人畜同舍,不設院墻,善種花生芝麻等,這也說明其移民性。

對于常人來說,姜尚村的位置實在是難以容忍的. 但對姜子牙來說則是風水寶地, 因為這里有魚且可釣到“魚”。要確定釣魚臺的位置也不難,姜子牙的目的是設局演戲, 一要選場地,二要搭臺子,三要演得像,四要請君入甕,五要達到目的。因此釣魚臺的位置是人為的,只要看風水就能確定,用數學來說就是在整個地球上, 找到哪個可釣魚且最能釣“魚”的唯一最值點就找到了釣魚臺。姜子牙釣魚不用魚鉤是因為有人已經把魚鉤掛在了“魚”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只要看一眼地形就能確定釣魚臺的位置。

周文王住在邰氏姜,姜子牙移居東海龍潭之南側,自然釣魚之地非東海龍潭莫屬,何況東海龍潭是最顯眼的“百仙圣泉、玉淵龍潭、雷澤華夏、中國之源、四水虞湖”。

邰氏姜、姜塬和姜尚三村構成了一個雷澤“三姜環繞”結構,正是這個結構把昆侖城與釣魚臺連接了起來。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2400.html

相關閱讀: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