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解讀北伐中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前言:天下三分,魏、蜀、吳。這個故事從蜀國開始,天下本來歸根劉氏。根深蒂固的儒家學說一直有不少追隨者,前者有諸葛亮、后者有姜維。(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在《隆中對》提出了“跨有荊益、聯孫抗曹,天下有變,兩路進兵,規復漢室”的戰略計劃。兩路進兵是在有荊州前提下,沒有荊州等于沒可能實現。所以《隆中對》在失去荊州后全面修改,(諸葛亮深知荊州不再可能復得)六出祁山并非單只是北伐中原,反而是先占領涼州來代替荊州這個重要位置。[初遇良機、忠烈報蜀]夷陵之戰后,魏國再沒有把蜀國放在眼里。曹丕(222)同年立刻對吳國發動戰爭,于公元223、224年連續發動伐吳戰爭,雖然不能成功,但是從外交方面迫使吳國盡快重新同蜀國聯盟。同時蜀國方面因劉備東征失敗,不但使蜀國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而且了內部政局的不穩。為了穩定內部,發展經濟,全力對付魏國。諸葛亮于(223)年派鄧芝出使吳國。雙方從(224)年起,蜀吳聯盟正式恢復,此后吳蜀雙方使臣往來不斷,減少蜀國對吳國的后顧之憂。在外交的有利條件下,為諸葛亮集中精力整理內政,平定南中叛亂。提供北伐最有利條件。曹睿即位之后,雙方斗爭更明顯。孫資提出守險致敵的策略,重點防吳的趨勢更加明顯,司馬懿也確定宜用水陸兩路大舉伐吳。然而魏國和蜀國的邊境地區又如何呢?夏侯?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在魏國毫無防備下,第一次北伐就是最好的機會。而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個人理解吧!北伐不單單只是為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北伐有太多原因,政治上,軍事上,內部上有多樣的必要性。(鄧仲華)引用:禹拜讀過已故臺灣著名戰略學者鈕先鐘先生的論文集《歷史與戰略》,關于諸葛北伐鈕先生大致是這樣分析的,西方兵圣克勞塞維茨有句名言,任何一項巨大的軍事行動,不能單從軍事角度去分析,還要以政治角度來分析。諸葛北伐是穩定內部的一種手段,自先帝崩殂蜀中傳出了消極悲觀的失敗情緒。向魏興兵就是反擊這些聲音,穩固內部,表明我們沒有徹底失敗。此外這與和吳聯盟也有益處,蜀用吳牽制魏國,吳何嘗不是如此?蜀攻魏就是向吳表示蜀本身對魏具有威脅,這樣吳和蜀聯合對吳才有意義。因此吳才會配合蜀的軍事行動。ㄍ饨粌炔浚┍狈ミ有機會占領涼州解決人才問題和資源問題!(上文提出《隆中對》修改)《收姜維》袁子說過蜀國“小國賢才少”、“良將少”;孫盛指出“蜀少士人”;陳壽在談到蜀國人才情況時說到“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
而第一次北伐收姜維明顯是因為這樣,在地域的局限里失去荊州后的蜀國人才更缺少。占領涼州后就不單只是一個姜維,然而這個目的諸葛亮一直做不到,本來第一次北伐已經得到隴西三郡南安、天水、安宕。只可惜因失街亭唯有放棄三郡,帶領姜維回蜀。(姜維從此登上歷史舞臺,發揮他傳奇的一生。)《姜維傳》載:好鄭氏學,鄭玄是暢曉兩漢經學的大儒,姜維年少時就精通鄭玄之儒學,受其影響頗深,所以諸葛亮說姜維有心存漢室從此可見。這兩個被儒家學說影響的蜀國北伐者明顯是相逢恨晚的知己。[跟隨北伐、星落飛逝]諸葛亮也深知自己也人過半生,對于光復漢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不采取北伐來練兵和培養軍事人才恐怕日后再沒有機會,從此諸葛亮北伐的生涯開始。錯用馬謖也就是導致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主要原因,諸葛亮口中的“匡世奇才”,也就是諸葛亮承認的軍事繼承者,對于用馬謖個人覺得諸葛亮有過急想馬謖有軍事經驗讓馬謖立功名,然而在這次失敗后諸葛亮重新找尋軍事繼承者,重新整頓軍隊。對于錯用馬謖諸葛亮也自貶三等,貶為右將軍、仍行丞相職權!盾娛律献罱K繼承者》在《姜維傳》曾有這一段,姜維當時二十七歲,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非常贊賞,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庇衷唬骸绊毾冉讨谢⒉奖辶。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辈痪,姜維就升任中監軍、征西將軍。姜維在跟隨諸葛亮北伐期間,注定姜維從諸葛亮里繼承了復興漢室,恢復中原的精神支柱。這一種精神一直到姜維死才完結,肉體上的痛苦遠比不上精神上的支持。從諸葛亮死前的表現完全體現出來。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贝螁栒拢唬骸岸P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晉書?宣帝紀》?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薄督S傳》
《屢次北伐,尚未成功》第一次北伐失敗后,北伐再出現不到第一次北伐的良機。熟睡的巨龍從此驚醒,從此北伐面對魏國的正規軍,諸葛亮的對手再不是夏侯?換成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從戰略針對先吳后蜀,改為先蜀后吳。曹睿將襄陽司馬懿立刻調回長安駐守,這兩個文人出身的大將注定是宿敵命運。兩個深知兵法更知道自己處于什么位置,一個謀攻一個堅守。諸葛亮認為北伐還有機會成功光復漢室,守業無疑是慢性自殺。身為一個傳統中國人來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更表明最高尚的人格品德,事實上北伐沒有成功,諸葛亮欠缺就是幸運吧!不能說失敗就是錯誤,我國偉大的國父孫中山不是從多次的失敗中身長過來嗎?也許命運再沒有給多一點時間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作者用諸葛亮點孔明燈廷長壽命更體現這一點,北伐并不是錯而是命運再沒有給諸葛亮一個機會。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宣帝》陳壽評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傳》陳壽對于諸葛亮北伐也有微言,但是對手司馬懿卻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無非的就只是因為諸葛亮文人出身更深知兵法,司馬懿自己也知道不如諸葛亮所以每次嚴守慎戰原則,不敢主動出擊。兩個人的決戰就好等一個武林高手過招一樣,從不過分消耗自己的實力。也就是說明為什么曹睿將司馬懿立刻調回長安駐守主要原因,無疑的是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才如夢初醒發現自己真正敵人是誰。

[唯一北伐、孤獨征人]此從諸葛亮死后,蜀國也平靜起來。曹睿因大敵已死,也不顧眾臣反對大修宮殿,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消耗大量人力,影響農業。(238)蜀國聽聞曹睿病危,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扎漢中,多次率領偏師西進。從此可見蔣琬還有心去完成諸葛亮未完成的事情,可惜有心而無力。(244)曹芳在曹爽的建議下下詔伐蜀,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國大將軍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從此曹爽失勢,司馬懿掘起,在魏國明爭暗斗內亂開始。(249)曹爽兄弟被廢,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248)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顯然其他民族對魏國不服的表現,從政治內部明顯蜀國沒有魏國爭權斗爭發生。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督S傳》費?曾經同姜維解釋我等也不如丞相,丞相也不能定中夏,我們又如何!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這個并不是說北伐是錯,費?還是遺傳諸葛亮北伐思想。只不過覺得姜維和費?自己也不如諸葛亮沒有創業之能,不如守業。(253)費?去世,三月吳太傅諸葛恪再次興師攻魏,發兵20萬進攻淮南。姜維也乘機率數萬人出石營,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軍糧已盡,撤圍退走。有人說費?去世后姜維得行其志,其實在聯盟關系上吳蜀雙方只有聯合攻擊才能占便宜。這也就是叫事半功倍!稜帣鄪Z利、北伐取機》(254)魏國內部爭權更顯現,魏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廢掉司馬師,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馬師為大將軍。事情敗露,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很多人因此事受牽連被殺,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于混亂。魏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降。(255)姜維乘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之際,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后來魏軍大舉增援,于是回撤。明顯魏國政權有危機,對北伐姜維懷著諸葛亮的思想,北伐還有一線生機,不北伐永遠不會有機會。對于姜維的北伐并不是沖昏頭腦去任意北伐,而是清楚敵我雙方環境下才會出手。然而魏國內部有政治斗爭,吳國內部也有政治斗爭,那么蜀國比起魏吳兩國比較幸運。而這種幸運不是必然的,暗藏一種危機!秾⒃谕狻伟病饭唾M煒,性格溫和,故進諫納言的工作幾乎全由董允負責,連后主劉禪都畏懼他三分。劉禪寵愛宦官黃皓,而董允每次指責黃皓,使黃皓不敢胡作非為。董允在時,黃皓之地位不過黃門令。陳祗代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里,黃皓開始干預政事。陳祗死后,黃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蜀漢朝廷綱紀從此敗壞。據《華陽國志》記載,姜維對黃皓專權非常不滿,曾上言后主,請求誅殺黃皓。后主說:“黃皓不過是一個奔走效力的小臣罷了。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你大人大量,又何必計較他呢?”姜維見黃皓有后主支持,勢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辭后主出宮。后主命黃皓到姜維那里謝罪,姜維對黃皓說自己要到沓中種麥,以資軍用,實際是為躲避黃皓。然而諸葛亮等繼承者陸續死去,而蜀國后主昏庸無能。導致蜀國綱紀敗壞,而姜維也知道自己斗不過黃皓等人,唯一就是北伐來維持諸葛亮那少少的希望,對于自己也是一種安慰。從此姜維再好少理國事,常駐扎在沓中。(對于將領出身的姜維無疑力不從心,誰叫你不是諸葛亮。)
陳壽在《后主傳》評介:“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之后。”無非是說劉禪這個人本來還不錯,沒有黃皓,也不會那么昏庸,更不至于亡國。[外憂內患、亡國何責]陳壽在《姜維傳》評介: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睕r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對于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而我對于這個孤獨的征人感覺一種悲傷。姜維并不是一個亡國將領卻命運注定姜維身負一切罪責,在背負沉重罪責的姜維是否真的讓他全部承擔呢?其實不北伐蜀國會否真的不亡呢?沒有姜維的蜀國又如何呢?一切從沉重罪責里埋藏下來!逗笾骰栌埂⒊既藷o心》先說說陳壽的師父譙周曾對后主劉禪外出尋歡作樂、不理朝政甚為不滿,故作《上后主疏》,以王莽、劉玄、公孫述喪失民心的結局與劉秀成帝業之艱為鑒進行勸諫,后主對此不理會,仍聽任宦官黃皓弄權,致使國力日衰,更兼姜維數度率軍伐魏,百姓勞苦,怨聲載道。譙周又選《仇國論》,論及戰爭危害,勸后主少用兵,與民休息,這些建議不僅同樣未被采納,反而愈被疏遠。(顯然蜀國外內矛盾,蜀國不能同心)對此我覺得譙周也非常有道理,劉禪的不理政事,而姜維北伐又導致雪上加霜。但是從降魏一件事也看出譙周本人對蜀國開始失去信心。也許多年來的不受重用讓譙周雄心壯志有所矛盾。(可能心理上有謀求新君之舉)(263)魏將鐘會鄧艾率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關,逼近成都。劉禪倉惶失措,群臣多勸南逃或投吳,譙周則立主降魏,將所以意見反駁!被后主采納。譙周因有“全國之功”被魏封為陽城亭侯。個人分析一下吧!確實投降是最好的選擇,司馬昭為了統一中國不會殺投降國主,(或者選擇遠禁等等)但是對于一個忠臣來說避免也太過不負責任吧!《回天乏術、北伐無機》這個故事已經到了尾聲,后主已經投降。蜀臣將變成魏臣,但是這樣游戲還沒有結束。姜維還生存,姜維心里深深種下諸葛亮遺傳的精神。身為一個忠于漢室忠于國家的人來說,沒有蜀國等于沒有姜維,先國后家的精神更顯現出來。有人會說姜維愚蠢,本是魏國人又什么不降。有人會說姜維投魏更有前途。(世語曰: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無疑姜維投降魏國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姜維最終選擇更危險的事來完成自己一生。追尋姜維這種精神的源頭,追尋于殘漢三國時期繼承的是兩漢幾百年以來的經學文化,自從漢武帝納董仲舒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為漢相者,屢見不鮮,并且逐漸形成了所謂的儒家學說的“家學”,即世代相傳的學問,儒者世代以儒學為業,強調的是于君忠,于父母孝,于兄弟悌,于朋友義。
而一種思想影響了諸葛亮和姜維一生,生亦何歡、死亦何悲。然而這兩位北伐者注定一生心血獻給這個信念上。(228)第一次北伐到(262)姜維最后一次伐魏34年的北伐從蜀滅那一刻最終劃上句號。

林家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9789.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