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元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而元朝,才做了別的朝代沒敢做甚至沒敢想的事情: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兩次跨海東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別從朝鮮和舟山群島出發,總兵力達十四萬人,船只共4400艘,被稱為“迄至近代世界史登場以前最龐大的渡海部隊”。黃仁宇說:“在現代社會出現之前,很難能有一個陸上強國也可以同時成為一個海上霸王。”這兩次跨海作戰都以失敗而告終,更像是理想主義的行軍:草原的騎士渴望成為大海的水手——并且不計代價地這么干了。這種豪賭(并且連續賭了兩次),是別的民族無法想像也無力承擔的。雖敗猶榮的蒙古人啊,曾經是海上的堂吉訶德——把大海當作敵對的巨人了。
  
  這兩次渡海東征的最高指揮者,是元世祖忽必烈。他占據北京,摒棄了金亡后的中都城,另起爐灶,于1266年開始營造以北海瓊華島為中心的新大都,歷時十九年竣工。北海、中南海乃至什剎海,頓時都成為這位雄視天下的霸主私人的金魚池。元大都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在《馬可·波羅游記》里稱作“汗八里”(汗王之城的意思):“大汗平時住在都城,在每年三月離開此地,向東北方前進,一直瞳到距海僅兩日路程的地方……當大汗向海濱前進時,會有許多富于趣味的事件伴著狩獵活動而出現,這真可以說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戲所無法比擬的。”
  
  從這段敘述里,能管窺出忽必烈對大海的向往與好奇——不知他一生中是否親眼目睹過真正的海?對于他來說,恐怕只有征服才是最刺激的游戲——他一直很認真地玩著。他在北海的湖心瓊華島(又稱萬歲山)指點江山,揮霍一生,不僅命令麾下乘勝攻取了南宋小朝廷茍且偷生的杭州西湖,而且孕育了更為膨脹的欲望:向真正的大海進發,向日出的地方進發,搶渡日本列島——這是天之驕子對海之驕子的挑戰。北海的波光與濤聲喲,曾經為他心游萬仞的豪情伴奏。北海中的瓊華島,是根據“蓬萊仙島”的傳說設計的,忽必烈最喜歡住在山頂的廣寒殿——這是他的月宮。一位住在月亮上的帝王,連夢想都是那么縹緲,清高乃至浪漫。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基本上沿襲了元故都的規模與格局。把中南海、北海包括在皇城之內——愛稱為太液池(“太液秋風”是燕京八景之一)。又把皇城之外的什剎海尊稱為玄武池——因為什剎海彼岸有一座供奉玄武神的火神廟,系唐代遺留的古建筑。到底是漢人的皇帝,連結湖泊起的名字都引經據典,別有涵義,好像有多大學問似的,而且多多少少帶一點實用主義——太液池和玄武池的命名,都有防火除災的寓意。其實,防不勝防。
  
  我還注意到這樣的落差:蒙古人把湖稱為海,豪邁中不無夸張——如同他們面對世界的那份主人般的狂放;漢人則把湖比喻為池塘了(是養魚池呢還是游泳?)象征著人在神面前的謙虛乃至自我貶低。前者是天地的主人,后者是神的奴隸。據說每逢火神誕辰或皇宮發生火災時,明朝的皇帝必定特派大臣去玄武池畔的火神廟叩頭朝拜,祈禱神靈多加關照。所以即使在給事物的命名方面,這個民族也不敢夸大其辭,文雅有余而野性不足。果然,明朝是最熱衷于修長城的一個朝代,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是最小的。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由一個太監而不是由一個將軍擔任船長)的偉跡,外交和外貿的色彩較濃,大相逕庭于蒙古人遠征日本的那種賭徒式的悲壯。當然也可以說,這是文明的進步。但對于歷史而言,一次失敗的賭博或許比一樁成功的貿易更蕩氣回腸,更令后人嗟嘆。我想,明朝正是因為骨子里的保守與懦弱而亡國的。
  
  來源:元世祖忽必烈為何兩次跨海攻打日本?文/洪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0481.html

相關閱讀: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