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勾踐,可能有人會不知道,但是說起“臥薪嘗膽”這個成語,恐怕是婦孺皆知。而臥薪嘗膽的主人翁,正是勾踐。而關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余載,最終完美復出,征戰四方的故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是膾炙人口。
那么,在1995年從湖北省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其寶劍的身世卻讓眾人陷入了一個迷局。越王劍出土的時候,劍長55.6厘米,劍行挺拔,劍光逼人,而且劍身也滿飾著黑色菱形暗紋,還鑲嵌著綠松石和藍色琉璃,劍柄處以絲纏繞,給人以莊重華貴之感覺。尤其是出土的寶劍上面,鐫刻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字樣,專家通過對劍身上字跡的解讀和研究,證明了此劍正是越王勾踐劍。
那么,為何堂堂越王勾踐的寶劍,最終竟然會被埋藏在了楚國的古墓中?
而更讓人費解的是,吳王夫差矛竟然也是從楚墓群內發掘出來的。當時在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中,吳王夫差矛重面于世人,夫差矛長29.5厘米,制作精良,矛身也刻飾著菱形花紋,下部同樣鐫刻著“吳王夫差,自作自甬”的字樣。其樣式與制作手法,與越王勾踐劍不相上下。
兩把敵國的武器,千年之后,竟然都是從距離自己國家千里之外的敵國古墓中被挖掘出來,對此人們猜測紛紛,質疑不斷。
吳國是被越國打敗,而越國卻是被楚國所滅,因此有人認為這兩把絕世武器應該是戰爭中的戰利品,被收繳到了楚國人的手中,最后隨著楚國的貴族一起,被當做了陪葬品埋藏于楚墓之中。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越王劍是越女嫁到楚國是的嫁妝。因為根據楚墓群內出土的大量竹簡得知,該墓群是年代應該是楚懷王前期,當時越王勾踐的女兒是楚昭王的寵姬,因此勾踐劍極有可能是被贈送給楚國的。
不過到底是贈送的還是戰利品,越王勾踐劍以及吳王夫差矛,歷經了千年之后,卻依然鋒利無比、寒氣逼人,卻也另世人對當時的鑄造技術刮目相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8857.html
相關閱讀: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