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歷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歷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歷和議訂立后,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后,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采納。慶歷年間,宋仁宗迫于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歷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J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歷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彼蝺纱胃母镌谥醒爰瘷嘟y治一體化中起了一定的調節和完善的作用。例如范仲淹的提倡設置“祠堂” 、“ 義莊” 、“族產” 、“族規” 、“ 鄉約” , 發揮了宗法血緣的統治功能。范仲淹和王安石除了在政治體制和思想意識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外, 在經濟方面也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整頓, 如慶歷新政中的“均公田” 、“厚農桑” , “減搖役” ! ∫陨线@勢都是書宋兩次改革對專制豐只中來集權一體化的調節和加強的措施。從社會的改進, 歷史的發展來說, 范仲淹和王安石所有的措施都沒有成功; 但從加強宋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一體化來衡量, 如通過官僚機構的調整, 財政經濟的治理, “重農桑” 、“均公田” 、“ 減搖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稅法” 、“均輸法” 、“ 市易法” 等等, 限制了兼并, 擴大了財政稅源, 這就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體化的統治,一定程度的延長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壽命! c歷新政主要只限于在政治機制上作些表面的微小的改革, 不敢太多地接觸到社會經濟的根本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4516.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