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原始社會仰韶文化的代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時偶然發現的。當時,國家投資的灞橋火力發電廠項目,在位于西安東郊的半坡村破土動工。隨著工程的進行,奇怪的事情不斷發生,大量人工磨制的石器出土,伴隨著還有少量的陶器被發現。陜西是個文物大省,破土基建時經常會有文物發現,所以陜西人一般文物意識都很強,這次他們也沒有敢大意馬虎,把情況迅速向上作了匯報。
  
  西安市文物主管部門了解情況后,即派專家前往視察。在工地,專家收集了發現的所有石器和陶器,仔細進行鑒定。石器明顯是磨制的,種類很多,有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等,初步判斷應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陶器都是彩陶,彩陶上的圖案也很熟悉,和在陜西、河南等地大量發現的仰韶文化類型陶器上的圖案非常相似。初步認定這應該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具有重大的發掘價值,隨即把情況作了上報。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決定對半坡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在接下去的4年里,他們先后進行了5次挖掘,共探明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最后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F在,就讓我們隨著考古隊員們的腳步,走進半坡村,看看他們都在那里發現了什么。
  
  考古隊最后探明,半坡遺址南北長300余米、東西最寬處近200米。在這個村落遺址的北部發掘出一段長70多米、寬深各約5~6米的壕溝,壕溝繼續向西側延伸,構成一個橢圓形。溝內是居住區,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是燒制陶器的窯區。區內居住的房屋、儲藏東西的窖穴、飼養家畜的圈欄等遺址,是村落的中心區。居住區內的建筑以一條深1.5米、寬2米的小溝為界,劃分為兩小區,每小區的建筑物中心,有一座面積達160平方米的供集體活動的大房子,它的周圍密布著30~40平方米大小的中型房子和氏族成員住的12~20平方米的小房子。
  
  關于半坡遺址的文化性質。考古挖掘出的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等,但以半坡類型最為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據以上判定,半坡遺址應屬于仰韶文化,學術上稱它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是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陜西關中地區、河南為中心。仰韶文化的彩陶極為發達,著名的人面魚紋盆即是該文化的杰作。一般認為,仰韶文化已經進入了發達的氏族社會階段,而半坡本身則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階段。
  
  半坡遺址的發掘,是我國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的揭露,并且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資料。
  
  華夏第一在村里,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筑。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精神。
  
  那么,這些房子里又住著什么人呢?既然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來訪的其他氏族男子,當然,也會有男女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絕不同于后來的一夫一妻制,子女仍舊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居住區四周環繞一條壕塹圍護,塹深6~7米,寬5~8米。夏雨時節,村落積水可以疏導到壕塹中去;而遇到有野獸襲擊或外族侵襲時,壕塹便成了第一道防護的屏障,這堪稱后世城壕的先驅。
  壕塹北面是墓葬區,這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墓中死者一般都頭部向西,以單人葬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甕棺葬。其中,成人和兒童又分開,兒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內,而是置于甕棺內,埋在房屋附近。究其原因,或許是想孩子年幼,還需父母照顧吧。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需要有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一靠狩獵,從出土的許多石或骨的箭頭來看,半坡人已學會使用弓箭。二靠捕魚,他們已發明了漁網。三靠種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已進入到比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并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后,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F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故此可以證明,我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農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國家。半坡人還制作了大批的彩陶?偟膩砜,這些彩陶或寫實,如游動的魚,奔馳的鹿,應是他們漁獵的寫照;或審美,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劃流利疏朗,顯然具有裝飾的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魚紋圖案,人面涂彩,口部銜魚,三角頭飾,或許這就是半坡氏族的圖騰或族徽。
  
  半坡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一幅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畫卷,為我們了解人類原始氏族社會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窗口,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沉睡的原始村落在晨光的沐浴中蘇醒。 歷史

  倉造字的傳說 歷史

  無論如何,甲骨文已是一種很成熟很系統的文字,絕不會憑空產生。那么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了什么意義呢?
  
  從總體上看,這些符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比較抽象,從字形上幾乎看不出一點象形文字的痕跡。但是經過古文字學家的研究,發現這些符號雖然看似簡單,卻已具備了現代漢字的基本特征,比如:這些符號在書寫(刻畫)時都有一定的規律,即寫橫都是從左向右,寫豎都是從上向下,寫撇都是從右上到左下,寫捺都是從左上到右下,這與現代漢字的書寫規則完全一致;在字的形狀上,是各自獨立的,已具備方塊字的基本特征。
  
  在文字產生以前,我國古代曾有過一段結繩記事的歷史,使用結繩記事的部落,最先創造出的文字應該是象形文字。古文字學家從種種跡象推斷,半坡人創造的二三十種符號,正是我們要尋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符號,是從結繩記事的階段向文字階段過渡中所產生的象形文字的雛形。
  
  過去一向傳說,漢字是由倉頡發明創造的,現在看起來這種說法不太準確,因為倉頡是黃帝時代的人,比半坡時代晚了有一千多年,這中間一定會產生出一些其它的新字。“半坡人”已經發明出原始的文字符號,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其他急需用的文字,并逐步過渡到文字記事階段,這中間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不是哪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從黃帝以后起,歷代帝王及一些重要人物的名字、事跡都記得比較清楚了,這說明在黃帝時代,漢字的發展曾有過一次飛躍,所謂倉頡造字,很可能就是倉頡對已有的文字進行過一次規范化的整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又創造出一批急需的新字,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因此,倉頡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曾做出過十分卓絕的貢獻,這一點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的。
  
  1988年,中國刑警學院痕跡檢驗專家趙成文教授在西安講學時,到半坡遺址進行考察。遺址現場有許多壇壇罐罐的碎陶片,這在外行人眼里是不值一看的,但趙教授卻對那些壇壇罐罐情有獨鐘。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后,趙教授發現其中有4個陶罐的碎片上似乎有人類的指紋,輕輕刷掉陶片上面的灰塵和泥土,其中一個陶片上,清晰地露出了一個7000年前的制陶人左手大拇指的立體指紋。隨后趙教授將指紋拍了照片,并制成了指紋模型。最近作為這個指紋的發現者,趙成文教授決定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此事正在操作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7926.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