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末年,政治腐敗,商國興起,展開了與夏朝爭奪中原統治權的斗爭。嬴秦族奠基人伯益的后裔(見《秦人傳說時代的探討》),為了擺脫夏朝的政治壓迫,紛紛背離夏 而歸順商湯。伯益的次子若木的玄孫費昌,給商湯御車,在嗚條(今河南封丘東)打敗夏,成為商朝的開國功臣。費昌的子孫有的在中原,有的在夷狄,他們和后來的秦國無關,姑且不提。伯益的長子大廉的后代中衍,為第十代商王太戊駕車,商王給他娶了妻子。中衍之后,其子孫扶佐商王,世代有功,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伯益的封地秦(今河南范縣東南),商朝很可能被冊封為諸侯國。
嬴秦族的人物確有在商都商王左右做大官的。他們的活動在殷墟卜辭中有記錄:
“戊戌卜,賓貞,乎。,何漢文注)秦”。(《后下》三七•八)
“硯秦宗于匕(妣)庚”。(《甲》五七一)
“硯秦宗于匕(妣)庚古(故)”(《甲》七九七)
“硯秦宗”。(《夫》九五五)
“硯秦……于小乙”。(《戩》四四八)
“……未卜……有典于匕(妣)庚其奠秦宗”。(《南坊》五五八)
“……其吃揮誶遙ㄗ媯┒∏賾易凇。(≠ 范 哦 ?
“……禾于烊秦既”。(《京》三九三七)
從以上八條甲骨卜辭可見:
殷商卜辭中的秦,只能是禹封伯益的秦,即今河南范縣秦亭,絕不指西周中期周孝王封非子的秦。卜辭中的祖丁是商湯后第十七代商王,小乙是第二十二代商王,證明嬴秦族人確有祖丁、小乙時在商都作官的。
2.卜辭出土于殷墟,應是在商朝都城任職的嬴秦族人,對家鄉和祖宗遙祭的遺物。“賓貞”是說由名叫賓的王室卜史主持占卜,這樣規格的祭祀只有貫族、大臣才能享用。
秦宗,據《甲骨文簡明辭典》第127頁的解釋:“秦地之宗廟”。有“秦右宗”必有秦左宗?芍厝嗽跂|方因宗族繁衍,人丁興旺,已有右宗、左宗的宗族分枝,且已分別建立了宗廟。
嬴秦族中上升為商朝顯貴的,當然可能會離開今河南范縣的秦本土,遷往商都或其他封地。他們既臣服于商王。
即將出土的鐘二、中?、蜚廉為商朝保西垂
《秦本紀》云:中衍的“玄孫中?,在西戎,保西垂”。時間大約在帝乙和帝辛(即紂王)時。
“西垂”,一般泛指西方邊地,這里專指商王國的西方邊地”,商王國的領土大約也像夏,介於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之間,而朝鮮及遼寧、陜西諸省,則為其宗主權所及的地方。”(《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二冊481頁)“大約晚殷時代,商王朝的勢力已逾太行山而西。”商朝晚期所直接統治的西界到今山西太行山之西、黃河東岸。中?的兒子蜚廉活動于今山西河岸、霍縣一帶。據《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載:龍門縣有“蜚廉故城,在縣南七里”。其地當今山西河津縣境。應是《秦本紀》贊提到的“蜚廉氏”的封地。所謂“保西垂”,指中?率領一部分族人替商王朝保西方邊垂,即天邑商(河南安陽)之西今太行山至黃河東岸一帶。
“西戎”,本為古代西北方戎族的總稱,各個時期實指的對象不同。晚殷時代中?“居西戎”,指居於商都西面晉南一帶的戎翟聚居區。陳夢家說:“在武丁卜辭中所見的多方與諸國,尤其是與商王國敵對的方國,多在晉南即漢代的河東郡,一部分在上黨郡。此兩區,和商王國的王都及田獵區以太行山為分界。”自武丁至文丁,殷的主要敵人在此。這些部族有些一直保持較原始的生活方式,即殷以后稱為“北戎”、“北蠻”、“赤狄”的;有的則混和了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或其社會已進步到高一級的形式”。如姜氏之戎、蠻方、鬼方、獫狁等。中?之“居西戎”,就是雜居在這些對商王國時叛時服的部族之間,對他們進行監視和控制,其居地就是商王國的“西垂”。
中?的兒子蜚廉和孫子惡來,都是殷紂王的寵臣。中?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由于蜚廉、惡來保紂最力,許多古籍中都記載了他們“助紂為虐”的事。《史記•殷本紀》:“紂又用來惡,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镀堊•成相》:“世之災,嫉賢能,飛廉知政任惡來”。《呂氏春秋•當染》:“殷紂染于崇侯、惡來”。武王伐紂時,惡來率兵守衛商都,兵敗被殺!妒印吩疲“武王親射惡來之口”。這大概是由于惡來的頏強抵抗而遭到的報復。當時,蜚廉奉命率兵守御北方,以對付土方(居今山西、河北北部)、鬼方(居今山西西北部和陜西北部)等族的進犯、他從北方歸來,聞商朝已亡,不能當面向紂王匯報,便在霍太山(今山西霍縣東南)筑起祭壇,向紂王的在天之靈舉行報祭。祭后為商朝殉死,就葬在霍太山。這是《秦本紀》所記,與《孟子》云“馳蜚廉于海隅而戳之”不同;蛟S蜚廉葬霍太山是制造假象以麻醉周人,實際他跑回東方老家,潛伏起來待機反抗。
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仍留在霍太山一帶,投降了周朝。季勝的兒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垂青,成王把他安置在皋狼(今山西離石縣西北有皋狼故址),人們喚他“宅皋狼”。孟增的孫子造父是著名駕車能手,曾給周穆王駕車去西方巡視,又回頭去東南平息徐偃王叛亂,每天趕車馳驅一千里。穆王按功行賞,把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封給他,造父遂以趙為氏,他的后裔后來建立了趙國。所以人們說“秦趙同祖”。
即將出土的秦公鼎
三、戎胥軒一支的西遷
《秦本紀》中記載了周孝王想把非子作大駱的繼承人,引起大駱的嫡子成的外祖申侯的反對,申侯為了維護外孫成對大駱正宗繼承人的地位,向周孝王追敘了一段他先人與戎胥軒聯姻的歷史。申侯說:“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還段話頗費解。如果理解成中?為周人保西垂,顯然與《秦本紀》前段記載相抵牾,于事理亦不可通。當時已至商朝末年,商周對立已經十分尖銳。商王文丁殺死周族首領季歷。商王帝乙二年,姬昌(周文王)為報殺父之仇,率“周人伐商”(《太平御覽》卷83引《竹書紀年》),雖然失敗。以后姬周對殷紂王表面順從,實則積極進行翦商,滅掉了親商的諸侯崇國(今陜西戶縣東),把都城由周原遷到豐(今陜西長安縣西),攏絡“殷之叛國”,收留“殷之叛臣”,完全控制了黃河以西的土地。中?及其子蜚廉既為商朝大臣,就沒有可能為周“保西垂”。且按申侯言,戎胥軒當是中衍的曾孫,中?的生父,但不見《秦本紀》所述的秦世系。不列入世系說明戎胥軒不是正宗繼承人,而是庶出或旁枝,那就不可能是中?的生父。申侯所云很可能是為了抬高申與大駱通婚的意義而有意編出戎胥軒生中?林劍鳴同志在《秦史稿》中指出這段話“完全是申侯為了討好周孝王而故意混淆事實的說法”。即便不到完全混淆事實的程度。借題發揮加鹽加醋是肯定存在的。
這段話如果僅限于戎胥軒率二支族人到周人西邊活動,則可以說通。申侯話中只說戎胥軒生中?,并沒有說戎胥軒和中?一同為周“保西垂”。戎胥軒的西遷與中?無關,即使他們是父子關系,其父遷其子也可能未去。至于戎胥軒的西遷應屬事實。商朝從武丁以來,多次派遣一些可以信賴的宗族去陜、甘一帶“裒田”,即開拓疆土。申侯的祖先申戎,亦稱姜氏之戎,起于羌族。商代“羌氏之戎”有一支曾活動于晉南(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方國地理》),武丁之后西移至酈山,又西至羌水流域的羌氏城(史念海:《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1期),與周人結成聯。戎胥軒既屬親商的嬴秦族人,又與申侯的祖先有婚姻關系,奉商王命率領一支嬴秦族人去周人的西邊活動是完全可能的。這大概就是晚商時西遷到陜、甘一帶的一支嬴秦族人。
鄒衡先生在《論先周文化》一文中認為:卜辭中的砜氏族和金文中的砝氏族,很可能就是秦的祖先費、蜚之類。他發現有出自陜、甘一帶的廣折肩罐上亞字框中有鳥下加手的捕鳥形族微,“其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善于捕鳥的氏族。古者以官職為氏,那未,此氏族必定會有一個善于捕鳥的祖先,曾經充任過商朝或其以前的鳥(或鳥獸)官,而他的子孫又住在今陜西、甘肅一帶先周文化地域內。說至此,人們不難把這個氏族和秦的祖先聯系起來”。(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第328頁)這一支秦的祖先很可能是戎胥軒所率的嬴秦族人。戎胥軒一支大約在周季歷時移居周的西面,但他們沒有得到發展,似乎不久就從歷史上消聲匿跡了。文獻中不見戎胥軒西遷后的子孫活動的記載。這樣的遭遇不難理解,他的同族在商紂摩下那樣得寵,他不免要受到西伯昌的猜疑或嫉恨,很可能在文王翦商時把他們的首領翦除了。其氏族成員“免不了入境隋俗,年代經久,自然也就是逐漸被當地同化,成為當地的居民了,因而在商末,陜西的砝族使用先周文化也就不足為奇了。秦的祖先本來起源于東方,后來為什么又到了西方,在這里似乎已得到了說明。”(同書上329頁)
蒙文通先生力主秦人來自西戎說,重要根據就是申侯這段話。他認為“胥軒曰戎,自非華族,此秦之父系為戎也。”首先,這是對《秦本紀》的斷章取義!肚乇炯o》對秦世系從女修、大業、伯益、大廉、孟戲中衍、中?、蜚廉等的記述比較清楚而蒙先生不采用,卻從里面挖出申侯之言從而把戎胥軒定為秦人父系始祖,這樣的取舍是不嚴肅的。按《秦本紀》戎胥軒絕不是秦人的始祖,而且他的名字沒有列入秦祖世系,他是秦人的中那一門的人不得而知,也無法證明后來建立秦國的秦襄公是他的后裔,他居西戎絕不能說明嬴秦族是西戎。其次,戎胥軒有人解作是“由其擔負的職務取得的名號,本義蓋指以兵戈衛護國君所乘車輛”。(嚴賓:《秦人發祥地芻論》,《河北學刊》1987年6期)即使“胥軒曰戎”,胥軒是名,戎為周人所加,也不能肯定他必然是“西戎”。“戎”不一定表族屬,也常用來示鄙薄、敵視之義。如周人罵商人為“蠢戎”、“戎殷”(馬非百:《秦始皇帝傳》第9頁),絕不能證明商人就是西戎或起于西戎。如果真是“胥軒曰戎”,也是周人對戎胥軒敵視的表現。
即將出土的方形觳
四、周公東征對戰俘的安置
武王滅商后二年而死,成王即位時年幼,其叔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代成王當國不滿,遂聯合紂王的兒子武庚及東方諸侯,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反周叛亂。在東方的秦人顯然也是積極參加。在周公東征過程中,堅決反周的秦人受到沉重的打擊。《孟子•滕文公下》云: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戳之,滅國五十”。如前所推測的,秦人祖先蜚廉在霍太山殉死可能是有意迷惑周人的假象,實則潛逃回東方老家——秦,在那里組組織反周活動,參加的可能有惡來的后代及原居秦地的秦人。蜚廉兵敗而被趕到山東半島海濱,終于被殺。
《?方鼎》銘云:
“隹(唯)周公征伐東夷,豐白(伯)、專古(薄姑)咸?。公歸,薦于周廟。戊辰,?(飲)秦?。……”
這是說,周公征東夷,東夷的豐伯、薄姑等國君都被死。周公凱旋歸來,在周都的宗廟里向祖宗獻俘。于戊辰這天,用秦地出產的清酒舉行飲酒之禮。這里所謂“秦”無疑指河南范縣之秦,秦酒亦東征中的掠獲之物。這說明周公東征的兵鋒確曾到過秦地。
周對東方經過多年的大事撻伐,終于平息了叛亂。戰后周朝統治集團對戰俘的處理,主要采取遷出原地的辦法。其中一部分強迫遷到成周洛邑,見《尚書•周書•多士篇》所述;一部分則被遷到宗周京畿地區,大抵相當今陜西關中,直接受王室的監視和役使,成為周王室的宗族奴隸!兑葜軙黯媒狻份d: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畔……三年,又作師旅,殷大震潰。……凡所征熊、盈十有七國,俘維九邑。俘殷獻民,遷于九畢。”西周時在今陜西關中帶畢字的地名很多。最著者有畢國,原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其地包括今西安市西北和咸陽原的大部分畢陌、畢程、畢郢等是它的異名;有畢原,司馬遷在《周本紀》贊語中說:“畢在鎬東南杜中”。據盧連成調查:畢原在今西安市西南,鎬京東南長安縣祝村、郭杜鎮一帶,是西周天子陵寢區;(盧連成:《西周豐鎬兩京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3輯)有畢道,毛詩傳云:畢終南之道名。九畢可能是在畢原、畢道、畢國及其附近設九個或許多新邑,以安置俘虜,派官監督管理,使其為王室服役。九畢的分布已無法一一考知,在今藍田縣地的弭邑應屬九畢之一。先后在藍田縣發現弭氏銅器十多件,其中兩器的銘文最為重要。
《師酉簋》銘文:“玉呼(乎)史?(墻)冊命師酉:癬(嗣)乃且(祖)啻官邑人、虎臣:西門夷、砣夷、秦夷、京夷、身夷、新。……”
《詢簋》銘文:“今余令女(汝)啻官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門夷、秦夷、京夷、秦夷、砣夷、師?側新、□華夷、由□夷,砥人,成周走亞、戍秦人、降人、服夷。……”
西犬丘是西漢隴郡西縣的治所,應有故城遺址!端•漾水注》云:“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逕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大駱犬丘之地”即此!蹲x史方輿紀要•秦州•西縣城》云:“即所謂西犬丘也,非子始都此”。西縣城在西漢水南,今甘肅禮縣境內。有人考證;“西犬丘城邑,在今禮縣鹽關堡東南2.5公里的西漢水南岸。”(徐日輝:《新版〈辭!抵“西垂”、“西犬丘”釋文疏證》,《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這與《水經注》的記載相合,故城遺址還在尋覽中。
“附庸”是西周封土的一個等級,封地不超過五十里。”《孟子•萬章下》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非子所封的秦,在今甘肅秦安縣鄭川。據《水經•渭水注》載:(清水)“又逕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歷三泉合成一水,西歷秦川,川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掇o!非卮l云:“今甘肅清水縣境內,后川河谷地,因川內有故秦亭為秦國祖先非子封地而得名”。何雙全根據《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木板地圖》推定:在今甘肅秦安縣鄭川,圖中有亭形建筑標記,很可能就是秦亭”。秦安縣金析成紀縣及清水縣一部所置,秦安縣之秦亭與《水經注》中秦谷、故亭是一致的。但秦邑、秦亭之名不始于非子,而是恢復伯益原在東方的封地名,即移用今河南范縣的秦邑、秦亭之名?梢姷椒亲邮掷锴厝瞬耪娣砹,有了不足五十里的封邑,恢復了嬴姓以及對嬴姓的祭祀。至此秦人才擺脫了受壓抑的地位,而被周王室當作保衛“西垂”的力量加以利用。據考:西周王畿分為相互連接的西都王畿和東都王畿兩部分,西都王畿以宗周為中心,南抵漢水之陽,東與成周王畿相接,西達甘肅天水一帶。”(呂文郁《兩周王畿考》)所謂周的西垂當指今甘肅天水一帶,為周王室直接控制范圍的西部邊垂。
穆王西征犬戎之后,“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記•周本紀》),西戎與周王室的對立就公開了。在斗爭中得到好處的秦人,自然就受到西戎的敵視,其中以犬戎、獫狁對秦人占據的西犬丘攻擊最烈。秦人在保衛西垂的戰斗中,真是不惜犧牲,浴血奮戰,周王室對秦人也愈加信賴和支持。非子三傳至秦仲,“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即消滅了居住在犬丘的大駱和成的后代,周宣王封秦仲為大夫,授命討伐西戎,結果秦仲被殺。秦仲有五個兒子,長子叫莊公。宣王利用他們的復仇情緒,給莊公兄弟五人七千兵,命他們討伐西戎。經過激戰,宣公終于把西戎打敗,收復了犬丘。宣王重賞了莊公,把大駱之族的地盤犬丘劃歸他們所有,并冊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周代貴族職官公卿、大夫、士三級,大夫為第二級,按“大夫食邑”(《國語•晉語四•文公》),大夫世襲地享有自己封地的收入,除向王室交納一定的貢賦和提供一定的軍役、勞役外,其余全部歸他們享用。西垂大夫應是以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為食邑,治所在西犬丘,所以西犬丘又名西垂。
“惟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馭(朔)方嚴允廣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來歸獻擒,余命妝御追于砩,汝以我車宕伐嚴允于高陶,汝多斬首執訊。……”
李學勤先生認為《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秦莊公名其。先秦時不”字常用為無義助詞,所以簋銘的不其很可能便是文獻里的秦莊公。銘文大意云:嚴狁侵擾周朝西部,周王命伯氏和不其抗擊,進追于西。西即西垂,也就是秦漢隴西郡的西縣。不其隨伯氏對嚴允作戰得勝,伯氏回朝獻俘,命不其率領兵車繼續追擊,搏戰之中多有斬獲。(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
從莊公起秦邑移居西犬丘。莊公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世父。世父說:“西戎殺死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不敢進城安居。”于是帶兵攻打西戎,把繼承權讓給其弟襄公。襄公二年,西戎圍攻犬丘,世父進擊西戎,被西戎俘虜。過了一年多,西戎才送回世父。襄公七年春天,即公元前七七○年,周幽王因寵褒姒戲諸侯招來大亂,西戎中的犬戎與申侯攻打周朝,殺幽王于驪山下。襄公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平王感激他,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并說:“只要你能把西戎趕跑,岐山以東直至豐水就統統賜給你。”到這時,秦才成為一個受封的諸侯國。
五、余論
關于秦人的族源問題,歷史學界、考古學界長期分為兩種意見,一種主張東來說,一種主張西來說。我在本文中申述了秦人自東向西遷徙的過程,當然對東來說篤信不疑,而對西來說持否定態度。但我希望這個討論能夠繼續下去,以期最終取得符合歷史真象的結論。為了使討論更加深入,我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有兩點不可忽視:
首先,研究秦的族源不可忽視《史記•秦本紀》的記載。這是司馬遷根據秦人官方的史書《秦記》參之以《左傳》、《國語》、《世本》等寫成的,其所排秦人建國以前的世系及史跡,在甲骨文、金文中已能找出一部分佐證,有學者認為秦在非子以前的祖宗世系是偽造的,到非子居犬丘”以后才是信史,秦人可靠的活動都在西方,由此得出結論“秦人本來是西方戎族的一支”。這說法是不正確的。周孝王封非子時就提到非子的遠祖伯益,以上八條卜辭說明秦人在商代政治舞臺上相當活躍,蜚廉、惡來保商反周有大量文獻記載,難道這都是偽造嗎?我認為還是用王國維所提倡的“二重證據法”好,用考古資料印證和補充文獻記載,用文獻記載鑒定和解釋考古資料,在沒有充足證據時,不要輕率地把《秦本紀》中的記載定為偽造或偽托。
再者,應該把秦族的淵源與秦文化的淵源區分開來,這是兩個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秦族的淵源是指以秦國君主為代表的秦國統治民族的族源,研究的內容應包括嬴秦族的初祖、族體的形成、繁衍、榮枯、世系、遷徙,與其他族的關系、文化特征等。秦文化則指春秋戰國的秦國及秦王朝時期境內的文化,包括其統治民族和許許多多被征服民族的文化,還包括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應研究各種文化因素的異同及接觸過程中的互相吸收、融合、同化等,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特征。秦人在非子時有人估計有二、三萬之眾(林劍鳴《秦史稿》第34頁),莊公時宣王給了七千周兵,秦襄公立國后依靠周余民及周俘后裔的支持發展起來,以秦國君主為代表的秦族在秦國始終只占少數,而秦國統治的區域是一個民族雜居的地區,直到秦孝公時還有“戎狄九十二國”(《后漢書•西羌傳》),舉其??大者至少有八族,即砧諸、緄戎、翟、?、大荔、義渠、?衍、烏氏,這八族盛時都比秦族人多,秦國把這些民族征服后,一直采取“從其俗而長之”(《漢書•西南夷傳》),即不改變他們的風俗,文化以至社會組織。所以“秦雜戎狄之俗”(《史記•六國年表序》),商鞅變法時致力于改變“戎狄之教”(《史記•商君列傳》)是毫不奇怪的,這些都是研究秦文化內涵的寶貴資料,然而,這些材料與秦族起源無關?脊艑W家葉小燕撰《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是對數百座秦墓進行綜合研究的好論文,但概括全文的觀點是“秦之先起于西北”,文中的論據就是死者“頭向西為主,可能寓意他們來自我國西部”。但作者沒有確定這些頭向西的墓主的族屬,墓主尚不是秦族而是西戎某族,其頭向西與秦的族源有什么關系?此文若是論秦文化則可,尚旨在論證“秦之先起于西北”,則有結論與論證脫節之嫌。對于有爭論的學術問題,判斷其價值的主要根據是看論者闡明觀點的論據是否確鑿,是否能用不可動搖的論據去證實其觀點。光有觀點而無論證,或觀點與論證脫節,或證明觀點的論據不足為據,那種觀點也就成了空話。
1、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區出土物,為秦鳥圖騰崇拜提供許多實物證據。在青銅器的紋飾上表現出不少秦人自己的特征,突出鳥形象即為其顯例。大堡子山秦先公西陵的發現,不僅用實物肯定了秦人鳥圖騰崇拜,并進而有力地支持了秦人東來說。
2、根據對秦國墓葬的考古發掘,人們發現,秦人葬俗與中原地區的傳統葬俗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時代,中原地區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而秦人葬俗是西首而葬,即墓形往往呈東西方向,死者頭向西(多數偏西北)?脊艑W界對于無墓道的豎穴墓習慣上以頭向作為墓向,但是,秦公陵園經鉆探和發掘已經證明32座大墓的主墓道都在墓坑東端、全部朝向東方。著名的秦始皇陵根據道墓和兵馬桶的位置判斷,也是朝向東方的。據有人統計,關中地區已發掘的秦墓,墓向東方的占80%以上。
3、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考證,認為秦人與東方的殷人、夷人都起源于“玄鳥隕卵”的神話傳說,即有著共同的鳥圖騰崇拜。還有,秦人祀少敖之神,傳說少敖贏姓祖,居于東方。因此認為,“正因為秦人起源 于東方,東方是他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所以他們才會對東方具有這種特殊的感情”。
4、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之中的第三神就是“兵主”,祠蚩尤。
5、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五次率領千乘萬騎巡行東方,到海濱瑯琊祭祀日神,并為徐福由此東渡求仙藥而祈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第五次東巡的路上,時年50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9460.html
相關閱讀: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
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
太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