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他為華夏民族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炎帝的陵墓有兩個,一個在陜西寶雞,一個在湖南炎陵縣。為什么會有兩個炎帝陵墓呢? 寶雞的炎帝陵在天臺山,至今尚有神農遺跡和傳說。天臺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遺體的骨臺寢殿.寢殿已湮沒,柱礎石、墻垣基礎依然可見,漢白玉的“骨床”仍然嵌在寢堂殿址中央。按當地的傳說,神農曾上天臺山,嘗百草辨藥性,不幸誤食了斷腸草,因為沒有及時找到解藥,肝腸斷裂而死,就地安葬于蓮花臺。據史料記載,寶雞民眾祭祀炎帝活動,始于春秋,盛于漢唐。每年七月初七日,都要舉行祭祀活動。20世紀90年代初,鑒于涉及到炎帝的古建筑大多毀損,寶雞興建了兩處炎帝紀念地,即炎帝祠和炎帝陵! ×硪粋炎帝陵在湖南。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炎帝為民治病,采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輟,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于長沙茶鄉之尾”,一些人認為就是今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自漢代開始,人們就在這里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廟,唐代繼為奉祀。967年,宋王朝下旨,在鹿原陂尋得陵墓,建宗廟祭祀炎帝。宋朝的炎帝陵殿仿皇宮式樣建造,午門、丹墀、龍陛,一應俱全。此后,歷代帝王都視此為圣地,并不斷派官員前往朝拜,舉行大典進行祭祀。人民群眾則在此燒香、宰牲祭祀,終年絡繹不絕。一千多年來,炎帝陵殿曾多次被焚毀,又經多次修復。建國以后,炎帝陵即被湖南省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家決定重新修建炎帝陵,1988年工程完工。重新修復的炎帝陵較前稍有擴大,陵區面積達1000平方米,陵殿建筑群紅墻黃瓦,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壯觀。主殿共分四進:一為午門。午門左右分列戟門和掖門。二進為行禮亭,是奉祀時宰牲敬香燭拜祭處。三進為正殿,大型祭祀典禮場所,殿內正中置炎帝金身坐像。四進是墓碑亭和墓冢! ≡谠敿氀芯抗攀返囊恍┯涗浐螅瑢W者認為,炎帝的后裔共有三支:子臨魁的世系傳六代;子柱的世系只知農,以下失載;子炎居,下傳六代。還有慶甲帝,似應排在臨魁的世系內。因此,陜西寶雞市南的炎帝陵可以推斷為第一代陵。湖北隨州應有炎帝柱與其子農之陵,但今天不見蹤跡。湖南炎陵縣鹿原陂炎陵山的帝陵應為第八代陵。炎帝榆罔南遷到湖南之后,為當地的神農部族所尊奉,故死后立墓于此,而榆罔也是沿襲炎帝神農之號的。《帝王世紀》云:“宓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昊葬云陽。”這些陵都是后世修的紀念性質陵,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遺物或根據傳說修的陵,是無法通過發掘來證實的。 漢代以前,對湖南的炎帝陵無載,晉代后有史記載,五代后陵廢。宋太祖時,在白鹿原陂尋見炎帝陵,修廟紀念。后避水害,移至縣南五里處。明、清又予以維修和擴建!痘茨献印氛f神農“馳于國中”,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谷,西到三危。這樣看來,炎帝及其后裔族的遷徙范圍特別廣闊,湖南有炎帝裔族是有可能的,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學者最后的結論是:無論從民族遷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炎帝榆罔南巡于今湖南炎陵縣是可能的,崩葬于此也是可信的! 闹赋鲅椎鄄皇且粋人,而是一個名號來詳細地研究炎帝族的世系和遷徙,從而看出炎帝族是從北方的渭水、汾水流域最后遷進了湖南南部地區,這樣新穎的觀點,既解決了寶雞和炎陵縣為什么并存兩個炎帝陵的問題,同時也使我們看到炎帝陵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是否真是炎帝的崩葬所在地,而是說明了黃河流域的文明和長江流域的文明自古以來是一直相通的,它們共同構筑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5382.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