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楓亭鎮東宅赤嶺自然村)人。蔡卞小時聰穎敏悟,就讀于楓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會心書院),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蘇江陰縣主簿,其時當地大富豪顧新元等人,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時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極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斷然開倉借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囂張氣焰,免除農民遭受高利貸剝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為婿。
神宗元豐五年(1082),卞任國子直講,崇政殿侍講,不久又擢為起居舍人,同知評院侍御史,后多次以王安石執政親嫌辭,拜中書舍人兼侍講,進給事中。哲宗即位(1086),高太后臨朝攝政,授司馬光為相,廢除新法。卞改任禮部侍郎,出使遼國,受厚禮接待,后因病回朝。他以龍圖閣侍制知宣州、江寧及揚、廣、越、潤、陳等五州。當時廣州是宋廷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寶物湊集,但他一毫莫取。徙越州時,外國商人以薔薇露灑其衣裳送之,以示敬重。
哲宗元?八年(1093)高太后病逝,哲宗親政。蔡卞復為中書舍人,兼國子修撰、與曾布等人以王安石所遺《日錄》為依據,較客觀地編撰了《神宗實錄》,對誣篾王安石變法之詞加以批駁。亦因此使元?大臣呂大防、范祖禹、趙彥若、黃庭堅等保守派皆獲譴遭貶,而卞遷翰林學士。紹圣二年(1095),蔡卞拜為尚書右丞,四年,轉拜尚書左丞,他與章?等人在“紹述”的名義下,力主恢復王安石新法,上欺天子,下脅同列,中傷善類。他又密疏圣上,請皇帝下旨施行,并欲追廢元?間政事實際主持者高太后的“宣仁圣烈”的謚號。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諫官陳 、任伯雨、御史龔夫聯合彈劾蔡卞劣跡曰:“卞芳私史,以壓宗廟之惡,有過于?,去年封事數千人皆乞斬,該由卞?公論!标悺∵羅列蔡卞六條罪惡:因誣罔宣仁保佑之功,欲行追廢;凡紹圣以來竄逐臣僚皆由卞啟齒之后施行;宮中厭勝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處,?欲禮法通議,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議為”。皇后以是得罪;編排元?章牘,萋菲語言、被罪者數千人,議自卞出;鄒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致之遭遠謫,又請治其親;蹇序辰建看詳訴理之議,?遲疑未應,卞二心之言迫之,?默言不敢反對,明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30家,凡此皆由卞謀之,而?行之。陳 等人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以謝天下。
蔡卞后被降為少府少監,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揚州,召為中太乙宮使,后擢知樞密院事,負責邊防、軍備等機要事務。時蔡京居相位,他以親嫌辭,沒有評可。他贊成徽宗、蔡京收復湟州、鄯廓等地,因功進金紫光祿大夫。
蔡卞反對蔡京重用宦官童貫為陜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張也多與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詆毀,他以天章閣學士出知河南,時張懷素敗下,卞素與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職,旋加觀文殿學士,拜昭慶軍節度使,入為侍讀,進檢校少保,開封儀同三司,累遷鎮東軍節度使。
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鄉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歲,贈太傅,謚文正。高宗即位,追責為寧國軍節度副使,紹興五年(1136)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著有《毛詩名物解》,與蔡京編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各20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9953.html
相關閱讀: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