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北宋滅南漢統一嶺南的戰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五代十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公元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全盤接管后周,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宋朝。后周在周世宗時代勵精圖治,整軍經武,軍事力量迅速加強,并開始了兼并鄰國領土的戰爭。因此,剛剛誕生的宋朝迅速成為所向無敵的軍事強國。中國自古以來,掌握強大軍隊的人多認為自己可以而且應當統一全國,“天子,兵馬強壯者當為之”的說法就體現了這種心理。宋太祖趙匡胤也不例外,他迅速展開統一中國的軍事行動。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是研究者較少涉足的領域。南漢后主劉?向來被認為是個昏庸殘暴、愚蠢無能的統治者,南漢軍隊不堪一擊是必然的。但我們放眼南方,大小七個政權無一具備抵抗宋軍的信念和實力,這是偶然的巧合嗎?本文以宋初嶺南戰爭的前因后果為出發點,尋找宋朝在南方地區兵鋒所向、勢如破竹的深層原因。一、宋初的嶺南戰爭開寶三年(970年)八月,南唐主李煜按照宋太祖的指示,讓臣下起草一封給南漢皇帝劉?的信,勸其對宋朝稱臣納貢,“歸款于中國”。讀畢來信,盛怒之下的劉?,除了囚禁信使,還給李煜寫了一封很不客氣的信,此事成了宋太祖發動對南漢戰爭的導火線。開寶三年九月初,早已整裝待發的宋朝將士開始進軍嶺南。宋軍主要采取四個步驟完成摧毀南漢政權的任務。第一步是集中兵力、重拳出擊。攻伐南漢的宋軍主帥、副帥是富有對南漢軍作戰經驗的潘美和尹崇珂。與不久前攻蜀稍有不同的是,潘美等沒有分兵幾路從不同地點攻擊嶺南,而是讓各路兵馬齊集賀州城下。這種攻略也與嶺南地區以往的重大戰役差別很大。宋軍攻打南漢國以前,中原王朝對嶺南發動過多次戰爭,其中比較困難的有兩場。第一場是秦軍進兵嶺南,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大規模征服嶺南。第二場是漢武帝滅南越國,這場戰爭之所以比較困難,是因為中原王朝面對的是定都嶺南的王朝,這個政權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組織抵抗。秦漢時期的兩場戰爭,北方軍隊都是分五路進入嶺南。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向嶺南進軍。“秦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漢武帝發動對南越國的攻擊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24年)秋:“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越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柯江。咸會番禹。”宋太祖對南漢的戰爭,面臨與漢武帝相似的局面:定都廣州的南漢王朝為自己的生存而抵抗。但宋朝卻選擇了與西漢王朝迥異、相當大膽的攻略:集中兵力、重拳出擊。如果分兵多路進攻,聲勢較大,迫使敵人在漫長的戰線上同時應戰,難以互相聲援、互為犄角;但必須大規模調動軍隊。為了穩操勝券,每支軍隊的兵力都不能太弱。軍隊匯聚一處,重拳出擊,則集中了優勢兵力,對于正忙于東征西伐的宋軍來說,有省兵節餉的好處,但要冒被四面包抄圍殲,或者敵方以逸待勞,我方疲于奔命的風險。宋朝采取的策略,看來主要是基于對南漢政治腐敗和軍隊士氣的了解,而當時宋軍作戰人員和后勤供給緊缺也是原因之一。其次是迅速摧毀南漢國西部地區的重要防線。進入嶺南后,宋軍首先攻克賀州。宋軍于9月15日包圍賀州,賀州刺史陳守忠率領部隊固守城池,不肯投降。9月21日,潘美等設奇兵伏擊南漢皇帝派來增援賀州的伍彥柔部,敵軍“死者十七八,擒彥柔斬之,梟其首以示城中”。但賀州城內守軍仍不肯投降。隨軍轉運使王明帶領將士、民夫奮力前行,迅速逼近城門:“城中人大懼,遂開門以納王師”。在宋初嶺南戰爭中,賀州之戰算是比較有難度的。宋軍的嶺西攻略是先取賀州,然后西向橫掃昭州(今廣西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但為何不經越城嶺道,先取桂州?越城嶺道地勢低平,是跨越南嶺最便利的路線,因而自秦朝以來,一直是北方軍隊到嶺南的主要通道。如果宋軍取道這里,可以省卻部隊先向西,后向東的長途勞頓,并且可充分利用便利的水運條件。進軍嶺南之前,宋朝曾考慮過這條道路。道州通判張去華曾向朝廷提出取道桂州,攻取南漢的建議:“桂管為五嶺沖要,今劉?保境固守,賴之為?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他的意見雖然獲得朝廷嘉獎,卻沒被采納。宋朝決策者權衡利弊之后,放棄把桂州作為突破點的想法。在潘美等人跨越南嶺的幾年前,南漢皇帝曾命西北面招討使吳懷恩治戰艦于桂州。由于吳懷恩馭下嚴酷,“督役嚴,材有良窳不等及制度疏略者,輒行捶撻”,為憤怒的部下所殺。桂州作為南漢重要的戰艦修造基地,不可能沒有重兵把守。宋軍以賀州為突破點的一個原因,看來是攻擊南漢北部防線中相對薄弱的環節。賀州戰役結束后,宋軍采取聲東擊西戰術,“督戰艦,聲言順流趨廣州”,而實際上卻向西取昭州,擊破開建寨,“殺數千人,擒其將靳暉。”賀州陷落,使南漢北部防線被攔腰截斷;西線守軍又在宋軍揮師南下的煙霧下,被打得猝不及防。宋軍節節勝利,使昭州、桂州守將聞風喪膽,“昭州刺史田行稠棄城遁,桂州刺史李承進亦奔還。”宋軍遂取昭州、桂州。軍事重鎮桂州的易手,竟然沒有什么阻滯,恐怕勝負雙方都始料不及。第三步是摧毀嶺南東部重要防線。宋軍接著揮師東進,控制了連州(今廣東連縣)、韶州(今廣東韶關)、英州(今廣東英德)及雄州(今廣東南雄)。韶州是南漢的北部重鎮,又是都城興王府北面最重要的門戶。為保衛韶州,南漢都統李承渥領兵十余萬,列陣于韶州城附近的蓮華峰山下。南漢將威武的大象列于陣前,每只象背上坐著多名手執兵仗的士兵。這是嶺南地區傳統的作戰方式,它的優點在于可以壯軍威,體魄雄健的大象還可背負全副武裝的戰士殺入敵陣,并為其余部隊開道。但宋軍破陣有方。他們集中力量強勁的弩對準大象猛烈射擊。驚恐和負傷的大象失去控制,四散奔竄,掉頭逃跑的則踏入南漢軍隊的陣地。大象背上的戰士可憐無助地紛紛滾落下來。趁南漢軍陣腳大亂,宋軍發動猛攻,很快擊敗李承渥軍拿下韶州。這場決定南漢存亡的戰斗,本應打得很艱苦,由于采取有針對性的戰術,宋軍迅速克敵制勝。開寶四年(971年)一月,雄州、英州相繼易手,南漢北部防線全線崩潰。宋軍的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個步驟,便是大舉南下,直搗南漢巢穴。開寶四年一月,宋軍來到距番禺僅100多里的馬逕與南漢軍對陣,這是南漢王朝組織的最后一次抵抗。南漢軍在此部署6萬將士,領兵的是宮女梁鸞真的養子郭崇岳和大將植廷曉。南漢軍用竹木修起“柵頭”,用以護衛營地和阻擋宋軍。宋軍則在馬徑的雙女山上屯兵,居高臨下俯視郭崇岳部。宋軍頻頻派出游騎出陣挑戰。郭崇岳本無將才,所率又多為來自韶州和英州沒有絲毫斗志的殘兵敗將,一直堅壁自守不肯應戰,日夜乞求神靈保佑。
大將植廷曉卻不愿坐以待斃,一再勸說郭崇岳迎戰宋軍。開寶四年二月四日,南漢軍與宋軍終于擺開作戰陣勢。植廷曉率領前鋒部隊據水而陣,郭崇岳擔任后援。開戰不久,南漢軍前鋒擋不住渡水來攻的宋軍,植廷曉兵敗身亡;郭崇岳退回營地,繼續堅壁自守。南漢軍依靠用竹木建筑的柵頭以自保,有著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被宋軍所利用。潘美等組織了幾千名丁夫,每人手持兩把未點燃的火炬,抄近路悄悄來到柵頭周圍。在夜幕逐漸籠罩大地之時,驟然間萬炬俱發,火光四起,南漢的軍營變成一片火海。對手慌亂無措之際,宋軍全線出擊,大敗南漢軍,郭崇岳也在混戰中喪命。開寶四年二月五日,宋軍兵臨廣州城下。劉?遣使軍前求和不被接納,下海逃亡的船舶又被宦官劫奪,只好“素衣白馬”,出城投降。宋初嶺南戰爭至此基本結束。不久,南漢殘余勢力也被消滅,宋朝統一了整個嶺南。宋軍的勝利,不但由于精心謀劃、兵勇將強,也因為對手太弱,不堪一擊。二、劉?為何不肯稱臣南漢皇帝劉?不肯稱臣,桀驁不馴,是宋太祖發動嶺南戰爭的導火線。嶺南戰幕拉開時,南方不屬于宋朝的地區有兩大塊,一是南唐、吳越等臣屬宋朝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二是南漢管轄下堅持不肯臣服宋朝的嶺南地區。宋朝大將潘美等早已布兵湖南,隨時可以突入嶺南。不久前,宋太祖親征北漢無功而返,說明北漢暫時無法控制。因此,南漢是宋朝當時最適宜的打擊目標。劉?為何如此不留后路,自求速亡?是他昏庸無知、不顧后果,還是別有原因?如果南漢皇帝聽從勸告,臣服宋朝,后果會有什么不同?劉?作為一國之君確實非常不稱職。在宋朝立國和發動統一戰爭時,劉?沒有采取措施自立自強,相反,他的一系列國內政策導致南漢國的進一步腐敗和衰微。他委政宦官、巫祝,自己繼續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聽信讒言,剪除忠良;在宋軍大兵壓境的關頭,還苛待守邊將士,自毀長城。但劉?昏暴而不弱智,在某些方面不乏靈活機巧、審時度勢的能力。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一月,宋太宗為即將出征北漢的將領設宴餞行。劉?幾年前國破就擒,被解送京師,此時與座其間。他不失時機地取悅皇帝:“朝廷威靈及遠,四方?竊之主今日盡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劉繼元又至。臣率先來朝,愿得執梃為諸國降王長。”太宗大喜,“賞賜甚厚”。李煜勸劉?向太祖稱臣的最后一封信中,三次提到劉?的“忿”:“足下非有不得已之事,與不可易之謀,殆一時之忿而已。”“愿修祖宗之謀,以尋中國之好。蕩無益之忿,息不急之爭”。“遏天下之兵鋒,俟貴國之嘉問,則大國之義,斯亦以善矣;足下之忿,亦可韻⒁!?劉“忿”的是什么,信中語焉不詳,目前只能依靠一些零星記載分析推斷。開寶三年,宋朝建立不過10年,比年輕的劉?在位時間還短;趙氏篡周,絕了后周的國祚,與嶺南劉氏并無“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之類的淵源。劉?之忿最有可能和宋軍與南漢軍在湖南的領土爭奪有關。乾德元年(963年)三到八月間,南漢軍隊多次入侵宋朝在湖南的地盤桂陽和江華,被宋將潘美等一一打退。乾德二年(964年)九月,丁德裕、潘美、尹崇珂等率兵奪取南漢控制下的郴州,殺死南漢將領陸光圖和暨彥?。但若權衡利弊,損失若干州縣、幾位將領,比起國破家亡畢竟小事一樁?梢,劉?對宋朝的怨恨未必是他不肯稱臣的真正原因。李煜的書信洋洋兩千言,一再規勸劉?稱臣避禍,但他繞開了一個實質性問題:南平國祚何以不保?宋朝建國之初,南平統治者便已稱臣奉貢,此后一直畢恭畢敬,任其驅使,唯恐稍有差池。但沒多久,宋太祖借征討湖南張文表過道南平之機,把南平地盤也給收了。南平政權覆滅在即,國主高繼沖卻以為“吾家累歲奉朝廷,必無此事爾”。而湖南的周保權,原先因受張文表威脅而請兵宋朝;但張文表既已成擒被殺,宋軍仍繼續南下,他的領地統統成為宋軍的戰利品。這兩件事清楚地表明,宋太祖真正在乎的是擴大疆域而不是增加藩國;講的是權謀而不是信義;卑躬屈膝者軟化不了他統一全國的決心。周保權是劉?的近鄰、李煜的附庸。兩位國主對上述情形可能不詳細節,卻不會全然無知。李煜信中關于宋朝“大朝之心,非有唯利之貪,蓋怒人之不賓而已”,未必不是有意撒謊。了解這個背景,我們對于劉?接到李煜信后的怒氣沖沖就不會感到困惑不解了。通觀整個統一戰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宋太祖一直在尋找出兵的借口。事實上,幾年前宋太祖就為征討南漢找好借口。開寶元年(968年)九月,宋太祖見到被俘的南漢宦官余延業。太祖聽余延業介紹南漢幾代國主奢侈殘酷的情形后,當即表示:“吾當救此一方之民。” 因此,只要太祖下了決心,南漢怎能避禍?劉?的行為對應了所謂“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的消極人生哲學。南漢國滅之后不及五年,南唐隨之終結。劉?在兵臨城下之前拒不肯臣服宋朝,實際上并不十分愚蠢。
秦始皇滅六國,實現軍事政治統一中國后,隨即實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政策開啟了經濟文化統一中國的歷史進程。漢武帝獨尊儒術,知識界開始普遍接受儒家的大一統思想。隋唐時期創始的科舉取仕制度,把大批飽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送上統治階層。隋唐幾百年統一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大一統觀念深植于民族心理之中。一統中華成為人們心目中治亂興衰的靈丹妙藥和必然歸宿。在分裂割據的紛亂里,軍事力量強大的王朝往往成為一統天下的符號,多數對手則聞風喪膽,失去了勇氣和力量。中原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比較大。這是大一統觀念的溫床。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比南方人體魄高大魁梧。當時軍隊使用的還是弩、弓、箭、刀、矛等冷兵器,高大魁梧的士兵在戰爭中自然占據優勢;北方軍隊在和游牧部族的作戰中,也鍛煉了自己的騎兵。因此,中原統治者與南方統治者相比,不但具有很強的統治全國的野心;還比較容易擁有強大的軍隊。南方政權在強大的中原政權面前的弱勢心態早已形成。宋軍承接中原政權后周的軍威,打了不少漂亮仗;對后周宿將李筠的戰斗,“挫英雄之氣,服天下之心”。宋軍先聲奪人的氣勢,使南方對手普遍感到畏懼和氣餒,預感趙宋王朝行將統一中國。乾德元年二月,后蜀官員孫光憲對蜀主孟昶說:“中國自周世宗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圣宋受命,凡所措置,規模益宏遠。今伐文表,如以山壓卵爾。”南漢大臣邵廷?也一再告誡劉?:“漢承唐亂,居此五十余年,幸中國多故,干戈不及,而漢益驕于無事。今兵不識旗鼓,而人主不知存亡。夫天下亂久矣,亂久必治。今聞真主已出,將盡有海內,其勢非一天下不能已。”這是南方各國無一具有抵抗宋軍堅定信念的心理基礎。劉?在宋朝大兵壓境前后,既不稱臣奉貢,又不傾力加強防衛。他對這些行動顯然不抱多大希望。他心存僥幸,期盼宋朝主動停止對嶺南或嶺南的部分地區的進軍,同時做好萬不得已,下海逃亡的準備。開寶三年十一月,劉?聽說宋軍已經攻占連州,便說:“昭、桂、連、賀本屬湖南,今北師取之足矣,其不復南也。”這句向來被認為很愚蠢的話語,卻反映出劉?真實的心態。宋軍進入廣州的前夜,南漢宮中起火。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2記載:“李托與內侍薛崇譽等謀曰:’北軍之來,利吾國珍寶爾。今盡焚之,使得一空城,必不能久駐,自當還也!丝v火焚府庫、宮殿,一夕皆盡。”劉?后來雖然把焚燒宮殿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但這個行為與他失去連州后的心態相通,也是希望宋軍因而止步,不再南下廣州。宋人呂祖謙頌揚宋太祖:“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蜀漢,三舉而平劉?,四舉而平李煜。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呂祖謙列舉的全是削平南方政權的戰爭。這些戰役確如摧枯拉朽,耗時費事最多的南唐之戰不過一年零三個月便告結束。但宋朝的統一道路并非一馬平川。建國第一年,宋太祖已經打算攻取北漢。經過20年時斷時續的戰爭,皇帝還一再親臨前線,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朝才征服北漢。至于收回契丹所占領的燕云十六州,則更是北宋一代又一代皇帝遙遙無期的夢。宋初南漢等南方政權被迅速掃平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長期積累而成的文化心理不但對宋朝的統一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探究兩宋以后中國社會分裂割據何以明顯減少,大一統局面何以空前穩固的一把鑰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0761.html

相關閱讀: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