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六)外婚制與宗法制度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商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六、外婚制與宗法制度

祖甲改制,已經形成宗法制,確立了父系,建立了大宗小宗。這可能是從氏族社會中的家長制發展來的,是和父系外婚制分不開的。但是,當時是否完全外婚還值得研究。甲骨文有祖、父、子、孫四字,是父系的現象。同時,還有王族、子族,多子族等名詞!蹲髠?定公四年》云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這都是殷代的一些氏族,因而,殷代有王族、子族、多子族等區別,也應該是確切的。王族與子族是分開的。王有王族,子有子族,王與子不是同一族的,子族是尊貴的,所以后來春秋時代的人,多稱某某子。父子如不同族,是值得研究的。根據《無逸》說,在祖甲以前,王子是不在家里養的,祖甲以后,才在家里養。所以他說“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可見高宗還是參加勞動的。又說“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仍然是與其團體共同勞動。王、子不同族,是氏族制度還有相當大的部分存在,尚未向宗法制過渡時的情況。

當其宗法相當發達的時候,是絕對外婚,《禮記?大傳》“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可見周以前并不是如此,夏、殷都不是絕對外婚!抖Y記?大傳?正義》云,“殷人五世以后可以通婚”,故將殷法以問于周。又《喪服小記?正義》云:“殷無世系,六世而昏,故婦人有不知姓者,周則不然”!短接[》卷540引《禮外傳》云:“夏殷五世之后則通婚姻,周公制禮,百世不通”!段簳?高祖紀》太和七年詔“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絕同姓之娶!笨梢娏说恼J識還是如此。《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云“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边@也就是殷代同姓婚之遺留。

殷有五世之廟,故五世之后可以通婚!秴问洗呵?諭大》云:“《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抖Y記?曲禮》云:“孫可以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這都是部族的內婚,是婚級制的現象,是二半部族互為婚姻的現象。母系時代,父子不同族,后來雖然發展成父系,但是其婚級制仍然是存在的,所以父子仍然不同族。父子雖不同族,但因為是婚級制,所以祖孫同族,因之孫可以為王父尸。甲骨文云,“唯多生饗,唯多子饗”(《甲》380),多生是姊妹之子,多子是兄弟之子。這都是二半部族的現象。子本是幼童之稱,后來變生為甥,而以子為己之子也不同族!对?麟之趾》把公子、公姓,公族三者完全并列起來,這就是二半部族的現象。《齊子仲姜?》:“以保臺身”,“保余兄弟”,“保余子姓”。此處所謂子姓,即指兄弟之子。

過去談三族是指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也是說明三個不同的集團,他們是共財的,是宗法的形式之一,而不是小家庭。

程瑤田《宗法小紀》云“宗之道,兄道也,以兄統弟,以弟事兄!边@是說得很確切的,他提示了氏族殘遺的現象。大宗、小宗就是由這里變來的。小宗是固有的,大宗是后來增加的。小宗五世則遷,大宗百世不遷,就是說,他是百世不通婚姻,外婚制在男系以內,不僅血統關系有聯系,而且,經濟上有更密切的聯系,大宗和小宗都有共財的殘跡。這當然也都是氏族的殘余,而且,拖得非常長久的。但是,越往后發展,財產的分化也越顯著,故有大宗作標志,表示不通婚,以便抑制同族分化。少數民族之中,有十二世以后通婚的。不通婚的這些現象,是一步步發展成了絕對外婚,因之產生了宗法。

姓,就是絕對外婚,宗法產生以后才有的。商代沒有姓,所謂當時的子姓,就是子族。姓是不同氏族互通婚姻而產生的。因為,女子出嫁,必須帶姓去。

分封的出現是很晚的,氏族社會時期,兄弟必須共同生活,才能共同作戰,共同生產。后來,生產發展了,不再需要兄弟共同在一起也能生產、生活,造成了可以分封出去的前提,因之才有周代大量分封的事實出現,我們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它與奴隸社會的集體勞役的意識形態根本不同。因為,封建社會的等級制是寶塔式的,這是封建社會中最突出的東西,是非常明顯的剝削形式。中國的等級制,雖然在商代末期,從祖甲以后已經萌芽,有了一些痕跡,但是,發展到了周朝,才成了完整的系統。

中原地區的居民,有姓就表示當時是絕對外婚,但是,四周少數民族的情況就有不同,他們不一定外婚,也不一定有姓!妒酚?匈奴傳》云“有名不諱而無姓字”。苗徭也是如此。《黔書》云花苗有名無姓,東徭有族無姓!稘h書?匈奴傳》云“單于姓攣提氏”,這應該是族,而不是姓!段簳?官氏志》太和十九年詔:“代人諸胄,先無姓族,……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吨軙?文帝紀》魏恭帝元年條:“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后,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后,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四周少數民族的姓與氏,最初多模仿漢人利用其原有的某種徽號而造成的!督鹗?宗室表序》云:“金人初起,完顏十二部,其后皆以部為姓氏”。同姓不婚,四周民族也是沒有的。《金史?太祖紀》收國二年詔:“自收寧江州以后,同姓為婚者杖而離之”?梢娫谶@以前,同姓是能通婚的!缎绿茣?南蠻傳》云松外蠻其喪婚嫁不廢,亦不避同姓。《公羊傳》云楚王之妻?(妹)。朝鮮、日本、安南、緬甸皇室都是內婚。《朝鮮通史》云,高麗王室,以與近祖通婚為定制。可見,宗法是中國特殊的,適應封建制的!稘h書?地理志》云:

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

這件事又見《風俗通》。我們以為巫兒似即家主,是母系社會之遺跡。這是古代原始社會遺留下來婚姻之遺俗,不可能是齊襄公一人淫亂所造成的。個人的私生活,不可能給予社會那樣深切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6470.html

相關閱讀: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
太甲
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