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韋、黃、周、儂四大姓稱雄于廣源州,在相互爭奪中,儂姓占了上風。宋初,儂氏家族與宋政權交往密切。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廣源州的儂民富威望日高,被宋朝封為檢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國。(8)至儂智高之父輩, 其勢力在兼并斗爭中進一步壯大。儂智高的父親儂全福(又作“儂存!、“依存?”)原為儻猶州(今廣西扶綏)知州。為了擴充地盤,他曾殺掉弟弟儂存祿、妻弟儂當道,并占有他們管轄的萬涯州(又作“萬崖州”,今廣西大新縣境) 和武勒州(今廣西扶綏)。(9)大概是廣源州實力較為雄厚的緣故,有云儻猶、萬涯、武勒州“皆屬廣源州”。(10)另一方面,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儂全福還自動歸附宋朝。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授儂全福邕州衛職,但“轉運使章戚罷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與其子智高東掠籠州(今廣西扶綏),有之!保11)儂全福發揮自己的號召能力,利用當地的優越條件,“招誘中國及諸洞民,其徒甚眾,”藉以開發金礦資源,并“由是富強”。此前,“田州(今廣西田陽)酋長請往襲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許!保12)儂全福勢力日長,自稱“昭圣皇帝”,立其妻為“明德皇后”,封其子為“南衙王”,改其州為“長生國”(一曰“長其國”),繕甲治兵,堅城自守,拒絕向交趾奉土稱臣。(13)于是“交趾惡之,遣兵襲虜之!保14)為了搭救被抓去當人質的儂全福等人,“智高不得已,歲輸金貨甚多!保15)但交趾統治者竟刀下無情,太宗李德政(越史作“李佛瑪”)下詔曰:“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諸藩奉貢。儻猶存福妄自尊大,建國僭號,騷擾邊氓。朕龔行天討,師廣源,俘存福等五人,盡平其地,遂皆斬之于都市!保16)時在1039年,即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
儂智高之母阿儂為武勒州人,后轉至儻猶州,被儂全福娶為妻。當交趾舉兵捕捉儂全福時,阿儂與年僅十四歲的儂智高逸走幸生。
【二、積聚力量與附宋被拒】
儂智高“能屬文,嘗舉進士,不第!保17)仕途不順利與親人被殺的怨恨集于一身。1041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儂智高母子出據儻猶州建立“大歷國”。交趾統治者不容儂氏家族的后代東山再起,出兵討伐,儂智高力不匹敵,被擒,并傳至交趾京師。李德政見其父被誅,并未能征服儂氏勢力,便把他釋放回籍,又授以廣源州知州銜,劃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瑯州(又作“思浪州”,今廣西龍州金龍以西的越南境)歸其管理。兩年后又給他賜都印,拜為“太!。(18)但是,儂智高沒有臣服交趾,反因屢受凌辱而“內怨交趾”,并在被釋后四年占據安德州(今廣西靖西縣安德公社),建立“南天國”,改年“景瑞”(一說國號“南天大理國”,年號“天瑞”或“啟歷”)。(19)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儂智高逐漸占領、控制了右江地區田州一路的少數民族地區。(20)同年,他以勿惡洞(今廣西靖西東南)為根據地,開始同交趾決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討,兵敗而還。(21)打退郭盛溢的軍事進攻之后,儂智高于宋仁宗皇?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 4日)首次試兵廣南西路重鎮邕州,宋仁宗趙禎詔江南、福建等路以備。是年十二月甲子(1050年1月1日)還派高懷政督捕進入邕州的儂智高部眾。(22)
次年二月丙戌(1050年 3月24日)廣南西路鈐轄司請于邕州羅徊峒(今廣西龍州西北)置一寨,作為阻扼儂智高的屏障,得到宋廷批準。(23)不久,交趾又發兵攻打儂智高,儂智高寡不敵眾,率部遁伏山林。當廣南西路轉運上報這一情況時,宋朝采取防范措施,“詔本路嚴備之”。(24)
同年,廣西轉運使肖固命邕州指揮使亓?前往“刺候”儂智高的情況。(25)亓?“欲邀奇功”,背地里自開兵釁,為儂智高所擒。亓?深恐自己會在儂智高刀下喪命,撒謊道:“我來非戰也,朝廷遣我招安汝耳。不期部下人不相知,誤相與斗,遂至于此!保26)儂智高親自為之釋縛,引坐賜酒,席間用試探的口吻詢問:“大丈夫何以郁郁久為人奴?方今交趾,經略失馭,邊吏養安,孤欲北并衡湘,西蕩甌駱,然后乃策進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與國也。朝廷其許我平?”亓?見其直言相告,便發表己見:“足下以彈丸之地,崛起逆命,天兵所加,譬猶灶上掃塵;且夫順天者順,昧時者蹶,何如卷甲束身,納土請命,不失封侯之賞,孰與夫首領不保,妻子為戮乎?”聽了此番述說,儂智高認為甚有見地,高興地笑道:“吾固念之,事在公矣!”(27)當即“遣其黨數十人隨?至邕州”,奉表請求歸屬宋朝,但遭拒絕。宋廷還以亓?戰敗偷生,妄許儂智高朝貢,為國生事為名,黜為全州(今廣西全州)都指揮使。(28)皇?三年(1051年)二月,儂智高再向宋朝請求內屬,宋廷“詔本路(廣南西路)轉運使、提點刑獄、鈐轄司具利害以聞!保29)儂智高沒因此氣餒,又“以馴象、金銀來獻,朝廷以其役屬交趾,拒之!保30)并令廣西轉運司、鈐轄司以本司名義作復;“以廣源州本屬交趾,若于其國同貢,即許之!保31)翌年四月,儂智高繼續向宋廷“貢方物,求內屬”,宋廷還是沒有接受。儂智高附宋之心未死,“后復貢金函書以請,知邕州陳珙上聞,亦不報!保32)此外,儂智高還多次向宋廷求投官職,“以統攝諸部”。(33)第一次,他求補田州刺史,宋廷沒有答應;第二次,他又請當一個地位更低的教練使,仍然得不到批準。第三次,他官位不求了,只求北宋政府賜給袍笏官服,作為宋官的象征。宋朝還是沒有同意;第四次,他索性只求每當宋朝舉行南郊大典時,貢金千兩,換取同邕管互市的待遇,宋朝照樣沒有允許。(34)北宋朝廷這一系列行動,點燃了儂智高起兵反宋的導火線。
【三、從廣源起兵到邕州建國 】
正當儂智高求附遇拒,萬分觖望之時,他召集部眾,語之曰:“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國又不我納,無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頻繁活動于左、右江一帶,暗中探察宋朝官軍的實力,又在邕州尋找充當內應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準備。(35)其間他“擅山澤之利,遂招納亡命!睘榱寺楸运纬牡胤焦倮,他“數出弊衣易谷食”。傳播“峒中饑,部落離散”之言,邕州的官老爺們認為儂智高力量微弱,不足為敵,故不防備。而儂智高卻與廣州進士黃瑋(又作“黃緯”)、黃師宓及其黨儂建侯、儂志忠(又作“儂智忠”)等日夜合謀,制定進攻邕州的計劃。準備就緒,儂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給其眾曰:‘平生積聚,今為天火焚,無以為生,計窮矣。當拔邕州,據廣州以自王,否則兵死!”(36)就這樣,一場“五嶺騷然”、(37)“天子為之旰食”(38)的反宋斗爭在宋朝將官不知不覺之中爆發了。
宋仁宗皇?四年(1052年)四月,儂智高率五千(或云七千)響應者沿著郁江源頭之一的右江東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平馬鎮)。為了激發斗志,取得下層群眾的支持,儂智高就地劫富濟貧,“略其寨人,因其倉庫而大賑之!保39)
橫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陳珙“慮起事而失閣門使也,皆寢不奏,亦不為備!保40)這為儂軍的順利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是年五月乙巳(1052年 5月31日),儂智高來到邕州城下,陳珙見事不妙,急忙布置防軍,命通判王乾佑守來遠門,代理都監李肅守大安門,指使武吉守朝天門。此外,廣西都監張立還率部隊從賓州(今廣西賓陽北)來增援。援軍一到,陳珙即在城上犒勞軍士,正值他們興高采烈飲酒之時,儂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破城而入。這與儂智高事先在城內安插內應者配合行動有關,故時人云“城中之人為內應”,(41)“城中皆應之”。(42)其時,守衛南門的司戶參軍孔宗旦“為書召鄰兵,欲拒之;”(43)史傳被儂軍“斷其首,尸不仆,猶奔馬而還”的傳奇人物宋士堯也曾率兵與儂軍作戰,(44)但終于無法挽救邕州的危局。一場惡戰,宋朝官軍戰死一千多,陳珙等一批重要官員被俘虜。攻占了邕州城,儂智高閱軍資庫,發現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質問陳珙為何不上呈他請求內屬的函件,陳珙狡辯說已經上奏,但宋廷不同意。儂智高即命人搜尋奏草,終未見,于是將陳珙這個“病目”知州推出斬首。占邕州城后,儂智高在此建立“大南國”,自稱 “仁惠皇帝”,年號“啟歷”(一說“端懿”)(45),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強化其統治權。同時大赦境內。部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兵員頓增至一萬多人。(46)
【四、兵下郁江】
居邕不久,儂智高即離城辟地,沿著郁江大舉揮師東下。由于當時“嶺南州縣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為,守將多棄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47)很快就占領了廣西東部以及廣東西部的大片地區:皇?四年五月癸丑(1052年6月8日),儂軍進入邕州下游的橫州(今廣西橫縣)、知州、殿中丞張仲回,監押、東頭供奉官王日用棄城而走。五月丙辰(1052年 6月11日),儂軍進占貴州(今廣西貴縣),知州、秘書丞李琚不戰而逃。
儂軍曾否攻下潯州(今廣西桂平),史籍記載不一!端问贰、《宋朝事實》、《文獻通考》、《宋會要輯稿》、《孫威敏征南錄》等肯定之,且云破潯州于克龔州(今廣西平南)之后,但無陷城日期。而《宋史紀事本末》以及記述儂智高事最詳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等并無此說。據方志載,孫抗曾當潯州知州,他治州頗力,轉餉無缺,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塹,修器械,屬州多完,師以有功!保48)宋人王安石為之所撰墓碑亦謂:“儂智高反,君(孫抗)即出兵二千于嶺,以助英(今廣東英德),韶(今廣東韶關)。”(49)按此,儂智高似未進入潯州。再,儂軍沿江而下,若破潯州,當在克龔州之前而非在其后。真相若何,俟考。
五月庚申(1052年 6月15日),儂智高率軍入龔州,知州、殿中丞張序棄城而遁。次日,儂軍進藤州(今廣西藤縣),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繼之,儂軍輕易地占領梧州(今廣西梧州),知州、秘書丞江?不予抵抗,棄州城而逃生。當地有個“棄妻子,儒衣,常持一大?,行坐獨語”的潘盎,儂智高聞其異,召而問之,皆得惡言以復,儂智高怒而殺之。而自稱“虎翼兵”的謝福被俘后,向城內官兵呼告儂軍將火攻西門,要梧州守城將士備水以待;次日,儂軍“果以硫黃聚草燒西門,賴水撲滅,賊(指儂軍)方解去!保50)隨后,儂智高踏進廣南東路地界,猛攻封州(今廣東封川),遇到都監陳曄的抵抗,封川縣(今廣東封川)縣令還帶鄉兵、弓手迎擊,但儂軍以數百倍的絕對優勢,勝利奮進,陳曄敗走,鄉兵潰退,知州曾覲從卒決戰,不勝,被執,(51)但有的記載說曹覲不予抵抗,改裝民服,藏匿于老百姓家中,儂智高把他搜查出來后,認為可以利用,延坐與食,語之曰:“爾能事我,我以爾為龍圖閣學士。(52)“從我得美官,以女妻汝,”遭到曹覲的痛罵,儂智高“猶惜不殺,徒置舟中,”企望他能回心轉意,然未如愿,曹覲絕食兩日,儂智高見其無降意,方才斬之。(53)有的史籍則說儂軍到后,曹覲“乃易服遁去,未十余里,為賊(指儂軍)所擒。賊首謂曰:‘爾乃好罵我南人作“蠻”者也,今日猶不拜邪?’曹竟不屈,至晚,積薪燔死于江?!保54)處決曹覲之后,儂智高繼續向康州(今廣東德慶)進軍。此前,知州趙師旦派人刺探軍情,他們還報諸州守將皆棄城逃亡的消息,趙師旦嚴厲質問:“汝亦欲吾走耶”?旋即大加搜索,“得諜三人,斬以徇!倍藭r儂智高已經兵薄城下,趙師旦只好帶領僅有的三百守兵,開門迎戰,尚頗得力,儂軍損折數十人,戰至天黑,無法進城,被追稍加退卻。趙師旦心里明白,他無法抵擋儂智高的上萬大軍,便讓其妻攜帶州印和兒子外逃躲藏,自己領兵作戰。 五月壬戌(1052年6月17日)天亮之后,儂智高恃眾急攻,終于破城而入,趙師旦和監押馬貴被處死。(55)前人記載此役,略有不同,有的說趙師旦用以抵御儂軍者止“羸兵二百余人”。(56)有的還說儂軍到后趙師旦“率弱卒不滿百御之, 半日,城陷,趙與監兵者皆死之,士卒得免者無一二!保57)五月癸亥(1052年6月18日),儂軍進據端州 (今廣東肇慶), 知州丁寶臣驚魂落魄,不顧州城,倉皇逃命。王安石為丁氏寫墓志銘時說他曾“出戰,能有所捕斬,然卒不勝,乃與其州人皆去而避之!保58)后人認為這不過是“飾說”罷了,不足置信。(59)
在短短的個多月里,儂智高“所過如破竹”,(60)相繼攻破沿江數州。時人論及州縣官吏“或死或不死,而無一人能守其州者”指出:“蓋夫城郭之不設,甲兵之不戒,雖有智勇,猶不能以勝一日之變也!保61)當時確有這樣的情況,儂智高起事之前,廣西轉運使肖固曾“請擇將吏,繕兵械,修城郭,”但未能引起重視,奏“至六七皆不報”。(62)儂智高發動軍事進攻后,有些地方官員還對其行動作錯誤的估計,說他“止期得邕、貴而已,豈肯離巢穴遠來耶?”這種錯誤判斷的結果,遂有將帥解散守軍之舉。(63)更重要的是儂軍的英勇善戰和宋朝官兵的昏庸腐敗。史籍稱儂軍在戰斗中“用蠻牌、捻槍,每人持牌以蔽身,二人持槍夾牌以殺人,眾進如堵,弓矢莫能加。”(64)他們“略地千里,弄兵安行,無一能拒,蟲飛蠅營,?而不散。此官濫束庸,招其所以侵也。”(65)“官吏皆成貪墨不法,惟欲溪洞有邊事,乘擾攘中濟其所欲,不問朝廷安危,謂之‘做邊事’,涵養以至今日。”(66)“南軍不習斗,部校爭長,連戰輒北。”(67)這就是儂智高發難前期順利的主要原因。
【五、圍困廣州與班師西折】
儂智高占領端州之后,繼續督軍東征,于皇佑四年五月丙寅(1052年 6月21日)抵達廣州城下,開始了起事以來最艱苦、歷時最長的圍城作戰。此前,知州仲簡不相信儂智高會襲擊廣州,把前來告急報信的人囚禁起來,還“榜于衢行路,令民敢有相扇動欲逃竄者斬!保68)儂軍臨城下,仲簡才開城門令民入城,來不及進城者全部加入儂軍,使之軍勢更壯。廣州城既被圍,“性愚且狠”的仲簡留兵自守,不敢出戰,“又縱部兵馘平民以幸賞”。險些被激怒了的官吏斬首。仲簡還“陰具舟欲與家屬逃去,僚屬以為不可!保69)貪生怕死的廣東鈐轄王鍇更是畏懼重重,竟然殺了主戰的海上巡檢王世寧。(70)以后還發生過疲極的守將誘士卒開城門投降儂軍未遂案,為都監侍其淵制止之。(71)六月甲申(1052年7月9日),廣、端州都巡檢高士堯在廣州市船亭同儂智高進行了一次軍力較量,為儂智高所敗。(72)六天而后,儂軍又在廣州城下擊敗出戰的武日宣、魏承憲。(73)但是,由于廣州城堅防嚴,守軍又得到外援,儂智高久攻堅城不下,給宋朝集中兵力南下以時間,面對著日益緊張的形勢,儂智高只好解除長達五十余日的廣州之圍。儂軍退出廣州,遇上英州(今廣東英德)知州蘇緘在四十里長的路上布設槎木、巨石為礙,被迫繞道由沙頭渡江,北上清遠縣,向連州(今廣東連縣)、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進軍。攻賀州不下,在這一帶轉戰一個多月,取得白田、路田、太平場三役之勝,打死宋軍頭目張忠、蔣偕等人。太平場戰后,宋軍潰走山林,劫掠地方。柳州司理參軍陶弼深憂這些敗卒會倒戈附儂,便取來白旗數面,大書“招安”其上,遣人持徇,才收得一千多殘兵。(74)九月庚申(1052年10月13日),儂軍西攻昭州(今廣西平樂),知州柳應辰棄城逃走。這是離開廣州后首次攻下的州城。該州有幾座巖洞,可容納數百人,老百姓避戰于此,儂軍誤以為宋兵,焚死。(75)
原來,“智高所用為內應者”曾為他逾嶺北伐作了情報方面的準備,后被查獲,情報不得送達儂智高手中。(76) 儂智高自度北伐無望,遂班師西折。西陷賓州之后,儂智高于十月甲申(1052年11月6日)再度進入他于此稱帝建國的邕州。二駐邕城,儂智高仍以勝利者自居,對洶涌南來的宋軍置若罔聞,既不在根據地建設上費心,又不做軍隊組訓等鞏固政權工作,而是把拿下廣州作為戰略目標和中心任務,“日夜伐木治舟楫,揚言更趨廣州。”(77)十二月壬申(1052年12月24日),廣西鈐轄陳曙發動金城驛(今廣西南寧東北)之戰,被儂軍擊敗。為利用少數民族的力量,儂智高親自寫信給實力強大、地理條件優越的結洞酋長黃守陵,內容有: 1.陳述自己“長驅至廣州,所向皆捷”,“中國名將如張忠、蔣偕輩,皆望風授首”的消息; 2.認識了自己同宋朝派來的騎兵作戰輸贏未卜的現實問題; 3.提出了若能戰勝宋軍即“長驅以取荊湖、 江南”的戰略計劃,并以授邕州地換取黃的支持;4.作出了戰敗的打算:即寓居結洞,“休息士卒,從特磨洞(今云南省境)借馬教習騎戰,候其可用,更圖后舉!秉S守陵對此十分贊賞,“運糯米以餉智高”。后因桂州(今廣西桂林)知州余靖派邕州人石鑒前往結洞搖唇鼓舌,挑撥離間,黃守陵漸疏儂智高。(78)余靖還招邕州各洞“儂、黃諸姓酋長,皆縻以職,使不與智高合!保79)溪洞聯系斷絕,宋朝又已興師動眾,加上儂智高在戰略戰術上的許多失誤,最后給自己引來了慘敗的結局。
【六、狄青南下與昆侖關??歸仁鋪之役】
自儂智高事起,“朝廷憂之,君臣為之旰食!保80)在一再調兵遣將,師久無功的情況下,宋仁宗趙禎接受了宰相龐籍的推薦,給時任樞密副使的狄青加了一大串官銜,派他統軍南來鎮壓儂智高。狄青篩選精銳部隊南下,同孫沔、余靖所部合并,從桂州開往賓州駐下,計官軍、土丁共三萬一千多人。(81)為了統一軍紀,狄青斬了擅自攻擊儂智高的敗將陳曙等三十二人,“諸將股栗,莫敢仰視!保82)接著,狄青始行疑兵之計,按兵不動,下令調集十天軍糧,名為“休軍”。儂智高據偵察兵報告,信以為真,懈怠不備。狄青卻于次日發三軍急速行進,來到天險昆侖關(今邕賓公路之邕寧、賓陽交界處)下,借上元節之機大張燈燭,分宴將校,儂智高仍未看出破綻。其實,狄青已經冒大風雨,夜度天險,派軍候“傳語諸官:請過關吃食!保83)并列陣于歸仁鋪。(今邕賓公路二、三塘之間),示意與儂智高決一雌雄。
皇?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2月8日),儂智高親督全軍排成三列銳陣,他們手執大盾、標槍,身穿絳衣,望之如火。當儂軍擲鑣殺死狄青所仗為先鋒的王簡子時,狄青“汗出如雨”。(84)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宋軍占了優勢。儂智高的麻痹輕敵釀成了歸仁鋪之敗,其軍被斬首二千二百級,官屬死者五十七人,還有五百余人被俘,儂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按兵入邕州,砍下黃師宓等儂軍首領的頭顱,懸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體筑京觀于邕城北隅,狄青為之寫了《京觀志》,內含長達四十二句的四言銘文。(85)又在露布中稱:“元兇已縶于檻牢,余黨合尸諸市肆”云云,(86)這是出于某種目的之言,所謂“元兇”尚未抓到,狄青心里明白。他們開進邕城,有人發現尸堆中有一具穿金龍衣的尸首,認為就是儂智高,欲上奏報功,狄青阻止。事實是,儂智高撤到邕州城內,見大勢已去,立刻棄城,直遁至少數民族居住的大理(轄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尋機再戰的準備。
【七、合家遇害 】
儂智高退出邕州后,狄青如何行動,史傳不一。有的說其部下建議窮追,狄青卻“以為趨利乘勢入不測之城,必非大將事,”故未采納;(87)有的則說狄青遣“裨將于振追之,過田州,不及而還;”(88)民間傳說與方志不甚相同。
儂智高在失敗之前,作過長遠打算;用厚贈、聯姻等辦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馬”的特磨寨酋長儂夏誠建立聯系,并在該處筑宮備退。歸仁鋪戰敗后,儂智高即攜其母、弟、妻、子落腳特磨。(89)智高母阿儂到特磨寨后,在儂夏卿脅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習騎練戰,企圖再同宋朝作戰。(90)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帥師往討,獲一裨將。引至臥內,與之語,具得賊(指儂智高)情!保91)軍事機密泄露了,依附儂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楊元卿間離了,儂智高留下親人,“自將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國,欲借兵以攻諸侯。安道(即余靖)使元卿等十人發諸侯陳充等六州兵襲特磨寨,殺押衙,獲其母、弟、子以歸!逼鋾r阿儂年高六旬有余,儂智高之弟儂智光二十八歲,長子儂繼封十四歲,另一兒子儂繼明八歲。(92)時為皇佑五年十二月。(93)
抓到阿儂等人后,余靖欲處以酷刑,烹殺解恨,然廣西轉運司懷疑當地少數民族妄執冒充領賞,于是余靖摒棄故欲,上奏請將阿儂等解往京師囚禁,待擒獲儂智高后,再辨其母等真偽。宋廷批準了這個奏請。(94)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1056年),儂智高的親人們被檻至北宋京城。(95)過了幾個月的監獄生活,仍智光身染神經疾,毆打守兵,企圖越獄。有人認為“養之無用,請戮之,”宋仁宗憤怒地回答:“余靖欲存此以招智高,而卿等專欲殺之耶?”此后大臣們再也不敢提及此事。而親自緝獲阿儂等人的楊元卿,本想入京分食阿儂之肉以泄忿,但宋廷卻因阿儂通曉少數民族語言,要楊元卿“若孝子之養親”般地侍候阿儂。氣得他多次向上司“涕泣求歸”,終未得到允許。(96)
儂智高后事如何?壯族民間傳說大都以其身亡結束,但致死原因、時間、地點各異。(97)《文獻通考》、《宋史》則各有相戾之載,既云“智高不知所終”,(98)“其存亡莫可知也”,(99)又說“儂智高敗奔大理, 其國捕之以聞,”(100)“(肖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則已為其國所殺,函首歸獻。”(101) 從現有資料看,儂智高死于大理較可信,宋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曾鞏的《隆平集》、蘇轍的《龍川別志》、明人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人畢沅的《續資治通鑒》 等都執此說。 不久前在云南大理五華樓發現的《故大師白氏墓碑銘并序》為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02)據司馬光《百官表?大事記》載,儂智高遇害時間為至和二年四月。(103)推知其享年三十一歲。
儂智高既已見誅, 以其母、弟、子誘降的對象不復存在,宋廷乃于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7月15日)并戮之。
【八、儂智高研究 】
儂智高死后,歷代封建統治者和御用史家皆將他視為“叛逆”或“蠻寇”,極盡誣蔑之詞。1962年4月2日,壯族名史家黃現?在《廣西日報》上發表《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一文,第一次以史料為據,從學術上論證了儂智高起兵反宋的正義性。繼而黃現?又撰寫了《儂智高》一書。(104)正如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韋純束于書序謂:“《儂智高》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壯族歷史人物的專著,澄清了封建王朝近千年來強加在儂智高身上的歷史污名。”(105)專家們則這樣評價道:“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對廣西歷史上著名的壯族人物儂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和深入研究,科學地評價了儂智高起義的性質和影響……”。(106)“辯證了國內外史學界對儂智高的國籍、起兵性質和歷史作用等問題的偏誤之說”。(107) [右上圖摘自黃現?著《儂智高》第29頁載“儂智高東征、北伐、回師路線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00064.html
相關閱讀: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