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琮、鉞、璧等玉器的功能、傳播以及衰落諸問題的探討(提要)吳汝祚
吳汝祚
史前時期的玉器,以良渚文化大墓中出土的器類多,造型優美,制作精致,引入注目。其中大型的琮、鉞、璧等玉器,更為突出。引起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筆者在《初論太湖地區文明的產生》一文中對這些玉器進行過初步探討。在此不再贅述,而要探討的是琮、鉞上雕琢的神像形紋。目前的考古資料,僅見于反山M12墓中出土。琮,具有一般的特點,也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這件玉琮,體大而重,有的學者稱它為“琮王”。所以,具有雕琢完整神像形紋的琮、鉞,絕不是一般氏族貴族所能享有,當是高于一般氏族貴族的王者所有。這M12的墓主人,應是良渚文化這個早期國家的王。這墓可能是早期的“陵”。
玉璧一般為素面,少數有刻符?谭闹饕攸c是在一個長方框的上部兩側各有三個臺階,在這臺階的頂部有的有一只鳥,在長方框內,有形態略有近似或不相同的刻符,這種刻符,在傳世的玉琮上也有少量發現。筆者認為這長方框應是祭壇的象征,鳥是氏族圖騰崇拜的象征物。以表示這祭壇是屬這個氏族的圖騰。這類有刻符的傳世玉璧,直到1989年浙江余杭安溪百獻山發現一件有刻符的玉璧,這才明確了是出于良渚文化的大墓,但仍不知大墓的具體內涵。因此,我們只能推測有刻符玉璧隨葬的墓,其主人的社會地位可能是次于前者(反山M12)的一種表現形式。
良渚文化的玉器,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是有神靈性的。為了確保玉器的神圣性,神秘性,就不能人人都能占有,只能是社會上層人士的一部分人壟斷。這壟斷,包括玉材的開鑿、運輸、加工制作和使用者都要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逾越,成為禮制。所以,玉器的向外傳播,不可能與陶器、石器那樣的可以廣為傳播,只能局限于各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上層人士中有同一信仰的人,才有得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陶器、石器向外傳播的獲得者,拿回去就可以使用;而玉器的傳播,尤其是琮一類的巫術用器,首先要明了刻紋的意義,使用時的禮儀程序,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琮等玉器的較大范圍的傳播,也反映神權統治思想的傳播,文明思潮的傳播,促使距今5030年前后,基本上同步進入古代文明社會。
盛極一時的良渚文化,怎樣衰落的呢?有的學者更進一步認為它消失了。對這個問題值得再探討,因為良渚文化的后繼者馬橋文化中,有石犁、斜柄刀等,都是繼承良渚文化的;陶器中有良渚文化因素的也不少,值得注意。至于良渚文化的衰落,已有較多的學者提出很好的意見。筆者認為良渚文化的衰落,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原成為中心地區的形成,影響了良渚文化的由盛而衰。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2002總第四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8624.html
相關閱讀: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