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手工業技術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元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棉織業棉織業的發展是元代手工業中的一個顯著的成就。南宋時廣東南海等地棉織業已有所發展。方勺曾記閩廣地區土人紡棉,先去殼,以鐵杖捍盡黑子,再用小弓彈令紛起,然后紡織。(方勺:《泊宅編》)工具頗為簡陋。《農桑輯要》記載陜西地區軋制棉花裝衣,但還不知紡紗織布。成宗元貞年間,流落在崖州的松江婦女黃道婆,返回松江,帶來崖州黎族人民的棉紡織技術。黃道婆教松江人民制做捍、彈、紡、織的工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摯花等技術,織成生動如畫的棉布。松江傳習棉織技術,成為江南產布的名地。據王禎《農書》所載元代棉紡工具,與歷來的絲織麻紡工具大致相同。松江棉織業當是在漢族絲麻紡織的基礎上,吸收黎族的棉織技術而有新的發展。

松江棉織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印染業?R《至正直記》說:松江能染一種青花布,染法是從日本學來。用木棉布染印,青文洗浣不脫,并說這種青花布,染印蘆雁花草,宛如一幅苑畫。

印刷業北宋畢?發明膠泥活字版印書。但膠泥性脆,不耐久用,故宋元間有人鑄錫字。錫字難于使墨,率多印壞。王禎又改用木活字。木活字在畢?時曾試驗過,但因木質有伸縮,沾水后發生高低不平。王禎選擇優質木料刻字,以防止沾水伸縮;木活字排版后以竹片夾住,再用木榍榍緊,使之堅牢,不致活動。這就避免了泥活字、錫活字的缺點,使活字印刷術向前推進了一步。他用這種新法試印《旌德縣志》,全書六萬余字,不到一月而百部印成。稍后,馬稱德也鏤活字版至十萬字,印成了大部頭的《大學衍義》等書,活字印刷日益完善。為了便于揀排活字,王禎又創造了可以自由旋轉的輪形字盤。盤里的活字按韻分存,揀字時旋轉字盤,便可“以字就人”。敦煌千佛洞發現元代畏兀字的木活字,活字用硬木制成,具有同樣的高度。用木活字排印拼音的畏兀字,當更為簡便適用。

套色印刷技術的發明是元代印刷術發展的另一成就。一三四○年(后至元六年)中興路(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無聞老和尚注解《金剛經》,首卷的靈芝圖和經注都用朱墨兩色木刻套印。它比西歐第一本帶色印的圣詩,要早一百七十年。元朝在全國各州縣都照例設有學官,教授儒生。在所謂“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立有書院。學校、書院都有學田,充作經費。顧炎武說:宋、元刻書,皆在書院。由山長主持,通儒校訂,學者傳布。故書院所刻有三條優點:一是山長無事而勤于校讎;二是不惜費用而工精;三是版不貯官而易印行。元刻書籍流行一種圓美的楷書,和宋版書一樣,都是很精美的藝術品。

制瓷業元朝制瓷業在南宋的基礎上繼續有所發展。江西的景德鎮,自北宋以來,二百多年間形成瓷業的一大都會。元人蔣祈記這里曾有窯三百余座。元朝改南宋所設之監鎮官為提領。泰定以后,又以本路總管監領,而隸屬于朝廷將作院之浮梁瓷局。官府有命則選取細白質膩之陶土,精制為薄質精美的進御器呈進。這些進呈的瓷器因有“樞府”字樣,故稱為“樞府窯”。它們是千中選一的精品,故非一般民器所可比擬。窯主興燒必須向官府納稅,按規定二八抽分。“窯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罪。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瞞,則牙商、擔夫,一例坐罪。”景德鎮之外,荊浙川廣諸地民窯也很多。

元代瓷器的特點以青花瓷器為代表作。它的制作無論在顏料的煉制和燒造方面,都較宋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已不象宋代青花類似磁州窯的鐵銹花那樣釉色晦暗,而是色彩明快,釉質光潤,燒造技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一九六四年河北保定出土的青花加紫鏤空大蓋罐、青花八棱執壺和一九七○年北京出土的青花風頭扁壺、青花托盞等都反映了當時燒造的水平。它不僅行銷國內,而且還大批遠銷到海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8797.html

相關閱讀:蒙哥征宋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篤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