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歷史,大眾需要通俗解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近年來有一股通俗歷史讀物熱,為什么?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重視歷史。這是傳統,或者說,中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當爸爸對孩子說,咱們的老家如何如何的時候,他已經在向孩子講述歷史了。什么家譜,什么姓氏起源,都是老百姓關心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以知道點兒老輩子的事為榮,以知道歷史上的事為榮。在民間,能歷數歷史掌故的,常會受到人們尊重。這是我們特有的民族品格。這是最基本的原因。通俗歷史讀物熱,其實也不是什么新事物,歷史上通俗歷史讀物就一直受歡迎。自有史以來,對歷史的記錄就有兩條線,一是官方的當朝或前朝的正史,一是民間的包括各種演義和口頭傳說。并非所有的野史都是通俗的。只有那些在民間流傳的才具備通俗的品格。引起近幾年的通俗歷史讀物熱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連篇累牘的對歷史的戲說甚至顛覆、惡搞。其中大辮子戲、小說、影視狂轟濫炸,引起了大眾的厭倦、反感,而戲說惡搞,則引發了大眾的疑問。大眾要追究歷史真相,要正本清源,致使所謂“正說”的歷史讀物就大受追捧了。在學術界,史家不必給自己冠以“正說”之名,因治史的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凡是加了“正說”的,都是說給大眾的。“正說”針對惡搞而起,“正說”歷史讀物最先引導了通俗歷史讀物熱。不僅關于歷史的記憶有官民兩條線,對歷史的解讀也有官民兩條線。兩者有時重合,有時則大相徑庭。百姓對歷史的解讀常常與官方不同,甚至故意對立。百姓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倫理意識和感情寄托。歷史本身只有一個,記載、解釋歷史的方式和角度則各種各樣。官、民的解讀不同,學者寫的通俗讀物與民間的歷史讀物也不同。這就出現了所謂“草根史學”。既不是官方的,也不是學者的,而是老百姓當中的人來解讀歷史。他們用自己的感情好惡、是非判斷來解讀歷史。既然歷史可以有各種解讀,老百姓當然也有解讀的權力。非學術的解讀并不一定是不健康的。幾千年來,民間在歷史上所寄托的好惡是非,也是維系民族心理、社會道義的紐帶之一。草根史學與戲說惡搞不同,他們只是用自己的喜歡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和是非判斷。因為生活背景、學養的不同,學者寫的通俗讀物不能取代草根史學。草根對歷史有自己的感受,也有一套自己的語言和敘事方式。對于大眾而言,和象牙塔里的史學著作相比,他們更愿意傾聽和相信草根們對歷史的解讀,這不僅僅因為草根所使用的語言和解讀方式更容易為大眾理解,更因為大眾與草根寫手在感情上更為親近。他們潛意識中認為那是自己人,說自己人的話。
草根和非史學文化人寫的通俗歷史讀物,常常比史家更顯出滿腔正義。他們對惡搞的批評態度更加鮮明。史家的清高或無暇顧及,使自己在面對惡搞時往往處于弱勢。而草根和非史家寫手,反倒成了打擊戲說和惡搞的生力軍。在和一些寫手的接觸中發現,他們可能囿于非專業眼界,作品中出現一些錯誤,但一般不存在故意歪曲歷史的情況。大眾讀史熱還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所謂國學熱有關系。社會經濟發展使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文化關心歷史。與所謂國學熱一樣,伴隨我國的和平發展,民族精神的回歸和民族意識的集體認同,使大眾更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一些人讀歷史讀物僅僅滿足于參與了,至于書中說的什么,他們并不在意。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是一本嚴肅的史學著作,但由于它的獨特的寫作手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這本書已經成為一個符號。讀不讀這本書似乎成為有沒有知識素養的標志。我多次遇到一些把《萬歷十五年》掛在嘴邊上的人,包括大小媒體的記者,他們常以此向我提問,但當我以此反問他們的時候,其中十個有八個回答說“我還沒好好看”。這是一種趕時髦的現象,人們不愿意站在時髦之外。讀者爭看《明朝那些事兒》,也成了一種時髦。而這種趕時髦正是大眾對民族身分的集體認同。認知和理解自己的歷史,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當然,也有些歷史讀物的讀者是為了從中尋求知識和智慧,解答疑問。比如,朱元璋為什么成功?明清為什么易代?歷史上中國為什么強盛,為什么衰?等等。大眾歷史讀物熱,說明社會有此需要。在一個時期的過熱之后,大眾將會對通俗歷史讀物態度回歸理性,但對于通俗歷史讀物的需求則永遠不會消失。其實,許多通俗讀物的寫作素材來源于嚴肅的史學著作,通俗讀物作者們很少直接接觸原始史料。但在一些情況下,通俗讀物的寫手們很少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所依據的研究成果相對陳舊。作為史學工作者,給草根和非史學專業的寫手的建議是,請他們多少關注一下史學研究。對于專業的史學工作者,我也建議不要輕視通俗歷史讀物和草根寫手,他們的作用是廟堂史學不能替代的。如果可能,史學工作者倒應該關心他們,給他們幫助和引導。而史學家也有把知識傳播給大眾的責任。通過通俗歷史讀物和草根寫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給大眾,未嘗不是一條捷徑,至少也會有所助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4613.html

相關閱讀: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