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諸葛亮聯吳與南征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

夷陵之戰的結果,基本上確定了吳、蜀二國的邊界,從此以后,兩國再未動干戈。蜀在三國中,領土和人民最為小弱。魏是諸葛亮聲討的對象,自然不能與之妥協,吳雖已與蜀恢復交往關系,但一直不同魏斷絕來往。就蜀中情況而論,劉備伐吳失敗,喪失了許多軍隊,丟掉了大批軍用物資,而且內部也不穩定。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當亮東行省視劉備之疾時,黃元即舉郡反叛,雖很快被討平,但劉備死后,南中諸郡又皆反叛。諸葛亮為了讓民休息,醫治戰敗創傷,暫時撇開南中問題,首先從整頓內政和改善對吳關系著手。

諸葛亮是始終主張聯吳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與強大的魏為敵,非先聯吳不可。把吳國聯絡好以后,它縱然不能協同攻魏,蜀亦可無東顧之憂,而得全力對魏;魏則不能不以相當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吳。因此,諸葛亮于輔政之初,即派鄧芝使吳,重申舊好。孫權這時還沒有與魏斷絕來往,遲遲不肯接見鄧芝。鄧芝給孫權上表說:“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孫權才接見了他,談話中仍以蜀弱魏強為慮。鄧芝向孫權解釋說: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杰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孫權覺得鄧芝的話確有道理,于是便與魏斷絕關系,與蜀連和。從此蜀吳盟好,不但諸葛亮伐魏之師得以大舉,就是終蜀之世,兩國和好關系亦始終維持,說明諸葛亮的外交政策確實是正確的了。

蜀漢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晉寧縣東)、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柯(郡城在今貴州福泉縣)、越?(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東南)四郡,自秦代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之地。這里的人民因為不能忍受當地官府的榨取,經常進行反抗。當地的豪強和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則趁機進行叛亂活動。劉備在時,益州大姓雍?已經開始反蜀活動,殺益州太守正昂,繼位太守張裔也被縛送到吳。雍?接受孫權永昌太守的封號,并派郡人孟獲煽動各族上層分子反蜀。?柯太守朱褒、越?叟帥高定一齊響應。諸葛亮因為蜀漢被吳擊敗不久,元氣損失非常大;且劉備剛死,蜀人有些不安的情緒,故未便用兵鎮壓,一方面派人到吳與孫權重新建立起盟好關系;一方面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等到后主劉禪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參軍馬謖送之數十里,亮對謖日:“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于是馬謖提出以下的建議:

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馬謖這種“攻心”的策略,正與諸葛亮平素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相合。遠在隆中對策時,他即主張“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即對少數民族只采用溫和的懷柔政策,而不專憑武力的強壓。所以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建議。這次南征,除殺掉高定、朱褒(雍?先已被高定部曲所殺)等幾個首先反抗的首領以外,對其他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上層分子,可以降服的則盡量收用,以便通過他們來統治南中人民!捌咔菝汐@”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據《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

亮在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陣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今蒙賜觀看營陣,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成也,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對孟獲所以這樣不憚煩地屢禽屢縱,并非僅僅為了讓孟獲一個人心服口服,而是體現了他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我們知道蜀漢的領土比起諸葛亮正要討伐的曹魏來,要小得多。而在這塊小小的領土中,南中又要占去一半,在這半壁疆土中,有豐富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還有性情質樸而強悍善戰的各族人民,都是增加蜀漢人力物力的重要因素。諸葛亮如果不能好好地掌握這些條件,是很難與魏國抗衡的。然而諸葛亮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條件呢?專門使用武力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為諸葛亮既不能用武力驅使南中各族為他效命于北伐戰場,更不能分出較多的兵力留戍南中,最好還是通過南中的上層分子來調動南中人民來為蜀漢政權效勞。這就是諸葛亮對孟獲所以要七禽七縱的原因,也是諸葛亮對少數民族一向主張“和”、“撫”的真正動機。

有人懷疑這“七禽七縱”的事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這事不見于陳壽《三國志》,可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采用了它。我認為不管諸葛亮禽過孟獲幾次,但他平素對少數民族主張“和”、“撫”政策,這次又采取了馬謖以“攻心為上”的建議,而且,事實上,孟獲后來也做了蜀漢中樞政權的“御史中丞”,從這一系列事實來看,這件七禽七縱的事還是與諸葛亮的一貫政策不相矛盾的,這種傳說總是事出有因的。如果說一定沒有這種事,也是缺乏根據的。

《漢晉春秋》又言諸葛亮收降孟獲以后,“遂至滇池,南中皆平”!度龂尽肪39《馬良傳》注引《襄陽記》說:

赦孟明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在這里,我們需要知道的,即所謂“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并不是事實。據《三國志·蜀志》以下各傳記載可以看出反叛之事還是不少的!独罨謧鳌罚

后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稚硗?討,?盡惡類。

《呂凱傳》:

亮至南,……以凱為云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

《張嶷傳》:

越?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后,叟夷數反。

《馬忠傳》:

建興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征?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胄,平南土。

可見在從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到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的九年中,南中各族仍屢有反抗事件,不過規模較小,影響不大罷了。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述諸葛亮對南中的處理辦法說:

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蛞灾G亮,亮日:“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以上“不留外人,不留兵”的記載是否可靠呢?根據《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與《三國志》卷43《李呂馬張傳》的記載,諸葛亮于征服四郡以后,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從建寧、越?兩郡分出云南郡,從建寧、?柯兩郡分出興古郡,以原?降都督建寧人李恢為建寧太守,仍兼?降都督;以原永昌郡吏永昌人呂凱為云南太守;以原永昌府丞永昌人王伉為永昌太守;以原越?太守巴西人襲祿為越?太守;以門下督巴西人馬忠為?柯太守。六郡的太守,唯興古郡不可考。從上面五個太守看,他們都參加過這次戰爭。如果說一點兵都不留,恐怕是不確切的,不過上面五個太守除馬忠外,原來都在南中,并且有三個是南中人。這樣,諸葛亮留下的兵自然是為數很少的。至于太守以下,則“皆即其渠帥而用之”,并不打亂各族的原狀,不剝奪豪帥大姓的特權,以爭取“夷漢粗安”,這就是諸葛亮“和”、“撫”政策的具體內容。所以《漢晉春秋》這段記載還是大致可信的。

我們把諸葛亮對待南中少數民族的政策歸納于下:

(1)采取令各族自治的政策。除了各郡長官由蜀漢政府委任以外,其他仍“皆即其渠帥而用之”,并不變動各族原有的組織,以爭取豪帥大姓的合作,通過他們統治各族人民。

(2)各族中的豪帥,可以使用的便以官爵籠絡,如孟獲官至御史中丞,爨習官至領軍,孟琰宮至輔漢將軍。至于其中不易制服的豪帥大姓,則把他們遷至成都,以便就近管束,減輕南中的反抗力量。

(3)取各族中的強壯者為兵。如《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載:“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蜀將王平北伐時帶領的“五部”,當即系由他們所組成的隊伍。又孟琰亦曾參加北伐。這些少數民族質樸而勇悍善戰,諸葛亮的軍隊作戰能力很強,此為原因之一。

(4)在經濟上,向各族征取貢賦,以彌補蜀漢物資的不足。如《諸葛亮傳》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度龂尽肪43《李恢傳》載:“南土平定,……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是費用不乏”。

由上可知,諸葛亮對南方各族使用與榨取的程度是很重的,當后來魏將鄧艾的軍隊深入蜀境時,劉禪曾考慮退保南中,主張向魏投降的誰周給劉禪上疏中就說到這種情況: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后供出宮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

不過,在此還須指出二點:

(1)諸葛亮的為政,陳壽稱:“科教嚴明,賞罰必信,至于吏不容奸,強不侵弱”。這種情況是對蜀漢治理國家的概括,當然也適用于南中各族。即在亮的統治下,他們被榨取的程度雖然并不輕,但官吏從中作弊的情況會較少一些,因此還是能夠得到一點好處。蜀漢在南中任職的官吏如李恢、張翼、馬忠、張嶷等都是聲望較高的軍政要員,他們在諸葛亮嚴格的法令、軍紀監督下,可能有較好的表現,如馬忠、張嶷死后,南中人民還為他們“立廟”,說明對之尚有好感,他們可能不是貪污的官吏。

(2)諸葛亮對南中人民,一方面固然榨取他們,另一方面也給他們帶來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加速當地的生產。雖然亮的主觀意圖,是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但落后地區的開發,對各族人民還是有利的。

由于以上兩個理由,可知南中人民在諸葛亮的統治之下,所受政府的榨取數額可能比以前還多,但吏治較上軌道、生產有所提高,人民的負擔就可能比以前輕些。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5663.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