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和非史學文化人寫的通俗歷史讀物,常常比史家更顯出滿腔正義。他們對惡搞的批評態度更加鮮明。史家的清高或無暇顧及,使自己在面對惡搞時往往處于弱勢。而草根和非史家寫手,反倒成了打擊戲說和惡搞的生力軍。在和一些寫手的接觸中發現,他們可能囿于非專業眼界,作品中出現一些錯誤,但一般不存在故意歪曲歷史的情況。大眾讀史熱還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所謂國學熱有關系。社會經濟發展使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文化關心歷史。與所謂國學熱一樣,伴隨我國的和平發展,民族精神的回歸和民族意識的集體認同,使大眾更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一些人讀歷史讀物僅僅滿足于參與了,至于書中說的什么,他們并不在意。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是一本嚴肅的史學著作,但由于它的獨特的寫作手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這本書已經成為一個符號。讀不讀這本書似乎成為有沒有知識素養的標志。我多次遇到一些把《萬歷十五年》掛在嘴邊上的人,包括大小媒體的記者,他們常以此向我提問,但當我以此反問他們的時候,其中十個有八個回答說“我還沒好好看”。這是一種趕時髦的現象,人們不愿意站在時髦之外。讀者爭看《明朝那些事兒》,也成了一種時髦。而這種趕時髦正是大眾對民族身分的集體認同。認知和理解自己的歷史,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當然,也有些歷史讀物的讀者是為了從中尋求知識和智慧,解答疑問。比如,朱元璋為什么成功?明清為什么易代?歷史上中國為什么強盛,為什么衰?等等。大眾歷史讀物熱,說明社會有此需要。在一個時期的過熱之后,大眾將會對通俗歷史讀物態度回歸理性,但對于通俗歷史讀物的需求則永遠不會消失。其實,許多通俗讀物的寫作素材來源于嚴肅的史學著作,通俗讀物作者們很少直接接觸原始史料。但在一些情況下,通俗讀物的寫手們很少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所依據的研究成果相對陳舊。作為史學工作者,給草根和非史學專業的寫手的建議是,請他們多少關注一下史學研究。對于專業的史學工作者,我也建議不要輕視通俗歷史讀物和草根寫手,他們的作用是廟堂史學不能替代的。如果可能,史學工作者倒應該關心他們,給他們幫助和引導。而史學家也有把知識傳播給大眾的責任。通過通俗歷史讀物和草根寫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給大眾,未嘗不是一條捷徑,至少也會有所助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4613.html
相關閱讀: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