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鏃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兵器。《三國演義》中周瑜問諸葛亮:“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諸葛亮答說:“大江之上,弓箭為先!”《三國志•吳書•黃蓋傳》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就說明了當時大江之中交戰的主要武器是弓箭。1958年以來,出土于赤壁山沿江及南屏山和金鸞山北坡的兵器中,鐵鏃編號達272件,還移送中國軍事博物館、襄樊市隆中管理處等單位保存30多枚,均系東漢至三國文物。鐵劍長120-150厘米,雙刃帶柄。矛和戟帶鐵柄,長2-3米。鏃按5型分述如下:箭鏃,是迄今在赤壁發現的最多的古代兵器之一,從1958年以來,先后在赤壁山沿江發現鐵箭鏃數百枚之多,從這些箭鏃的形式來看,有三棱形、六棱形等。據南京大學六朝考古學家蔣贊初先生考證,這些鐵鏃是東漢末、三國的遺物。宋人謝疊山在《赤壁•詩序》中說,“赤壁,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鏃”,即是例證。如此眾多的箭鏃在蒲圻赤壁古戰場出土,不能不說是古戰場的主要實物鐵證,證實了東漢末年在這里確實進行了一次大戰,這些出土的箭鏃及其它文物可作為實物教材幫助人們較為深刻地認識古代戰爭。折戟沉沙話刀劍赤壁之戰雖說已過去了1700多年,但是它卻給人們留下了大量可供憑吊的遺物,這就是殘存在泥沙中的斷槍折戟。千百年來,多少游客騷人就憑借遺物賦詩言志、懷古抒情,為祖國的燦爛文化譜寫了大量的佳作名篇,照耀千古,它們是中國文學史的驕傲。新中國成立以后,古戰場赤壁共出土刀、槍、劍、戟、斧、鉞等兵器幾十件,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襄樊市隆中博物館都展出有蒲圻赤壁出土的刀、劍等兵器。說到鉞,我1972年在赤壁武侯宮神龕之下就見過一件刃部殘缺的鉞,但現在這件珍貴的兵器卻不知去向了。在赤壁古戰場,刀、槍、戟的出土,有著很長的歷史,杜牧的“折戟沉沙”句就是赤壁之戰的真實記錄!逗蓖ㄖ尽芬嘤兴螘r土人耕地“得斷槍折戟”的記載,舊社會,古戰場很多出土兵器因無人管理而散失;新社會,人民政府在古戰場上設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對遺址和古墓葬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也作了某些清理工作,獲得了一批實物資料。如1958年在赤壁山下出土了兩件三國鐵刀,一件長0.7米,一件長0.8米,還出土了鐵槍1件,矛部長0.8米;1958年至1976年出土的鐵劍6件,最長的有1米,一般為0.7米,其中1件被考古學家認證是鋼劍,它出土于金鸞山西北坡的一座東吳都尉墓中。這說明早在三國時期,江南人民已掌握了煉鋼技術。
在赤壁古戰場還發現青銅劍、紅銅劍數件,有的和鐵制兵器共存于一墓,同樣是赤壁之戰遺物。下面有兩件銅制兵器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蔣贊初先生的鑒定:青銅劍:東漢末至三國文物,出土于赤壁山下,長0.36米,重285克,列為二級文物。銅戈:三國至晉文物,1976年出土于官塘驛白羊畈,長25厘米,3穿孔,系二級文物。一些珍貴的斷槍折戟今在何處?這批文物主要是槍、矛、戟等長兵器,有幾條鐵槍桿也是鐵的,底部有圓形圈,槍尖很長,連尖帶桿約2米多。文物總數約20多件,于1974年至1975年還在武侯宮展出過。能夠找回這批赤壁之戰時的兵器,那將為古戰場的文物陳列增色不少,也將為研究赤壁戰地提供更佳的佐證。如此眾多的鐵、銅兵器在赤壁出土,可以有力地證明宋人謝枋得的判斷:“其為周瑜破曹兵處無疑”(《赤壁詩•序》)。協力抗曹道弩機弩機,它是一種古代較為先進的遠程武器。1973年,我在省博物館展覽大廳見到一個蒲圻赤壁古戰場的文物陳列專柜,里面除陳列鐵劍、鐵鏃外,還有一件弩機,均注明采自蒲圻赤壁古戰場。古戰場蒲圻赤壁,在戰后,一度是吳蜀兩國的邊境重鎮,也一直是東吳的重要軍事駐地,吳蜀兩國的軍事結盟在這里有較為充分的體現。1986年春,在金鸞山西北發現了兩件反映吳、蜀兩國協力抗曹的證據,這就是弩機。弩機在三國時代是一種先進的新式武器,它有射程表尺,一連楞可發十枝箭鏃。這種新式武器的發明人是諸葛亮。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亮勝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薄段菏洗呵铩芬噍d:諸葛亮發明的弩機,“損益連弩,謂之元戍,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在東吳重地赤壁出現了諸葛亮制造的弩機,可以認為是吳蜀聯盟、共同抗曹的有力旁證。孫劉協力抗曹是兩國長久的基本國策。從建安十三年起,兩家結盟,在赤壁一戰,以5萬聯軍打敗了曹操26萬大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巨大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赤壁戰后,蜀漢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一度違背諸葛亮“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一得到劉備認可的既定國策,加劇了蜀漢與東吳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接著劉備不聽諸葛亮、趙云的勸告,悍然出動數十萬大軍討伐東吳,在夷陵被東吳青年將領陸遜打敗。此后,蜀漢建興元年(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諸葛亮和孫權的共同努力下,吳蜀聯盟恢復,從此兩國協力抗拒曹魏達40年之久。1986年春發現的這兩件弩機出土于東吳的武官墓中,墓Ⅰ因被破壞,墓主人身份不明,墓址與墓Ⅱ相距5米左右,所出土的文物相近。二號墓為券頂磚室墓,出土文物共37件,其中有前文提到的鋼劍一柄,弩機一件,弩機上有銘文“上大將軍呂侯都尉陳文和弩一張”十四字,銘文中所指上大將軍呂侯,乃是東吳名將呂岱。據《三國志•吳志•呂岱傳》載:“其年遷上大將軍……遷安南將軍,假節,封都鄉侯……進封番禺侯!睋丝芍恒懳闹械哪怪魅岁愇暮褪菂吾肥窒碌囊粏T都尉武官。
上大將軍呂岱與蒲圻的關系至為密切,赤壁之戰時,他作為一名“督軍校尉”而來蒲圻參戰(《中國歷代戰爭史》),其后在蒲圻駐軍達幾十年,據記載:“赤烏元年夏,呂岱討廬陵賊,畢,還陸口”(《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凹魏倘,權令呂岱領潘璋士眾屯陸口,后徙蒲圻!薄芭算哳W,岱代氵睿領荊州文書,與陸遜并在武昌,故督蒲圻!薄凹瓣戇d卒,諸葛恪代遜,權乃分武昌為兩部,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遷上大將軍,拜子呂凱為副軍校尉,監兵蒲圻!保ā度龂•吳志•呂岱傳》)呂岱父子長期駐重兵于蒲圻,一直采取西和蜀漢、北拒曹魏、南撫蠻夷的政策。尤其是吳蜀兩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結成聯盟,在經濟上亦有互市貿易往來。據《蒲圻文藝志》記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石頭口診所蔡繼番等在南屏山下盜挖磚墓,獲文物數件,其中銅鏡一件,上鑄‘廣漢西蜀,熹平六年’八字。今赤壁還保存蜀漢‘直銖五百’銅幣一枚!庇纱丝磥,赤壁發現的兩件弩機應該來自蜀漢,不僅是吳蜀聯盟的產物,甚至可能是諸葛亮作為禮物贈送給東吳的,東吳孫權再分贈給武職官員,故這些武職員死后還作為貴重物品而帶入墳墓。今天,弩機的出土不僅是吳蜀聯軍的物證,也是武職官員的身份證明,更重要的是為赤壁古戰場增添了閃光的實物例證。東吳重地見銅幣說蒲圻赤壁是三國東吳的軍事重地,這一點從大量的史料、典籍和地下出土文物已得到驗證。說蒲圻赤壁也是東吳的經濟重地,它同樣從大量的史料、典籍中,和地下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驗證。在赤壁,發現反映古代經濟活動的文物除了有銅器、陶器、青瓷外,尤以出土的錢幣彌足珍貴。在蒲圻赤壁,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貨幣出土相當豐富,僅五銖錢就有幾個種類,甚至反映東漢末年財政危機的“剪輪五銖”錢和“環五銖”也發現不少。尤其是東吳貨幣大量在赤壁發現,更說明了東吳時期蒲圻赤壁一帶的經濟活躍情況。如東吳的幾種貨幣“大泉當千”,“大泉當百”,“大泉五百”等,都有發現。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江表傳》亦載:“謝宏往日陳鑄大泉,云以廣貨,故聽之!痹跂|吳時期,江南一帶的商品流通、貿易是相當活躍的,曾出現一幕“商販千艘”(晉葛洪《抱樸子•吳先篇》)的大好局面。當時最活躍的是吳蜀貿易。吳地以其土特名產換取蜀地的綿。在吳蜀貿易中,蒲圻的商民亦是最活躍的一支。《蒲圻縣志》記載:“本縣先民謀生及四川”便是最好的說明。在赤壁出土的蜀幣“直銖五百”、“廣漢鏡”等文物,同樣是吳蜀經濟往來的證據。
有兩枚吳錢,館藏檔案是這樣記載的:大泉當千:三國東吳文物,1972年出土于赤壁山,直徑3.1厘米,有“大泉當千”四字,列為二級文物。大泉五十:三國東吳文物,1986年4月出土于赤壁金鸞山西北坡,有“大泉五十”四字,小于“大泉當千”幣,列為二級文物。再從《三國志》的下列記載來看東吳的重地吧!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吳蜀聯軍拒曹軍于赤壁。建安十四年,周瑜軍屯巴丘、陸口。建安十五年,孫權將長沙郡北劃出,單獨設“漢昌郡”,其郡守均駐蒲圻陸口,首任郡守是魯肅。建安十六年,魯肅在蒲圻筑太平城,欲與關羽爭長沙等郡。建安十七年至十九年,魯肅兵駐蒲圻陸口。建安二十年,孫權遣魯肅、呂蒙向關羽索還零陵、長沙、桂陽。孫權提大軍親屯陸口,為諸將節度。建安二十一年,孫權自蒲圻陸口引兵征合肥。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呂蒙進拜漢昌太守,屯兵陸口。建安二十四年,陸遜向孫權獻取荊州之策,孫權乃召陸遜,拜為偏將軍右都督,代呂蒙屯陸口。建安二十五年,呂蒙去世,陸遜繼任漢昌太守,屯陸口。蜀漢章武元年(221),劉備為關羽報仇,東征荊州,陸遜統大軍拒蜀于彝陵,孫權又一次親屯陸口,節度諸軍。東吳黃武二年(223),孫權詔設蒲圻縣,任呂岱為鎮牧,當時呂岱已晉封都鄉侯。東吳嘉禾二年(233),呂岱領潘璋士眾屯陸口,后徙蒲圻。嘉禾四年,潘璋卒、呂岱代潘璋領荊州文書,與陸遜并在武昌,故督蒲圻。嘉禾七年,陸遜去世。諸葛恪代遜為都督,孫權乃分武昌為兩部,自武昌上至蒲圻。赤烏元年(238),呂岱自蒲圻出兵鎮壓廬陵蠻夷叛亂后,引兵還屯陸口。赤烏九年,呂岱在蒲圻被進遷上大將軍,子呂凱封副軍校尉,監兵蒲圻。東吳太平元年(256),呂岱以96歲高齡卒于任上,子呂凱襲爵。東吳在蒲圻赤壁、陸口駐兵達50多年,孫權亦三臨陸口,足見蒲圻赤壁一帶其位置何等重要。在這塊東吳的重地上見到東吳的大量錢幣足以說明其實物史料與文史資料的一致性,它向人們證實了蒲圻赤壁是東吳的軍事重地,又是經濟重地。其它文物為佐證在古戰場赤壁,除了大量的兵器之外,還有較多的生活用具。1976年春,赤壁鎮在南屏山東側動土建棉花倉庫,在1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鐵環、鐵釘、東漢海馬神獸鏡等文物。同年,在赤壁山上發現3件帶勾,為銅、鐵、玉各一件,筆者認為:這一件鐵帶勾很可能是士兵所用之物,而銅和玉的帶勾,其佩帶主人的身份則比士兵要高得多。
1973年以來,又陸續發現了一些三國東吳墓葬,出土了一批如東吳青瓷、銅鏡、陶器等生活用具。1973年3月16日,蒲圻城區陸水河北“營里”,這是赤壁之戰時東吳屯積糧草的地方,稱為“魯肅糧城”,發現一座券頂磚墓,墓磚為幾何花紋,墓長4.5米,寬1.76米,此墓已在早期被盜,僅出土了陶罐4件、陶壺1件、神獸鏡1個,被認為是東漢末或吳初的墓葬。1979年11月14日-18日,在營里村4組小臺地(陸水大橋北橋頭處),發現3座東吳陶窯遺址,有大量陶版殘存。1977年10月31日,在營里西齋公嶺的一座東漢末年墓葬中,發現一大陶壇,繩紋,內裝“五銖錢”、“剪輪五銖錢”達1000多枚。市區城北大道沙子嶺(營里北)一帶,是一處東漢末至三國東吳時期的墓葬區,稍一動土即墓磚露出,這與赤壁之戰時,此地是糧草屯積地有很大關系,當時糧草主要依靠陸水水道外運。1974年3月1日,在赤壁之戰時另一東吳屯積糧草之處蒲首太平城(今新店土城村)發現一東吳磚墓,墓磚幾何花紋,出土東吳青瓷碗2件。太平城在1978年前保存尚完好,今仍保留300余米,可供考察。1989年1月中旬,市文化部門開展文物補查工作,在泉口鎮御屏山村清理了一處東漢至三國的遺址,發現東漢陶罐、漢瓦、陶片、器物口沿等文物。1987年7月1日,在赤壁窯灣清理出“半圓方枚神獸鏡”、“青瓷四耳罐”、“青瓷盂”、“銅釜”、“銅焦斗”、“鳥頭帶把銅盞”、“鳥頭柄銅勺”等文物8件。1973-1975年期間,在蒲圻鳳凰山辦事處的大田販、車埠磚瓦廠、神山大橋村等地也發現了一些東漢末至東吳時期文物,主要是陶器和銅鏡。這里有幾件文物的檔案資料:三足鑒:東漢末年至三國文物,1982年出土于赤壁山東北平畈,重2785克。口徑0.335米,列為二級文物。銅編鐘:戰國文物,1972年出土于神山,高0.25米,重2175克,乳丁紋,系二級文物。半圓方枚神獸鏡:三國東吳文物,1968年出土于赤壁山,列為二級文物。草葉紋鏡:三國東吳文物,1976年4月出土于金鸞山西北坡,列為二級文物。銅帶勾:三國東吳文物,1975年出土于赤壁,長7厘米,重50克,飾渦紋,列為二級文物。銅勺:三國東吳文物,1976年4月出土于赤壁金鸞山西北坡,長33厘米,鳥頭把,列為三級文物。陶瓷器文物主要有東漢至三國時期的陶罐、壇等物。典型的有東漢末年陶罐4件,其中2件通高22厘米,腹徑21厘米,口徑13厘米;另2件通高14厘米,腹徑17厘米,口徑8厘米。4件器物均為1978年出土于縣城北路磚瓦廠。如此眾多的東漢末至東吳文物的發現,是蒲圻(現赤壁市)赤壁及其周邊地區在赤壁之戰前后既是軍事重地,又是政治、經濟的重要地區的有力佐證。又如:
鐵箭鏃:一型84件,均有銹蝕,黑褐色,鋌殘斷,其中67件為四棱型,前鋒尖狀,鋌細長,呈圖條形,均為鍛打。鏃身長3.6-6.5厘米,鋌長4.6-5.4厘米。有17件為四棱錐狀,鋌為長條圓型,鏃身長5.2-7.4厘米,鋌長5.9厘米。二型166件,均銹蝕,黑褐色,其中92件為方錐形,鋌長條圓形,最小的鏃身長4.4厘米,鋌長5.3厘米。最大的鏃身長10厘米,鋌長9.1厘米。有9件雖為方錐形,身較細長,鏃身長6.5厘米,鋌長5.7厘米。另有65件扁平方錐狀,鋌為長條圓形。鏃身長8.9厘米,鋌長7.9厘米。三型13件,扁平四棱狀,均銹蝕,黑褐色,有8件鏃身長7.9厘米,鏃長1.2厘米。有5件鋒呈三角形,鏃身長4.21厘米,鋌長2.7厘米。四型3件,鏃身較短,鋒呈三棱形,鋌長6.3厘米。五型1件,鏃身扁平,矛形,鏃身長4.9厘米,鋌長1.5厘米。青銅鏃:5件,東漢末至三國文物,1976年4月出土于赤壁山、金鸞山。其一為三棱形,淺黑色,鏃身短,鋌較長。鏃鋒略殘斷,通體有光澤,鏃身殘,長3.9厘米,鋌長4.5厘米。其二為錐狀三棱形,淺綠色,鋌殘斷,鏃長2.8厘米,鋌殘,長0.7厘米。其三為三棱形,鏃身較短,淡綠色,鋌殘斷,鏃長3.5厘米,鋌長0.5厘米。其四為矛形鏃,淺綠色,鏃長5厘米,鋌長1.9厘米。其五雙翼形,兩翼有鏤孔,前后聚成鏃鋒,全長6.4厘米。以上均系二級文物。(作者單位:赤壁市民族宗教局)馮金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6030.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