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也速該把阿禿兒生前曾同強大的克列亦惕部結成了聯盟,這就為后來的成吉思汗家族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史家們常常忘記了這一點,這是不公平的。因為,假如沒有也速該把阿禿兒生前締結的這一聯盟,成吉思汗要成就一番事業恐怕是不可能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后來的事態發展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克列亦惕人是蒙古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民族之一。當然,從人種角度來看,他們無疑是突厥—蒙古族人,但我們無法準確地判斷他們究竟主要是蒙古族還是突厥族。編年史在記載成吉思汗以前的一代人時才開始提到克列亦惕人。他們在成吉思汗那一代人時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那個時期,草原上大大小小的王國常常是可以在短短的幾年中威風凜凜地建立起來,又常常在短短的幾年中土崩瓦解。這就是當時命運之神給它們的安排。
我們無法準確地斷定克列亦惕部的活動區域。不過,《蒙古秘史》中的幾段文字告訴我們,他們的幾個首領曾常在土拉河畔黑林一帶活動。黑林(土兀剌)可能就是位于土拉河和庫倫以南的博格多兀拉山!睹晒琶厥贰分械耐黄淖诌說,他們活動區域的西部邊界在涅坤河流域。涅坤河發源于杭愛山,流向哈剌和林西南的戈壁灘。我們至少可以從波斯歷史學家剌失德哀丁?的記載中看出,他們活動區域的西部邊界似乎在哈剌和林山,即鄂爾渾河的發源地杭愛山一帶。同樣據剌失德哀丁記載,他們游牧的東部邊界在斡難河和克魯倫河的發源地,與蒙古部相鄰,東南邊界則在中國的萬里長城。
以上就是我們能大致描述的克列亦惕部的活動區域。在克列亦惕部境內,在鄂爾渾河發源地附近,聳立著杭愛山脈的東部險峰,其最高峰海拔達3300米。土拉河左岸則屹立著“圣山”博格多兀拉山。格列納爾曾寫道:
外域游客來此一眼就可以看出,博格多兀拉山是這里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區的過渡和分界:北面是林木茂密的群山和芳草萋萋的牧場,南面則是光禿禿的懸崖峭壁,而山北從海拔1700米處至2500米處則覆蓋著濃密的針葉樹、樺樹和歐洲山楊。這森林至今仍受到教會方面的保護。
克列亦惕部地面南部是浩瀚的戈壁灘,西南是位于杭愛山東部尾段與阿爾泰山東部尾段之間的“荒涼沙灣”。這個沙灣是戈壁沙海伸入兩山之間的部分。六條小河從北面的杭愛山奔流而下,向南注入這個沙灣。這六條小河從杭愛山平行流下,最東面的是翁金河,最西面的是拜達里格河。小河水流湍急,分別把平整的山谷沖刷出深溝,最后分別注入六個沙湖。這六個沙湖位于阿爾泰山北麓洼地,蘆葦和檉柳等植物環繞其周。在秋風乍起之時和冬風肅殺之際,最東邊的翁金河河水還沒流到烏蘭湖就半途消失在沙漠中了,綠波蕩漾的烏蘭湖也因之變成了一個紅泥坑。接受圖音河斟酌的鄂羅克湖呢,則有時也要缺水一段時間,缺水期間,湖雖存有水,卻深不過膝。至于最西邊的邦察干湖,蓄水雖無甚增減,卻有鹽與硫溶于其中,難以飲用。整個沙灣地帶,就像東部庫倫市和土拉河以南的沙漠地區一樣,除了寥寥幾條溪流劃出幾條淺溝以外,均是一展平沙地。
這就是戈壁灘的真貌:它是沙礫、細沙和粘土混合而成的一大片堅硬劃一的平坦地面,像是一片寬闊的賽馬場,只不過比賽馬場多了數堆小小的沙丘,幾簇整齊的蘆葦。到過此地的游客總喜歡給聲給色地描述這片一望無際的平野的荒涼與枯燥。的確,在這里,作為植物,只有一些淺灰色的蒿草,鳶尾草。偶爾可見一種三四米高、枝條無葉、主桿也只有一尺多的樹叢,算是這片沙漠中的唯一樹木。因此可以說這是一片極其荒涼的土地。在這里,牲畜只能不斷轉移地點尋找牧草吃。這種牧草從進入7月就開始枯黃,從遠處只能勉強見到一片淺黃褐色。不過,一般地說,每隔一段地面,就能碰到一塊這樣的貧瘠的牧場,在沙漠中,駱駝隊勉強可以借此活命。
以上就是克列亦惕部所據有的區域。這塊地盤,雖然自然條件很差,但卻有利于克列亦惕部控制戈壁灘大部分地區,控制這片被中國人稱為“干海”的地區。這個沙漠地區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因為沙漠中幾條道路是蒙古草原與中國之間的通道。此外,克列亦惕部境內的牧草豐美的土拉河上游盆地,是夏季放牧的好地方,克列亦惕人可以在那里避暑,休養軍馬,養精蓄銳。同時,從地理上來說,土拉河上游盆地處于得天獨厚的中心地位,可以同時控制突厥乃蠻人居住的蒙古西部地區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同塔塔兒人爭奪的蒙古東部地區?。
克列亦惕人似乎很想同時霸占整個戈壁灘和蒙古草原。他們的這種欲望萌發的基礎可能就是這種有利的戰略地位。另外,必須承認,在我們看來,他們似乎也擁有一些扮演這種角色的資格。雖然我們不能說他們比毗鄰的各部落聯盟更文明(他們的首腦人物的生平活動表明他們也還處在非常蒙昧時期),但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他們之據有戈壁灘竟使他們有幸接受了基督教教義。據敘利亞編年史作者巴爾·赫布留斯記載,在公元1000年后不久,克列亦惕人就信仰了基督教。據載,有一天,他們的一位國王在沙漠中迷了路,正當他奄奄一息、行將氣絕之際,一位景教教士奇跡般地出現在他面前并救活了他。這位基督教商人的慈悲和鼓勵使他深受感動。嗣后,他向住在呼羅珊馬魯市的聶斯脫利教?的大主教埃貝德—杰蘇提出請求,請這位大主教派教士來給他和他的臣民行洗禮。據巴爾·赫布留斯引用的埃貝德—杰蘇給主教巴格達·讓六世(卒于1011年)的一封信說,有20萬克列亦惕牧民同他們的國王接受了洗禮。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克列亦錫這個部族名稱是否是巴爾·赫布留斯后來為討成吉思汗家族的王公們的歡心而添加上的(后面我們將談到,成吉思汗家族中有些王公貴族是克列亦惕人)?不過,即使是如此,我們仍可以說,克列亦惕人起碼在公元12世紀就信仰了聶斯脫利派基督教。當時,聶斯脫利教派的主教住在亦剌克的塞盧西—報達。聶斯脫利教徒的集中地在呼羅珊伊朗東部省或河中地區撒馬爾罕一側。巴爾·赫布留斯所引述的史料無疑是準確的。當時呼羅珊的商隊經商路過戈壁灘,使克列亦惕人的國王信仰了聶斯脫利派基督教(景教)。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在12世紀末,克列亦惕人的汗已是父子相傳的景教徒。這就是馬可·波羅所敘述的“祭司王約翰”?傳說的來歷,盡管后來有人曾武斷地說“祭司王約翰”是指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皇帝。不管怎么說,克列亦惕人信仰的景教在成吉思汗那個時代發揮了巨大作用。讀者將會從本書后面的敘述中看到,基督教后來成了成吉思汗家族帝國的正式宗教之一。
另一方面,我們說克列亦惕人有統治整個蒙古的野心,這也是從歷史資料中得出來的結論。大家知道,在成吉思汗時代到來以前的兩代人時,克列亦惕部的汗曾進攻居住在戈壁灘東部的塔塔兒人。前面已經說過,北京的金王是支持塔塔兒人的。同塔塔兒人作戰的那個克列亦惕部汗名叫馬爾忽思—不亦魯黑。這個名字的前半部是基督教徒名馬克的變化形式(從本書后文可以看出,“馬爾忽思”這個名字是當時北亞地區景教徒普遍采用的名字)。當時,馬爾忽思—不亦魯黑汗被塔塔兒人俘獲并被押送交給了金國。金人像刑斃蒙古部首領一樣(本書前文已經敘述過金人刑斃蒙古俺巴孩汗等人的情形)處死了馬爾忽思—不亦魯黑汗,即把他釘在木驢背上,使之輾轉慘死。他的遺孀美麗的忽圖黑臺—依里克赤決心為他報仇雪恨。她假裝豁達大度,不記丈夫被害之仇,帶著一百個鼓鼓囊囊的羊皮袋,詭稱羊皮袋里裝滿了牧民特別喜歡喝的發酵馬奶酒,以此作為禮物,前去向塔塔兒部首領致意。實際上,每個羊皮袋里都藏著一名武士。塔塔兒部首領信以為真,立即設宴為客人接風。于是賓主入席,觥籌交錯,互致祝愿。當宴會進行到一半之時,忽圖黑臺—依里克赤一聲暗號,藏身于羊皮袋里的一百名武士瞬時一齊破袋而出,閃電般沖上去,手起刀落,塔塔兒部首領及其眾從人,頓時血濺毯包,做了刀下之鬼。這真是蒙古式的《一千零一夜》之一夜。
馬爾忽思留下了兩個兒子,一名忽兒札忽思(這個名字也是一個基督教徒名西里亞克的變形),一名菊兒汗。菊兒汗之后,接替汗位的是忽兒札忽思。忽兒札忽思的統治也很不穩,充滿了風波和風險。他曾幾乎被塔塔兒人推翻,幸虧西邊的鄰居乃蠻部出面援助,他才保注了汗位?。他的長子脫斡鄰勒是本書中的重要人物。脫斡鄰勒就是馬可·波羅筆下的“祭司王約翰”,是成吉思汗一生開始時期的保護人。實際上,應當承認,這位北亞景教的代表人物為奪取汗位而采取的手段根本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父親剛一去世,他就殺死了可能與他爭奪汗位的兩個弟弟塔亦—帖木兒泰赤和不花—帖木兒。殺了兩個弟弟還嫌不夠,他還想殺他的另一個弟弟額兒客—哈剌。額兒客—哈剌等設法逃入了乃蠻部。
至此,我們第二次提到了乃蠻部。本書后面將進一步談乃蠻部的情況。乃蠻部居住在蒙古西部杭愛山以西,即科布多湖泊地區,阿爾泰山(蒙古境內部分),額爾齊斯河河谷和葉密立河河谷塔爾巴哈臺地區??。乃蠻汗亦難赤必勒格驍勇過人,正像當時有人所說,他生平臨陣,只向前進,從不馬尾向敵人。當時,他收容了前來投奔的脫斡鄰勒之諸弟。同時,他還支持脫斡鄰勒的叔叔菊兒汗反對脫斡鄰勒。菊兒汗率眾起義,把脫斡鄰勒趕下臺,迫使脫斡鄰勒帶著一百來個親信逃到了色楞格河流域的哈剌溫山谷。色楞格河流域是蒙古森林狩獵部落篾兒乞惕部的地盤。為了換取篾兒乞惕部的支持,脫斡鄰勒將愛女忽札兀兒嫁給了篾兒乞惕部首領脫黑脫阿。然而,此舉似乎并沒有換來篾兒乞惕部的任何實際的支持。
脫斡鄰勒在走投無路中想出了最后一著棋:去找也速該把阿禿兒,請求也速該把阿禿兒支持他。主意已定,他就來到也速該把阿禿兒跟前:
“請助吾一臂之力,幫吾從吾叔菊兒汗手中奪回吾之臣民!
“汝既如此懇切地求助于吾,”也速該把阿禿兒慷慨地說,“吾即同泰亦赤兀惕之二勇士忽難和巴合只前往,替汝奪回汝之臣民罷了!”
也速該把阿禿兒說話算數,當即集合部隊馳往忽兒班—帖勒速特,攻入菊兒汗大營。菊兒汗不防有此奇襲,只好慌忙上馬逃入唐兀惕部轄區(今中國甘肅省境內)。
由于也速該把阿禿兒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干預,脫斡鄰勒重新登上了克列亦惕部汗位寶座。兩人在土拉河黑林發誓,彼此永遠友好。
“吾當永遠銘記汝之助力。吾之謝忱將施及汝之子子孫孫,皇天后土作證!泵撐余徖召咒發誓說。
這是莊嚴的諾言,它使脫斡鄰勒和也速該結成了兄弟,也確立了也速該之子的保護人。
在成吉思汗創業的整個第一階段(直至1203年)中,這一“黑林誓言”一直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03990.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