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華夏大地,戰火紛飛,社會動蕩,江山易主,政權更迭。對于殷商而言,隨著牧野之戰的失敗,末代君王商紂帝辛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個朝代的終結。取而代之的西周接納了商的土地和奴隸,成為中華大地新的主人。
然而,歷史的滾滾車輪一往直前,數千年后,一切都已如過眼云煙。無論是勝利的號角還是失敗的哀號,都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粒落定的塵埃。三千年的漫長歲月,無論殷商還是西周都已經成為塵封的歷史,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和視線。然而,同樣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一個歷史空白,不僅沒有隨著漫長歲月而被人忽略,反而是一直吸引著眾多史學名家紛紛猜想。但是由于年代久遠,相關資料殘缺不全,至今沒有一個可以令世人都信用的答案,于是就有了這個在當今依然是無人知曉的未解之謎,這個謎就是在殷商滅亡后,勤王未果的攸侯喜以及跟隨他的十五萬官兵消逝在史書和記載之間,去向無蹤,無跡可探。
要知道,十幾萬人突然人間蒸發,不可能不引起驚世的效果,但是為什么在中國史書再也沒有明確記載。于是一場關于以攸侯喜為首的十五萬的大軍,究竟在一夜之間去往何方的討論從未間斷。近年來,由于中外考古學界的相關發現,關于這十五萬的殷人的去向再次成為了史學關注的熱點。
就目前現在流行的觀點來看,相對而言有一定依據和可能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東渡說,就是“殷人東渡”十五萬大軍東渡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是印第安人的先祖。其次是宋國說,十五萬人,在宋公微子封地轉軍為民,過起百姓生活。再次是洛陽說,也就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即十五萬人在牧野戰役后,回到河南洛陽界,由于沒有生產資料,開始從事商業,成為中國“商人”的先驅。第四種是朝鮮說,即這些人在東征之路上,歸順箕子,從此生根于箕子的朝鮮封地,成為了高麗人的祖先。
最后還有一種就是滅亡說,其實在周滅商之后,即這十幾萬大軍也在之后被逐漸消滅,已經于世無存了。對于上述觀點,各有各的依據,專家學者莫衷一是。在對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全方面的分析后,可以得出一個更為科學的結論,那就是,從當時及隨后的政治形勢、國家政策、科技水平和相關資料記載的來看,所謂的“十五萬”殷人既未東渡,也沒有被滅族,而是“化整為零”,散落在以殷商貴族封地為主的茫茫大地上,融入了悠悠華夏的蕓蕓眾生中。
為什么說十五萬人散落在殷商貴族封地更有可信性,這個說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可以從攸侯喜的身份看出端倪。攸侯喜這三個字,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名,而是代表著三層意思,攸,是代表商王武丁之子??子攸。侯,是子攸及其后代的身份地位,諸侯。這個子攸在商代諸侯封地就被叫做??攸侯國,它主要存在在淮夷一帶,商代末年在對防范東夷入侵方面有著重要的軍事意義。“喜”是攸侯國子攸的后人,與當時的皇帝商王帝辛同為商代開國之主武丁的后人。攸侯喜就是名為喜的商紂王時的末代攸侯,多年來一直在紂王身邊。所以說攸侯喜也是屬于殷商貴族,與后來周王封的所有商代貴族是同宗一脈,所以率隊回歸后,見帝辛已去,對于宗族觀念十分看重的商周時期,攸侯喜選擇依附于其他宗親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7950.html
相關閱讀: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太甲
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