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華夏源與神仙考
最早的中國是指昆侖城,即邰氏姜的“河、河水”,即史書記載的“姬水河、大橫水、(邰)九江、(邰)漢水”,其源頭為昆侖城的“白水、仙水、不死水、江水、漢水”,白水西直流與“青水、丹水、天水、(古)渭水”匯合,南直流與“弱水、洛水、圣水”匯合,東直流入昆侖城的“東海、龍潭、大濠”,出龍潭稱為“赤水、汜水、江水”,東流與“黑水、姜水、鴻水、(古)漆水、小橫水”匯合,稱為中國,中國與(今)漆水匯合稱為(古)雍水,東南入(今)渭。(今)渭河最早稱為“黃河、渾水河”。
雷澤又稱“華澤、夏澤”,龍潭又稱“華澤湖、夏澤湖”,中國河又稱“華水、夏水”,華夏就是“華水、夏水”,中華就是“中國河”與“華澤湖”的統稱。華夏民族原指“漢族、黃帝族”,“中國、華夏、漢族”均源于炎黃大戰,戰敗后的炎帝部落中,一些比較麻煩的分支分別被稱為“九黎、東夷、西羌、南蠻、北狄”等。
昆侖城的東海龍潭因夏季蛙聲如雷,雷神青蛙出現于夏秋兩季,故稱“雷澤湖、夏澤湖”,沼澤區則稱為“雷澤、夏澤”。
不周山與雷澤的相交邊際,宏觀上為九字結構,微觀上又具花形紋理,東直西曲,特別是北阿,“彎曲迂回,花里套花”,構成一個十分復雜的“華城、曲阜”,因此雷澤又稱“華澤、曲澤”,龍潭又稱“華澤湖”,相應地不周山又稱“華山、九華山、華胥山”,“大橫水、中國河”又稱為“華水”。華水河就是邰氏姜的“白水河、漢水河、不死河、滹沱河”為首的中國河。
“華夏、中華”就是“華澤湖、夏澤湖、龍潭”與“華水、夏水、中國河”的統稱。
不周山的東隅稱為東岳,西隅稱為西岳。因為東岳為方形高窿平臺,故曰“太華山”,又因太華山位于華水河之陽而稱“華陽山、陽華山”。因為西岳為大坡形緩原,故曰“少華山”,又因少華山位于華水河之陰,又稱“華陰山、少陰山”。
《西山經》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具“四方形平臺”的東岳太華山只能是白龍嶺。
《西山經》曰:“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中“錢來山”通假于“漸來山、漸然山”。遠古之時,尚無金錢,故錢為漸之音誤。由此可知,西岳少華山為古歧山。
《中山經》曰:陽華之山(太華山、白龍嶺),白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弱水),其中多人魚。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中溪)。弱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赤水。赤水出于河(大濠),入?水(大橫水)。凡縞羝山(不周山)之首,自平逢之山(無逢山、天冢山、羊頭原、邰北原)至于陽華之山(太華山、白龍嶺),凡十四山。岳(伏羲冢)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諸岳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后一句話的意思大體為“不周山上的天子墓,從羊頭原到白龍嶺,有14個,伏羲冢在其中。如果能象一般天子一樣在六月祭祀伏羲,則今年太平”。
在華澤湖中,有一條道路將湖分為南北兩半,道路南稱為華陰池,道路北稱為華陽池。
《東山經》曰:泰山“環水出焉,東流注于江”。
其中“泰山”為邰氏姜的白龍嶺,“環水”即“汜水”,為“白水--大濠--赤水”的描述用語,“江”即“姜水、中國河”。
《中山經》曰:白龍嶺“神于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于江淵,出入有光”。
其中“神于兒”指邰氏姜龍潭的“神魚兒、蟮龍”,“江淵”就是邰氏姜的“龍潭、大濠”,“出入有光”是金黃色的描述用語。
《中山經》又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
其中“洞庭”指“古洞庭”,即邰氏姜的“東海、龍潭、大濠”,洞庭之山就是白龍嶺。炎帝在東海的溺水之女葬在白龍嶺,化為蟮龍,故“常游于江淵”,“江淵”就是“東海、龍潭、大濠”。“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意思是“白水、青水”與“弱水、赤水”相交,聚于邰氏姜大濠!熬沤敝浮熬抛趾印⒕胖莺、中國河、大橫水”,“是在九江”指“九江”穿過“大濠”!拜d”指“載體附加于”!拜d蛇”意思就是“人的靈魂,蛇的軀體”。
《西山經》:“?冢之山(蟠冢山、白龍嶺),漢水(白水)出焉,而(于)東南流注于沔(大濠);囂水(丹泉水、黃泉水)出焉,北流注于湯水(洋水、青水)”。其中“沔”為大濠與其關聯四水“白水、青水、弱水、赤水”之象形。根據漢水為白水可斷定“?冢之山”之山為白龍嶺。從邰北海到青水河的流水方向是向北的,所以囂水指邰北海,湯水指青水。
因此,華夏就是“(邰)漢水、(邰)九江”,是以白水為源頭,穿越龍潭的大橫水。華夏民族原指漢族。詳細演變過程則與炎黃大戰有關,與黃帝的封地有關,宜另當別論。
因大禹受封于夏澤西側的“汶山、古歧山”,故禹之封國稱為大夏。
《海內經》卷十八曰:“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其中“蒼梧之丘”即“白龍灣、宛丘”,“蒼梧之淵”即“大濠、邰東!,“九嶷山”即“九字山、不周山”的東隅,“長沙河”即大橫水流過邰氏姜渭河灘部分。
《海內東經》:“國在流沙(長沙河、大橫水)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 西胡(西湖、龍潭、大濠)白玉山(白龍嶺)在大夏東,蒼梧(白龍灣)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長沙河)西,昆侖虛(邰氏姜)東南。昆侖山在西胡(大濠)西。皆在西北”。
《大荒南經》:“涇水(白水)出長城(皇城)北山,山在郁郅(白龍嶺)、長垣北(古歧山),北入渭(青水),(青水在)戲(西)北。渭水(青水)出鳥鼠同穴山(西坡山、古歧山),東注河(白水),入華陰池北”。
《海內西經》:“流沙(長沙河、大橫水)出鐘山(白龍嶺),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雷澤),(白龍嶺)西南入海(大濠),黑水之山(黑山、姜山、江山、白龍嶺)”。由此可以確定流沙為長沙河,即大橫水流經渭河灘部分,鐘山為白龍嶺。
《大荒北經》:“東南海(大濠)之外,大荒(渭北平原)之中,河水(中國河)之間,附禺之山(白龍嶺),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丘?久、文貝、…,皆出衛于山(白龍嶺,衛為白龍嶺與“白水、青水、弱水”的關聯象形)。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ǖ蹏浚┲窳衷谘桑罂蔀橹。竹南有赤澤水(大濠水,赤水),名曰封淵(大濠)。有三桑無枝。丘西(白龍嶺之西)有沈淵(阪泉池、弱水池),顓頊所浴”。其中“東南海、河水、衛于山、赤澤水”組合起來為邰氏姜的唯一性結構描寫。由此可以推知,附禺之山為白龍嶺,顓頊之葬為白龍嶺,封淵為大濠,沈淵為弱水池。
《大荒南經》:“漢水(白水)出鮒魚之山(附禺山、白龍嶺)。帝顓頊葬于陽(白龍嶺南),九嬪葬于陰(嶺北),四蛇(四龍水,即“白水、青水、弱水、赤水”)衛之(環繞之)”。鮒魚之山即前面的附禺山,亦即白龍嶺。由此可斷定漢水就是白水,顓頊所葬,前后一致。
《西山經》:“?冢之山(蟠冢山、白龍嶺),漢水(白水)出焉,而(于)東南流注于沔(大濠);囂水(丹泉水、黃泉水)出焉,北流注于湯水(洋水、青水)”。其中“沔”為大濠與其關聯四水“白水、青水、弱水、赤水”之象形。根據漢水為白水可斷定“?冢之山”之山為白龍嶺。從邰北海到青水河的流水方向是向北的,所以囂水指邰北海,湯水指青水。
《海外北經》:“ 務隅之山(附禺山、白龍嶺),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
《海外南經》:“狄山(白龍嶺),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耐踅栽嵊谄渌R辉粶健。結合前面的“帝堯、帝嚳葬于白龍嶺”的結論,可知“狄山、湯山”為“?谷山、太陽山、白龍嶺”。
由此可知,周文王的墓在白龍嶺,這意味著周文王、周公的墓也在白龍嶺。這與邰氏姜為周人祖籍完全一致的。姜原生于邰氏姜,后稷封于邰氏姜,周人自稱“姜原、后稷”為其始祖。
《海內南經》:“蒼梧之山(白龍灣、白龍嶺),帝舜葬于陽,帝丹?葬于陰”。根據帝舜葬于白龍嶺可知,“蒼梧之山”為白龍灣或白龍嶺。
《史記·五帝本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由此“雷澤、壽丘”可知,舜活動于邰氏姜周邊,厲山為壽丘或廣義壽丘,河就是中國河。
《大荒南經》:“有阿山(不周山)者,南海之中(姜水中間),有?天之山(白龍灣),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大隆,白龍嶺)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阿山”即曲曲彎彎的不周山,“南海之中”即姜水中部。由此可知,白龍灣也稱?天山。蒼梧就是大隆,即白龍嶺,因此帝舜之墓在白龍嶺!
《大荒南經》:“湘水(白水)出舜葬東南(白龍嶺東北端),西環之(特征詞:西流、南流、東流),入洞庭(大濠)下。一曰東南西澤(大濠)”。不僅肯定了舜葬白龍嶺,而且說出了更具體位置,進一步說明了“湘水、洞庭”是“白水、大濠”的演義。
《大荒南經》:“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由此可見,“岳山”就是邰氏姜的白龍嶺,“帝嚳、帝堯、帝舜”均葬于白龍嶺。
《山海經》曰:“成山(歷山、白龍嶺),四方(四方形)而三壇(三臺),(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勺(腦勺、宛丘、白龍灣)”。又曰:“會稽之山(白龍嶺),四方(形),…,勺水(?沱水、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溴(應為溴水淵,即大濠)”。又曰:“夷山(東夷山、平臺山、白龍嶺)。無草木,多沙石。溴水(地下水、白水)出焉,而南注于列涂(列山間虞淵、大濠)”。
“四方、三壇、?勺、勺水、列涂、夷山”是一個邰氏姜的特征描述體系,由此可以斷定“會稽之山”就是白龍嶺。
《史記夏本紀》曰:帝禹“至于會稽而崩”。會稽山原名苗山,《山海經》:“舜逐三苗于三!薄R虼讼挠碓嵊诎垘X。
綜上所述,“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夏禹”均葬于白龍嶺,周文王也葬于白龍嶺。
因此,可以說邰氏姜是三皇五帝之都,而且是夏朝之都或陪都。遠古的東岳不是泰山,而是邰氏姜的“不死山、蓬萊山、太行山”,山東的泰山是由不死山的神話演義所為。相應地遠古的南岳為太白山,西岳為邰氏姜的“王屋山、常陽山、古恒山、古衡山、古歧山”。后面會論述太行山和王屋山就是邰氏姜的白龍嶺和古歧山。
《中山經》:“帝臺(白龍嶺)之棋(石),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水),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意為“白龍嶺有五色石,形如鶉卵。石下有泉,為百神之靈丹,服之不死”。
王屋山是軒轅黃帝祭天之所,《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而得名!渡胶=洝吩唬骸巴跷葜,是多石。洋水(青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雷澤)”。由此可知,王屋山就是古歧山,更確切一點,王屋山指邰氏姜的西坡臺!渡胶=洝愤提到太行山,其實太行山就是白龍嶺。
《北次三經》:“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原文說白龍嶺上,有46座神仙墓和44座祠堂。無逢山就是昆侖山。
《西山經》:“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華山冢也"。意為古歧山上有19座天子墓,稱為華山冢。
綜上所述,不周山上有79=14+46+19個天子墓(可能不全或有重復,只是大體估計)。按照平均每人統治時間為50年計算,持續時間為3950年。
《中山經》:“封于泰山(白龍嶺),禪于梁父,七十二家(冢),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按照平均每人統治時間為50年計算,持續時間為3600年。這里未算古歧山之天子冢和天柱冢。
從各種資料來看,伏羲、神農、黃帝都活過百歲, 雖然尚無法考證,但也不能一味否定。長壽山與古天子長壽可能有一定的關系,“神仙保佑,長命百歲”不是空穴來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5201.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