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騎(192-194)----------------------------------------------------------------------------------
趙云傳:“本屬公孫?,?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主騎”,既“主管騎兵”。[資治通鑒]在此處作“主騎兵”(卷六十)。其實“主騎”既可完整地表達此一含義。如:[新唐書]--[哥舒翰傳]:“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盵新唐書]--[叛臣下]:“唐宏?先鋒,駱玄真主騎,趙簡主徒,王朗為殿!
作“主騎兵(軍)”亦可。如:[新唐書]--[叛臣下]:“儒使宏主騎兵,厚賜之!盵新唐書]--[李光弼傳]:“轉衛尉卿,兼朔方先鋒。史思明攻河陽,光弼召主騎軍!盵舊五代史]--[鄧季筠傳]:“及太祖鎮汴,首署為牙將,主騎軍!
誠然,[三國志]中在表此一義時多用“督”(又或“將”)。如:曹仁傳:“行厲鋒校尉......仁常督騎,為軍前鋒......以議郎督騎......初以儀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惫珜O瓚傳:“中平中,以?督烏桓突騎,從車騎將軍張溫討涼州賊!
但是,“督”和“主”實際上是可以互換或連用的。李嚴傳:“於是亮表平曰:......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既可“主督”,又可“督主”。
那么,為什么在這里將“主騎”劃歸入“中軍”一類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騎兵數量太少。而劉備此時為數不多的騎兵最大的可能是跟隨在誰的身邊呢?不言而喻。
----------------------------------------------------------------------------------二、牙門將軍(209-214)----------------------------------------------------------------------------------
趙云傳:“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云留荊州!
“牙門將軍”這一稱號由劉備首創,是其特別為趙云而量身定做的(亦如諸葛的“軍師”)!把篱T”,既“營門”。那么,此“營門”是哪一軍的“營門”呢?劉備的中軍。而從劉備想到的此一稱號來看,趙云極有可能曾一度出任“牙門將”之職。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此職既劉備初期最高級別的“中軍將領”。因為此時劉備方惟有三位將軍,“關蕩寇”、“張征虜”和“趙牙門”。關、張為外,而趙云為內。
如果說趙云也屬外軍,則無需由“偏將軍”改授劉備特創的“牙門將軍”。
----------------------------------------------------------------------------------三、留營司馬(211-214)----------------------------------------------------------------------------------
趙云傳注引云別傳:“先主入益州,云領留營司馬!
所謂“留營司馬”,既“留守大本營的司馬”。正確地說,還得在前面冠上“左將軍”三字。其實這時的趙云仍領有“牙門將軍”的職位,因其與“留營司馬”不相統屬,是可以兼領的。“留營司馬”則是“左將軍”屬官,而“牙門將軍”卻是獨立的將領。
或曰,“中軍將領”不正應隨劉備往蜀么?奈何留于后方?誠然,劉備軍中確需“中軍將領”。可是,“京畿重地”就不需要“中軍”了么?但看隨劉備入蜀的人員,文臣如龐統、伊籍、馬良、陳震、蔣琬、鄧方、張存等;武將如黃忠、魏延、霍峻、輔匡、劉邕、習禎、馮習、張南等,全是荊楚人士。惟卓膺不知何人;惟簡雍為劉備舊部(對于千挑萬選帶了個簡雍的猜想:1、說說心里話和家鄉話;2、簡雍很“滑稽”,可解悶)。
----------------------------------------------------------------------------------四、翊軍將軍(214-223)----------------------------------------------------------------------------------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翊軍將軍”這一稱號亦為劉備首創,乃續“牙門將軍”后另一特別為趙云而設的將軍號!榜础,既“輔佐,幫助”。那么,此“翊軍”輔佐的是哪一軍呢?劉備的中軍。從此處看來,“翊軍將軍”的職責和“牙門將軍”沒有太大出入,不過級別更高爾。高至幾何,則不得而知,但仍可從后世的“翊軍將軍”稍作旁證:“護軍、翊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散縣公,開國縣侯,為從二品”。(南宋)“翊軍、翊師將軍......征東、征南、征西、征北......為正六品”。(隋)由上可知,在南宋時期,“翊軍將軍”已是“從二品”大員。而隋時雖為“正六品”,但顯然是因為整體官品下降所導致,如“四征”亦為“正六品”。
或曰,中軍將領的最高統帥為“護軍”和“領軍”,不干他“翊軍將軍”什么事。然,那只是曹孟德的制度,和劉備無關。亦如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便改“護軍”為“中護軍”,但劉備始終不曾加多一個“中”字。我們還可從劉璋處看看曹操以外的諸侯是如何理解“護軍”的。
李嚴傳:“建安十八年(213),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傳:“(劉)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贝颂幍摹白o軍”起的就是沿襲漢制“監督諸將,調節各部關系”的作用。我們再看看劉備方面:黃權傳:“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此處的“率諸將”亦同李嚴例,并非“統率諸將”,而僅僅是“督率諸將”!爸T將”負責統兵,黃權負責“監督、協調”(當然,此時的黃權尚有“偏將軍”之號在身,可以以“偏將軍”的身份領軍,但卻無法“率諸將”。因此,他此時實際履行的職責是“護軍”)(又,劉備方比黃權更早的“護軍”:楊戲傳:“先主定益州,以(吳)壹為護軍、討逆將軍!保
而“領軍”則由曹操首創于建安四年(199年),蜀漢出現此職則可能是劉備稱帝后的事了。如:楊戲傳:“(馮)休元名習,南郡人。隨先主入蜀。先主東征吳,習為領軍,統諸軍,大敗於?亭!睏顟騻鳎骸埃▍牵┮甲宓馨,字元雄,大將軍何進官屬吳匡之子也。以豪俠稱,官位常與壹相亞。先主時,為領軍!彪m吳班事未載詳細時間,但若依魏制的話,則“領軍”位更高于“護軍”。然其“官位常與壹相亞”,而吳壹恰恰就是“護軍”。因此,蜀漢的“領軍”亦絕不等同于魏制。
所以,在此時,惟一有中軍領導權的除了君主劉備外,就只有“翊軍將軍”趙云和“牙門將軍”魏延了。而趙云又正是由“牙門將軍”升上來的,可知其位高于魏延,此是為“中軍最高統帥”。(另外,蜀漢還有幾個疑似“中軍將領”的將軍號,附錄在后。)
----------------------------------------------------------------------------------五、中護軍(223-229)----------------------------------------------------------------------------------
趙云傳:“建興元年(223),為中護軍。”
“中護軍”之號,據說為曹操所改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然孫吳方卻于孫策時既已有之:周瑜傳:“(建安)五年(200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而吳國后來更將“中護軍”一職分為“左(蔣欽、朱然、陸遜)、右護軍(步騭、呂蒙、全琮、留贊)”。蜀漢則直到劉禪繼位后方有“中護軍”之說,首任者既趙云,時“中領軍”一職無考。趙云仍保持其“中軍第一”的地位。
查“中護軍”的職責,三國卻又頗為雷同。夏侯玄傳注引世語曰:“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杰,多牧州典郡。”夏侯玄傳注引魏略曰:“玄既遷,司馬景王代為護軍。護軍總統諸將,任主武官選舉!睏顟騻鳎骸罢髂虾裰,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贊趙子龍、陳叔至”再加上周瑜的“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基本上都可劃歸為“要職”一類。
此時以趙云為首任,應該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趙云的確一直處于“中軍最高統帥”的職位上。只不過此前專注于領軍作戰,此時則又增加了“選拔武官”的職責。而各國“中護軍”如魏之韓浩、牽招、陳群、蔣濟、畢軌、夏侯玄、司馬師、司馬望、司馬炎、賈充等;吳之周瑜;蜀之趙云、費?等。除了少數幾個外,大多數都只能算是文官,亦可見趙云身上是頗帶有幾分文人色彩的。
另,費?傳:“建興八年(230年),轉為中護軍!币蚱鋾r緊接趙云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之后,頗疑趙云一直保留此職至終(費?“中護軍”的職責又略有變更,附錄在后)。
----------------------------------------------------------------------------------
綜上所述,趙云從投身劉備起便一直身處中軍,并保持著“第一”的地位。或許其官位稍低于“關前、馬左、張右、黃后”,爵位則更無法比(關漢壽亭、張新亭、馬都亭、黃關內)但要論職權,卻又至少高于黃忠(關督州、張督郡、馬督縣、黃督啥)。而京畿要地和劉備的安全都是重中之重的大問題。所以,絕對不能以簡單地“地位不高”和“沒被重用”來形容趙云。
----------------------------------------------------------------------------------附1:疑似“中軍將領”的將軍號----------------------------------------------------------------------------------
劉備在漢中稱王后,又加設了兩個疑似“中軍”的將軍號:1、法正傳:“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庇谑钦撜哂终J為法正才是“中軍最高統帥”。竊以為非,此“護軍將軍”絕非與魏制等同。按魏制資歷淺的為“護軍”,然后升“中護軍”,直至“資深者”方為“護軍將軍”?煞ㄕ写速Y歷否?
2、劉封傳:“(建安二十四年219)遷封為副軍將軍。”(時劉封一直未回成都)關于劉封屬“中軍”,想來憑其“義子”的身份,也應該不會有太大偏差。而“翊軍”與“副軍”的含義差不多,都為“輔助”。
雖說他此時不在“中軍”該待的地方,可其“副軍”之號卻是早就有了的。劉封傳:“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边@個“副軍”的稱號也是劉備首創。竊以為益州定后,劉備便將其收入了中軍。至于為何沒有及時將其調回成都,或因當時關羽北伐戰役尚未結束,劉備留其在此觀望爾。因為也始終見不到劉備將其任命地方的記載(如兼領某某太守)。
因而,如若將此二號收歸“中軍”,則應該是劉備稱王后為擴大、改良中軍系統所作出的安排。以各人的身份推斷之,劉備或欲以“義子”劉封主宮內事,以“謀臣”法正主選拔事,以“爪牙”趙云主統兵事。
后又有“輔軍將軍”、“綏軍將軍”、“撫軍將軍”三號亦疑似蜀漢制的“中軍”(此“撫軍”亦不等同于魏制的“撫軍大將軍”)。來敏傳:“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保☉谥T葛亮首次北伐時或與下兩號同時)楊儀傳:“八年(230),遷長史,加綏軍將軍!笔Y琬傳:“八年(230),代(張)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薄拜o軍”就不用多說了,其義與“翊軍”、“副軍”等同。而“綏軍”和“撫軍”則為“安撫”之義,與漢制“護軍”的作用“監督諸將,調節各部關系”相合。而增設這幾個“中軍將領”將軍號又恰好與“中護軍”改制同時。
----------------------------------------------------------------------------------附2:“中護軍”的變遷----------------------------------------------------------------------------------
費?傳:“亮北住漢中,請?為參軍。以奉使稱旨,頻煩至吳。建興八年(230),轉為中護軍,后又為司馬!
其中“參軍”及“司馬”皆為“丞相”屬吏,而其穿梭兩者之間。兼且此處乃用一“轉為”、“又為”,則應是與前職差不多的調換。疑其此時已成為“當權者的幕僚”,不再是中軍的領權者。又如: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卒,秘不發喪,儀令?往揣延意指!币鄬⒇┫鄬俟佟伴L史”、“司馬”與“護軍”并論。再如:王平傳:“延熙元年(238),大將軍蔣琬住沔陽,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备敲餮浴笆痃隆。其后,王平傳:“琬還住涪,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庇至袅藗“左護軍”給他。蔣琬傳:“劉敏,左護軍、揚威將軍,與鎮北大將軍王平俱鎮漢中!
王平傳:“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后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蔽┳o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保ù颂幍摹白笞o軍”、“護軍”劉敏或當改為“右護軍”,見后[李嚴傳]注。)
而蜀漢自費?后,再無“中護軍”之號。但是,在費?時已將“護軍”之稱五分,是為“中、前、后、左、右護軍”。李嚴傳注引亮公文上尚書曰:“(231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上引尚差一個“后護軍”無載,疑有。亦如蜀漢又有“后軍師”、“后典軍”、“州后部司馬”、“督后部”等職。)
云飛羽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5066.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