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兄弟倆能開創霸業:一個運氣好,一個心狠
上一章說到朱溫找來謀士敬翔,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聰明過人,反應靈敏,他酷愛讀書,尤其擅長于寫文章,人稱少年英才。按照歷來的傳統習慣,學而優則仕,他也在唐朝末年趕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未能金榜題名,因此心情郁悶;蛟S他還想著下次再滿懷信心地去應試,但黃巢的起義軍卻在這時攻占了長安,亂世之中,敬翔只好逃奔他鄉,暫尋出路。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從此敬翔走上了人生的轉折之路。正所謂榜上無名,腳下有路,如果敬翔沒有轉投他鄉,仍沉于科舉考試一條路,那也許就很難有朱溫的霸業了,同時,敬翔自己也難有一番成就,最多不過是科舉及第后做個普通的官吏,適時地轉變觀念,重辟蹊徑,敬翔這種思路很值得我們學習。
敬翔先到了汴州(今河南開封),投靠了同鄉王發,王發當時在剛上任的宣武節度使朱溫手下任職,做觀察支使。可是王發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將他引見給朱溫,敬翔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替軍營中一些不識字的將士代寫書信、奏章,同時也暫時解決了生活困境。敬翔的文筆流暢優美,通俗易懂,很受官兵的喜愛,有時他寫的一兩句話竟被當成警句在軍營中廣泛流傳。機遇終于降臨到他的頭上。
朱溫也很喜歡這些淺顯通俗的警句,當聽說是部下王發的同鄉所寫時,便對他說:“聽說你有位老鄉很有才華,你帶他來讓我見見。”
見到敬翔,朱溫便問他:“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義,我現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學習《春秋》里邊的方法來作戰,以圖更大的事業,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聲答道:“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貴在隨機應變,出奇謀而制勝。古代的禮俗到現在都沒有沿襲下來,變化極大,況且是用兵之道。一味學習《春秋》就是因循守舊,結果只能是徒有虛名而無實效,百戰難以百勝,那么大王的大業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朱溫聽后連連點頭,非常高興在軍中得到這樣的智謀之士。他馬上讓敬翔擔任了軍職,每逢行軍打仗,敬翔都追隨左右,時間不長,敬翔向朱溫提出改換文職,因為他發覺自己不太喜歡做武官,更不擅長領兵打仗,指揮作戰,而做文職卻是他的特長。朱溫很爽快地答應了,改任他為“館驛巡官”,專門負責文書奏章的起草工作。從此,敬翔成了朱溫的重要幕僚,他的才華嶄露也有了很好的機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3621.html
相關閱讀: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