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部落的圖騰是什么?
王先勝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又云:“故黃帝為有熊!薄妒酚洝芳庖S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庇忠S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庇,集解徐廣曰:“號有熊!卑喙獭栋谆⑼x·號章篇》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惫庶S帝部落的圖騰當為“有熊”即熊。如,于乃昌、夏敏先生即說:“據考,黃帝統一中原后,召集各部落聯盟,商討部落聯盟統一的圖騰(即崇拜的偶像、徽記),以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原來各大部落都有各自的圖騰,黃帝集團有熊部落的圖騰是熊;西南各部落的圖騰為虎;南方各部落的圖騰為蛇;東方各部落的圖騰為魚。還有的部落的圖騰是鷹、猴、鹿、馬等等”(于乃昌、夏敏著《初民的宗教與審美迷狂》76—77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也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論證黃帝部落的圖騰為熊。
商代銅器上有龜形紋朝拜人形紋圖樣,學者釋為“天黿”,為文字或族徽(子黽父乙彝、子黽父癸 ,見《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釋天黿即軒轅,《國語·周語下》說“我姬氏出自天黿”,猶言出自黃帝;容庚亦從此說(《金文編》附錄上三)。
《淮南子·天文訓》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治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已”!妒酚洝ぬ旃贂氛f“軒轅,黃龍體”,《河圖稽命徵》、《漢書人表考》,俱說黃帝“龍顏有圣德”、“河目龍顏”!妒酚洝し舛U書》又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按有些學者的理論,這便是說黃帝的圖騰祖先龍來接其子裔黃帝等回歸祖籍天庭,所以黃帝族的圖騰是龍。
黃帝部族以龍(蛇)為圖騰還有許多文獻依據。聞一多考證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聞一多《伏犧考》,《聞一多全集》第1卷,三聯書店北京1982年版)。按《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有?氏,生黃帝炎帝”,則黃帝母方為有?氏。《說文解字》說:“?,?也,從蟲,喬聲!庇终f:“虹, 也,狀似蟲!倍斡癫米ⅲ骸跋x,各本作?,今正。蟲者,它也。虹似它,故字從蟲!彼瓷,故?為龍、蛇類。“?”字從蟲、從喬,意即大蛇(龍),所以黃帝為龍(蛇)之后,奉龍為圖騰。按《史記·補三皇本紀》,有?氏又名女登,為有媧氏之女。有媧氏即女媧,而女媧為龍蛇之身(《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列子》、《玄中記》等),女登之“登”也為龍、蛇圖騰徵銘,也是鼉圖騰(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時代》上冊143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故黃帝當以龍為圖騰!渡胶=洝ずM馕鹘洝氛f:“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眾所周知,龍的起源問題在學術界完全是一筆糊涂帳,其原型有蛇、蜥蜴、鱷、熊、豬、馬、魚、虹、閃電、云、蠶、鹿、羊、狗、牛、鷹、恐龍、河馬、松樹、龍卷風、雷聲、極光、黃河、星象、葫蘆、地螻、烏龜等等幾十種說法,這樣黃帝部族的圖騰就變得非常復雜、不可探求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黃帝族原有自己的圖騰,在統一中原后又融合進一些新的圖騰而產生了龍圖騰,如:主張黃帝部族的原始圖騰為神龜的學者認為“有不少記載說黃帝族融合東方龜圖騰、北方蛇圖騰等之后成為龍圖騰的。在現實生活中龍并不存在,它不過是多種部族圖騰信仰的復合體。而現實中,龜、魚、蛇確是大量存在的。龍的形象構成的大體就是以龜、蛇為主,復合多種動物圖騰特征而成”(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71—72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主張黃帝部族的原始圖騰為熊的學者認為黃帝一統中原后“博采各部圖騰之特長,確定: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龍鱗,以魚尾為龍尾,以獅頭為龍頭,以鹿角為龍角,以鷹爪為龍爪,構成了部落聯盟的圖騰——龍”(于乃昌、夏敏著《初民的宗教與審美迷狂》77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也有研究認為“華夏部族原是以蛇為圖騰的”,后來強大的氏族吞并了其他氏族,而且將戰敗者圖騰中最精彩的部分增添到自己的圖騰上,當作自己新的圖騰,形成了以獸類的腿、馬的頭、鹿的角、魚的鱗等等異樣的蛇,這便是華夏部落的新圖騰——龍(王慶新著《中國味》3頁,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9年11月第1版);亢亮、亢羽則認為“黃帝統一了各氏族部落,成為華夏第一帝——軒轅黃帝以后,取各氏族部落圖騰之特長,將蛇身、鹿角、鷹爪、蜈蚣尾、虎頭、蝦目、馬齒、公羊須等組合在一個圖騰中,形成了‘龍’ 圖騰”(亢亮、亢羽著《風水與城市》6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此外,黃帝部族的圖騰還有多種說法和可能: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言其祖先少?氏以鳥紀官“為鳥師而鳥名”時說“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卑凑請D騰論者的觀念,一般認為少?氏的圖騰為鳥、大?氏的圖騰為龍,炎帝氏“以火紀”則是以太陽為圖騰。據此推論,黃帝氏可能以云為圖騰!吨芤住非浴段难浴氛f:“云從龍,風從虎。”而甲骨文、金文中的“云”字多象龍、蛇一類無足曲體動物形象,類于“ ”字。據
我國的考古學家曾經把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史前文化中的動物紋樣視為氏族或部落圖騰,如說半坡類型屬于以魚為圖騰的部族,廟底溝類型屬于以鳥為圖騰的部族,馬家窯文化屬于以鳥和蛙為圖騰的兩個氏族部落(石興邦《有關馬家窯文化的一些問題》,《考古》1962年第6期;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學者一般認為,在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名、氏族首領的名稱以及這個氏族的保護神(圖騰)三者常用同一個名稱,如“黃帝”,他既是當時華夏族團中一個氏族的名稱,亦是該氏族的保護神與酋長的名字(陳建憲著《神祗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191頁,三聯書店北京1994年11月第1版)。文化人類學家則認為圖騰的來源大多如此:“蠻人的兒童常名為狗、狼、牛、馬、熊、獅、虎、鷹等。酋長們也常有這種名稱,死后被尊為英雄并再變為神靈,也仍用這種動物名。這些有動物名的酋長或且被追認為部落的開祖,則其部落的人初時原曉得他們的開祖是人類不過帶動物名就是了,但后來逐漸忘記了開祖的人的性質,而只記得他的動物名,甚且更和實際的動物相混淆,于是竟自信是該動物的后裔,尊這種動物為祖先,并以繁頊的儀式崇拜他”,其他用植物和自然現象為圖騰的情形也是如此(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277—278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由此推論,黃帝族的圖騰當與“黃帝”的含義及其所指有關。根據
丁山等學者認為殷墟甲骨文中“黃母”、“黃示”即黃帝,指的是地母神(丁山著《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42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78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或認為“黃帝”是春秋士大夫糅和“黃示”與“皇天上帝”兩個天神地祗為一神的名稱,周人“黃帝”直接從殷商地神“黃示”蛻變而來,可見黃帝形象的前身屬于遠古中原部族崇拜的地神(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69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
上述種種,絕大部分均不能從考古學得證,與史前考古學文化建立不能聯系,所謂“黃帝圖騰”是值得懷疑的。按“古史辨”派學人的觀點,“黃帝”是古人臆想中的一個天神,并無與之相關的族群、部落,則“黃帝圖騰”自然屬子虛烏有。據當世一些學者的研究以及筆者的觀點,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是實有其族或部落、部落集團的,主要即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參見拙著《“炎黃大戰”的考古學研究》)。據此,黃帝部族圖騰當從廟底溝類型動、植物形象中去尋找。廟底溝類型器物中最主要的動物紋樣是鳥紋和蛙紋,主要的植物紋樣為玫瑰花、菊花(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5—16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前述黃帝部族“圖騰”中雖然有鳥、蛙,但廟底溝類型的鳥紋、蛙紋主要為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所繼承,史前考古學文化中的這種源流關系卻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裔譜系不相吻合(如黃帝、顓頊、鯀、禹)。雖然也有學者將馬家窯文化蛙紋圖案與夏朝的建立者夏族聯系起來(陸思賢《“於菟舞”的發現對解釋馬家窯文化“蛙紋”或“人形紋”圖案的啟示》,《史前研究》輯刊,1990—1991年),但傳說中的鯀、禹卻是魚、龍、蜥蜴之類,而非鳥或蛙、龜類,相反出現蛙龜類紋飾(青銅器)以及“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商代卻不是以黃帝、顓頊為祖先,故鳥紋、蛙紋非黃帝部族之圖騰,亦非商人之圖騰。古代文獻和傳說中黃帝部族之“圖騰”并無玫瑰花、菊花之類,故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玫瑰花、菊花并非黃帝部族之圖騰,當然亦非廟底溝類型居民之圖騰,這同時也佐證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的鳥紋、蛙紋也不能以圖騰視之。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的玫瑰花以及一部分菊花圖案,也被研究者認讀為真螺旋、流動的曲線帶、“渦紋、三角渦紋、圓點”、圓點勾葉凹邊三角等曲線花紋配成的紋飾、回旋勾連紋、弧線三角紋、圓點勾葉弧線三角和曲線構成的帶狀花紋、“月亮紋、勾葉紋”、勾葉紋、“旋花紋,魚眼,變體魚紋”、勾羽圓點紋、自由曲線紋、圓點勾葉弧三角構成的植物花卉紋、圓點勾葉弧邊三角組成回旋勾連圖案、“單旋紋、雙旋紋、重旋紋、雜旋紋”等等(王仁湘《關于史前中國一個認知體系的猜想》,《華夏考古》1999年第4期)。顯然,它們不可能是廟底溝類型居民或者黃帝部族的圖騰。廟底溝類型中最重要的器物紋飾即是所謂玫瑰花、菊花圖案(蘇秉琦)或旋紋(王仁湘),然后是兩種動物紋樣鳥紋和蛙紋,它們并非圖騰,亦說明或證明其他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動、植物紋樣并非圖騰。
總結上述種種“圖騰”依據和觀點可知,所謂黃帝部族的“圖騰”,實在是一筆糊涂帳,同時它也證明所謂文獻依據、文字學依據,并不一定可靠(在筆者看來,文獻文字都是可靠的——存在即事實,但今人的解讀可能沒有與古人的思維方式合拍,沒有發現和找到古代文化中各種事象產生的原因,沒有分清字面意思、象征意義或者隱喻及其關系,沒有清理相互之間的源流關系、脈絡關系、衍生關系等,故大多停留于孤立的字面意思,也互不相洽)。有些著作說龜是黃帝族的圖騰,龜蛇合為黃帝族的龍圖騰,又說熊是黃帝族的圖騰、龍是黃帝族的圖騰,乃至說“黃帝號為有熊氏,應該是以熊為圖騰;炎帝姜姓,應該是從女從羊的意義,應以羊為圖騰;伏羲、女媧、共工都是人首蛇(龍)身,應該是蛇(龍)的圖騰;少昊以鳥名官,應該是以鳥為圖騰;顓頊在《五星占》(長沙馬王堆帛書)中寫作瑞玉,應該是以玉或石為圖騰;有?氏‘驕蟲’、‘螫蟲’、‘蜂蜜之廬’可知以蜜蜂為圖騰;有巢氏應該是以樹木為圖騰;燧人氏應該是以石或火為圖騰”(張振犁、陳江風等著《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71—72頁、206—207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第1版)。這樣的圖騰觀念和研究,其實跡近于信口開河。中國的龍,在距今一萬年前山西吉縣柿子灘龍紋巖畫中,已是“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形成多源復合神靈”(干振瑋《龍紋圖像的考古學依據》,《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到距今六、七千年前有趙寶溝文化鳥首龍、鹿首魚尾龍、豬首牛角龍(陸思賢著《神話考古》292—293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以及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鱷魚龍,到距今5000年前有紅山文化綜合了熊、豬、馬、蛇等形象的玉龍以及內蒙古清水河出土廟底溝類型巨型魚龍夯土雕像(《中國文物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2406.html
相關閱讀: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