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公元184年-公元280年)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對三國時期的歷史進程有一定的影響力,并且是在40歲之前去世的。
1、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公元168年他12歲即位成為東漢的第11位皇帝,死后謚號孝靈皇帝,葬于文陵。公元184年遍及中原大地的黃巾大起義還沒有完全摧毀虛弱腐朽的東漢王朝,但公元189年他去世之后不久,董卓就馬上率軍進京作亂了。華夏大地開始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割據大戰亂,直到公元280年三國歸晉為止。所以東漢雖然沒有直接滅亡在他的手里,同時他也改變不了東漢王朝最終滅亡的命運,但他的英年早逝卻加速了這個滅亡的進程。至少如果他不在那個時候去世,當時董卓作為西北的一個小地方軍閥是不能隨便進京的,至于后面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等大事件可能都不會發生了。
2、孫堅(155年-192年)字文臺,他是孫策和孫權的父親,據傳是軍事家孫武的后人,公元229年孫權建國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他和奸雄曹操是同一年出生的,可惜他卻比曹操早死了近30年啊。公元186年他和董卓一起參與了鎮壓西北涼州韓遂、邊章的叛亂,當時他就高瞻遠矚很早就建議東漢平叛軍隊的主帥車騎將軍張溫殺掉還遠沒有成氣候的董卓,可惜張溫性格仁厚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后來的很多人在經歷了董卓之亂后都為之扼腕痛惜。最終在4年后漢靈帝駕崩董卓率軍進京,在京城里橫行跋扈、恣意妄為,當年姑息董卓的張溫也被董卓誣蔑與袁術長期勾結對抗朝廷而殺害了。孫堅可能是最忠于東漢王朝的一個英勇善戰的將領,在鎮壓黃巾起義攻打高大堅固的宛城時,他是第一個登上了城頭的。關東各路諸侯聯軍攻打董卓的時候,他的部隊又是急先鋒啊,并且把董卓逼的從洛陽后退到了長安。他作戰的風格異常悍猛,常常置生死于度外。有一次他乘勝追敵,由于是單騎深入,失利后受傷墮馬,臥于草叢之中。當時他和他的將士們都打分散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虧得他所乘的戰馬跑回了軍營,咆哮嘶鳴。將士們隨馬找去,才在草叢中發現了孫堅。可惜在幫助袁術攻打劉表的時候不幸中流矢陣亡。當然他的英年早逝也為孫策將來開辟江東基業讓開了一條路,否則孫策在他的陰影下還能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就很難說了。
3、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他是孫堅的長子,孫權的大哥,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追謚他為長沙桓王。他父親戰死的那一年,他才不到17歲,真是虎父無犬子,人稱江東小霸王,頗有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的風范。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依仗著從各方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馬,橫掃江東、勢如破竹。當時的一個著名軍閥袁術就經常私下感嘆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奸雄曹操聽說孫策平定了江南,也曾經說過“獅兒難與爭鋒”的喪膽之語。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僵持不下的關鍵時候,孫策很有遠見的點選了精銳兵馬準備渡江北上攻取許都,包抄曹操的大本營,可惜在渡江前遇刺身亡了,這可能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幸運,甚至對著名的官渡之戰的結局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假設如果孫策不是在渡江前英年早逝了,實現了北上包抄許都的計劃,而曹操的精銳部隊都被袁紹牽制在官渡戰場,那歷史真的很可能就要改寫了。最令人惋惜的是威鎮江東的“小霸王”不是沙場染血、馬革裹尸,卻是死在幾個匹夫刺客的手里,實在是身為一個武將的悲哀。他在臨死之前為了江東基業的順利延續,并沒有把位置傳給自己尚年幼的兒子,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弟弟孫權,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也為江東以后能夠延續80多年的基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周瑜(175年-211年)字公謹,廬江舒縣人(現在安徽廬江西南)。他和孫策是同一年出生的摯友,比孫策只小一個月。20歲不到就輔佐孫策平定了江東的半壁江山,可謂是少年俊才,英姿勃發。然后在公元198年和孫策一起娶了著名的江南美女大小喬姐妹,一時成為了美談。公元208年在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一戰,打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梟雄曹操,這更加確立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地位。他和孫策一樣都是東吳最具有進取心的將領,并且赤壁之戰后乘勝又打下了荊州,還準備計劃再進攻益州,可惜他走到巴丘(現在湖南的岳陽)就英年早逝了。此后的魯肅、呂蒙、陸遜、陸抗等先后擔當了東吳軍隊的主帥,雖然這些將領也都不是泛泛之輩,但東吳方面就再也沒有進取中原之雄心了。這里講一個小插曲,劉備在東吳招親的時候曾經不懷好意的向孫權進言要提防周瑜獨大篡權的局面,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钡珜O權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還是給予了周瑜極大的信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7340.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