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國,開創者錢?(852?932),杭州臨安人,建都杭州,占地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其范圍包括今天浙江省11個市,以及江蘇省的揚州、蘇州,還有福建省的福州。歷三代五王,公元978年納土歸宋。其基本國策:經濟上鼓勵農耕,興修水利,筑捍海塘,治理湖浦,奠定了浙江糧倉??杭嘉湖平原的堅實基礎,江南一帶農商經濟由此有較大發展!皡窃降胤角Ю,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碧K軾:《表忠觀記》。政治上采取“善事中國”的保境安民政策,維護兩浙安寧,“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蘇軾:《表忠觀記》。。悠悠千古,獨此一家!故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錢?善事中原的國策給予高度評介:“錢?所立家訓,乃至臨終遺囑,念念不忘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大事之禮!弊员彼沃燎,歷代政權均一致肯定錢?的歷史貢獻。北宋仁宗嘉?四年(1059),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有美堂記》對錢?的評價很有代表性:“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余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可謂盛矣!”
吳越國對于茶葉之路的開辟至關重要。最突出的是,它和北部大草原的契丹蒙古人的商業往來,促成了洲際的交流系統??吳越國首先開辟亞歐茶葉之路。
一、以茶貢奉善事中原
吳越國首開北方茶葉之路|茶,為“南方之嘉木”。吳越地區一向產茶,唐時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就說,浙西之茶“以湖州上,常州次”。至五代時,吳越產茶區迅速擴大,湖州、杭州、睦州、蘇州、越州、明州、婺州、臺州等八州均有相當產量。名茶有長興縣顧渚山的紫筍茶,天目山與杭州天竺、靈隱的綠茶,睦州鳩坑的團茶,越州余姚縣瀑布嶺出產的仙茗茶,婺州的東白茶等。唐時,蘇州的茶葉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都比不上湖州與常州的茶葉;而在五代吳越時期,蘇州茶的品質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太湖洞庭山的茶葉也成了貢品。
杭州是吳越國都,盛產茶。淳安、臨安等地在五代時所產的大方茶已為名茶,成為進奉中原政府的貢品!杜f五代史?梁史》卷六:乾化元年(911)十二月,“兩浙進大方茶二萬斤”?梢姶蠓讲柙缭1000多年前就已形成規模生產,而且產量相當可觀。此外,《吳越史事編年》《十國春秋》記錄吳越國對北方中原政府的貢茶情況,證實當時吳越國的茶事狀況:吳越寶正三年(928)八月,吳越王錢?派袁韜向后唐進貢白銀5000兩、茶2.7萬斤。吳越寶正四年(929)八月,錢?進茶2.7萬斤。天福二年(937),錢元?進貢后晉茶器,又進茶5萬斤。天福三年(938)十月,錢元?進謝后晉,貢品包括大茶、腦源茶2.4萬斤。天福七年(942),進貢茶2.5萬斤。開運三年(946)十月,錢弘佐向后晉進貢腦源茶3.4萬斤。乾?三年(950)十一月,錢弘?向后晉進貢茶3.5萬斤。開寶九年(976),錢弘?進賀銀織、乳香、吳綾、?綿、錢茶、犀象、香藥皆億萬計。這樣不間斷地進貢,在整個吳越國時期未曾中斷,而每次動輒數萬斤的貢茶運往北方,可測算當時吳越國茶葉生產量的龐大。
《冊府元龜》卷四八四《經費》載:五代十國(907?960)時,南北茶葉貿易持續不斷。吳越王錢?多次向華北政權進貢茶葉,并“差使押茶貨往青州(今山東境內),回變供軍布衫段送納”。這是吳越官方以茶葉換取軍需布衫的變相貿易。
五代吳越積極發展茶葉生產,特別是在低丘緩坡地大量種植,茶葉產量逐年提高,制作也日漸考究,除了大量生產用于與北方貿易的茶葉外,還研制了精制的腦源茶,主要用于向中原政府貢奉!柏暡琛钡纳a,反過來大大促進了茶葉研制,許多“名茶”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五代吳越僅先后向中原政府貢奉的茶葉就達60余萬斤,而用于與北方貿易的茶葉,數量自然要多得多。
二、結交契丹開啟茶路
吳越國對于茶葉之路的開辟做出歷史性的貢獻,除始終如一以茶貢奉中原政府外,最突出的是,它和北部大草原的契丹蒙古人的商業往來促成了洲際交流系統的形成。
契丹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北方草原強族,從4世紀始興至13世紀初西遼滅亡為止,共存在近千年。自北魏起,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至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907年建立契丹國,后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達200余年,1125年為金所滅后,余部建立西遼王國,又延續了93年。終遼一世,統治中心始終在赤峰地區。遼國疆域是宋王朝的兩倍: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由于契丹名聲遠揚,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遼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澶淵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地名)后,雙方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衰落,1125年為金所滅。
吳越國是南方最早與契丹政府接觸的國家。由于中原地區先后出現五代政權,所以吳越國與契丹之間的交往也是受五代政權與契丹之間政治關系的制約。整個五代,中原王朝與契丹之間一直和戰不斷,而以朱梁統治時期雙方的關系最為融洽。吳越以尊奉中原政權為國策,在與契丹的關系上自然也是唯中原政權馬首是瞻,后唐時雙方互相敵對,吳越國與契丹的關系便跟著疏遠。綜觀十國,只有吳越一國由于始終與中原政權保持著臣屬關系,中原政權允許其過境與北方的契丹進行貿易,所以相對于其他各國,吳越獲得畜產品要容易得多。
《遼史》記載契丹與吳越交往頻繁,兩國除禮節性拜訪、互通情報外,主要還是經貿往來。兩國的使團,實際上就是貿易代表團。兩國政府之間稱“貢賜貿易”,民間則為“易貨貿易”。早期雙方主要是交易絹馬,后逐漸轉向交易茶馬。貿易額規模很大,估計每年馬匹當在萬匹以上;茶葉,以中檔茶計,就達數萬斤。兩國貿易也可以通過海路,所以吳越國被契丹列為航海輸貢國。由于雙方交往吳越所輸貢品均為北方稀缺物品,契丹的回賜豐厚,吳越在經濟上也很劃算。
據艾梅霞《茶葉之路》述:后梁乾化五年(915),吳越開國君王錢?派遣商人使者進入北部大草原契丹,開創兩國之間第一次商業接觸,促成貨物商業往來。后梁乾化五年至后晉天福八年(943)間,吳越與契丹之間共有17次互訪,而茶葉在雙方外交關系中發揮了直接作用。11世紀早期,吳越與契丹君主之間簽訂茶葉貿易協議,契丹首先把茶葉介紹給俄羅斯人,為后來的茶葉之路通往俄羅斯轉運歐洲奠定了基礎。吳越地區幾乎壟斷了茶葉商品交易,臨安天目山茶區是當時茶葉生產與貿易的貨源地之一。
南方的茶葉,溝通了兩個民族的經濟生活。吳越國和北方的契丹民族,構成了1000年前的國際茶葉貿易的兩端,是吳越國首先開創了北方這條茶葉之路。
1004年,北宋與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北宋以茶為貢幣支付給契丹。根據“澶淵之盟”,北宋同意開放北部邊界的五個永久貿易點。契丹王國則相應地開放三個貿易市場。茶葉、絲綢、瓷器和谷物屬于官方壟斷商品,茶葉則必須從有政府執照的吳越商人那里購買。由于擁有有利可圖的執照,再加上地理和運輸優勢,吳越國商人與契丹國統治者一直保持著貿易往來,并不斷加強,政府官員也可以從中得到一定的紅利。
978年,吳越王國第五個統治者錢弘?“納土歸宋”,吳越王國融入更為廣義的、重新統一了的中國,可是,吳越地區通過發放(或買賣)執照,一直保持對鹽和茶葉關鍵商品的壟斷經營。這樣一個良好的運作體系,使得吳越地區至今仍保持著中國主要的茶葉貿易中心的地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9247.html
相關閱讀: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