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雖然橫掃歐亞大陸,卻沒有滅掉宋朝一統天下。之后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等雖然屢屢發起對宋朝的騷擾和攻擊,但都沒有滅掉宋朝統一中國,而忽必烈做到了,建立起統一的元朝。比起他的前輩,忽必烈在思想、策略、用人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他重用漢族儒生,改革蒙古舊制,采取比較進步的政策。他這種思想的形成,與三個漢人分不開--劉秉忠(子聰和尚)、姚樞、郝經。
子聰俗姓劉,名侃,字仲晦,為官后改名劉秉忠。史書說他"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十七歲即為邢臺節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子聰博學多才,天文、地理、律歷無所不精,對《易經》造詣尤深。"論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大愛之"。他是忽必烈招納的第一位漢族儒生。
郝經字伯常,自幼家貧,他白天打柴買米供養母親,晚上苦讀詩書。在一次戰亂中,其母被煙火熏死,當時才九歲的郝經,居然用野菜拌著蜜汁將母親救活。此事傳到大將軍張柔耳中,特將郝經接到府中,待為上賓。張家有許多藏書,郝經幾乎都讀遍了。后來,張柔聽說忽必烈招納賢士,便推薦了郝經。忽必烈問以"治國安民"之策,郝經陳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是當時有名的程朱理學家。他向忽必烈提出上千言的治國之道,從定典章、立綱常到興辦學校、重農桑等幾乎都涉及到了。
這三個人幾乎在每一個歷史轉折點上,都對忽必烈有重要的影響。主要有:
一、退回封賞,避免懷疑。蒙哥把漠南大片土地全賞給了忽必烈。他飲酒慶賀,獨姚樞悶悶不樂:"我看此事非福,而是禍。天下乃大汗的天下,他把大片肥沃之地都給了你,他要什么?你不蓋過大汗了嗎?"忽必烈第二天便將漠南封地退回給蒙哥,避免了一場可能的殺身之禍。
二、杜絕濫殺,爭取民心。忽必烈奉命征討大理,在一次軍中宴會上,姚樞講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的大將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殺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勸諫忽必烈不要濫殺。忽必烈當時沒有說話,第二天出發時,在馬上大聲對姚樞、也是對全軍說:"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吾能為之!"但是,不濫殺說說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忽必烈的鐵騎包圍大理城以后,采納姚樞等人建議,派玉律術等三名使臣前去勸降。大理國王段興智有歸降之意,但大權在握的外戚高和、高祥為了杜絕段興智投降的念頭,卻暗中將使者殺害。脾氣暴烈的忽必烈急了,下令殺光城里的人。姚樞、郝經苦苦相勸無果,而劉秉忠則把當權者比作牧羊人,把老百姓比作羊群,"牧羊人得罪了你,你拿無辜的羊出氣,這公平嗎?"忽必烈立即將"屠城令"改為"止殺令"。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分號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03997.html
相關閱讀:蒙哥征宋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篤哇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