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國蜀國鎮軍將軍:趙云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趙云(?-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后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于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趙云簡介
  
  容貌:身高八尺,姿顏雄偉
  
  官職:牙門將軍、偏將軍、留營司馬、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鎮軍將軍

  爵位:永昌亭侯  謚號:順平侯
  
  子女:趙統(長子)、趙廣(次子)
  
  曾效力過的勢力:公孫瓚、蜀漢
  
  趙云生平事跡
  
  初平二年,趙云受常山郡人民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對趙云說:
  
  “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么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云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并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于將軍您。”趙云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當時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見趙云,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趙云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后來,趙云因為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云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云的手不舍得分別。趙云感動之余,向劉備辭別說:“我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后前去依附袁紹。趙云至鄴城求見劉備,二人同床眠臥。劉備密譴趙云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袁紹并不知道此事。趙云從此便追隨劉備,后來隨他至荊州。(羅開玉《二十五史新編·三國志》:趙云身高八尺,姿顏雄偉,早年在郡衙當差。初平二年,袁紹稱冀州牧后,與公孫瓚相爭,常山郡人公推趙云為頭目,率領大伙去投奔公孫瓚。也在這一年,劉備亦來投奔公孫瓚。劉備對趙云非常親熱,常給以幫助。趙云亦視劉備為長者,為知己,有心相依。經過幾年的奔波和反復觀察,趙云對公孫瓚的表現明顯感到不滿意,感到他胸無大志,不識大體,只顧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尋機離去。不久,趙云因兄喪請假回家。劉備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依依不舍。趙云告辭時說,我終不會背叛您對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劉備被曹操打敗后去投袁紹。當時,劉備單身逃出,狼狽不堪。在鄴城遇見趙云,與云同床眠臥,密派其外出招募隊伍數百人,對外皆稱劉左將軍部曲。從此,趙云追隨劉備,轉戰南北,終身不渝。)建安七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于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于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趙云于戰斗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云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于法律,因此為他向劉備請命,并推薦他擔任軍正。趙云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免除結黨營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趙云謹慎、明智的處事態度。
  
  建安十三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于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云等數十騎向南逃逸,這時趙云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云向北而去,因此對劉備說,趙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不久之后,趙云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之后,劉備便任命趙云為牙門將軍。(張大可《三國史》:長阪之戰,劉備丟失全部輜重和本部兵馬,兩個女兒被曹純活捉。劉備的甘夫人及子劉禪,在趙云的奮力保護下才得脫險。)
  
  赤壁之戰后,趙云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云為偏將軍,并取代投降的趙范,兼任桂陽太守。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云。但是趙云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當時有人勸趙云接受這名美女,趙云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趙范果然藉機逃走,而趙云則毫無牽涉。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后,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后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留守荊州,并任命趙云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此時孫夫人放縱驕橫,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道這消息之后,認為趙云為人嚴肅、穩重,一定能加以整頓,因此特命趙云掌管內事。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并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幸得趙云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并成功奪回劉禪。(黎東方《細說三國》:趙云也不僅是牙門將軍,他一度當了桂陽郡太守。劉備在離開荊州,前往益州之時,把他調回公安城,當“留營司馬”,對孫夫人及她的男女衛隊監視。孫夫人回江東企圖把阿斗抱走,他會同張飛,用武力強迫孫夫人留下了阿斗。)
  
  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勢力,并召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諸葛亮與趙云、張飛等率軍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在攻克江州后,兵分兩路,趙云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于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趙云為翊軍將軍。(柳春藩《三國史話》: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后分兵三路,一路由張飛統領,經由墊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閬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趙云統領,沿江西下,直取江陽(今四川瀘州),再下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北),出成都之東南;一路由諸葛亮自己統領,由中路西下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直取成都。)
  
  劉備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云反駁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后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采納了趙云的建議。(張大可《三國史》:益州安定以后,許多人主張把成都城內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給諸將。趙云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國賊禍亂漢室,切不可追求安樂,等到天下安定,諸將各回本土,安家立業,F在應該把土地房屋歸還給本土人民,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后征調賦稅,這樣既能得民心,又能滿足財政軍備的需要。趙云這番話很有政治遠見,劉備采納了,把土地房屋歸還了益州土著士民,著手蜀漢政權的建設。)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于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并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云屬下的士兵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后仍未回來,擔心的趙云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云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曹軍散而復合,趙云突圍而出并退入漢軍的營寨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云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并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此時曹軍已追至漢軍的營寨前,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趙云進入大營之后,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后令漢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云設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時趙云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云兵營察看昨日戰斗之處,贊嘆說:“子龍一身是膽也!”于是設宴歡慶直到黃昏,軍中稱呼趙云為“虎威將軍”(呂思勉《三國史話》:先主既得漢中之后,還治成都,要拔擢出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也都稱他們為萬人敵。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面的。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要再找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是趙云,隨先主亦頗久。爭漢中之時,趙云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云上諫說:“國賊是曹操,并不是孫權,滅了魏國之后,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占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么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并非上策。”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留趙云都督江州。(柳春藩《三國史話》:對于劉備的東征,在漢國內部,有些人是持異議的。如趙云就曾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掉曹魏,孫吳自然就會降服,F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應當利用人們對篡漢不滿的情緒,早日出兵占據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兇逆。關中、關東地區主張正義的人,一定會帶著糧食趕著馬車來迎接王師。因此,不應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和孫吳爭戰。戰爭一旦起來,一時解決不了,將造成不良的后果。”趙云這一先進兵討伐頭號敵人曹魏的意見,是可取的。但劉備聽不進去,他奪回荊州的決心下定了。)
  
  章武二年,劉備東征大軍敗于夷陵,劉備由秭歸逃回永安,趙云進軍至永安,而吳軍已退。
  
  建興元年,后主劉禪繼位,趙云由中護軍、征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并封為永昌亭侯。
  
  建興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東吳結盟之后,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云隨諸葛亮轉駐漢中。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云、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云、鄧芝由于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而趙云隨即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損。部隊撤退時,趙云親自斷后,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大敗于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云亦被貶為鎮軍將軍。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后,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當時趙云軍中尚有多余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趙云部隊將士。趙云說:“我軍軍事失利,怎么還能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冬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諸葛亮對趙云品行大為稱贊。(馬植杰《三國史》:趙云、鄧芝的部隊亦因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退軍時,云親自斷后,兵將未有離失,軍資什物,亦無若何損失。)
  
  建興七年,趙云病逝。后主劉禪于景耀四年追謚趙云為順平侯。
  
  后主下詔曰:“云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涂艱難,賴恃忠順,濟于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云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云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云曰大將軍、順平侯。
  
  由于蜀漢初期少給謚號,劉備在位時只有法正有謚號,劉禪時也僅有諸葛亮、蔣琬、費?三位宰相、寵臣陳祗以及由魏國投誠的夏侯霸等人有謚號,后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和趙云都被追謚,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
  
  趙云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趙云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云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部下夏侯蘭,蘭乃趙云同鄉,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后,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云親自斷后,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余物資獎賜趙云將士,趙云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昔日平定桂陽后,趙云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范之寡嫂有天資之色,范欲將寡嫂配趙云,趙云認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來趙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云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云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后人皆敬其德。
  
  趙云歷史年表
  
  辛未(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趙云為本郡所舉,率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1],公孫瓚喜云來附,卻嘲云曰:“聞貴州人皆歸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之征討。劉備時亦依托于公孫瓚,見趙云,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遣劉備為田楷拒袁紹,趙云隨之前往,為劉備主騎兵[2]。后以兄喪,辭瓚歸鄉。庚辰(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趙云見劉備于鄴。
  
  壬午(公元202年):建安七年。
  
  趙云與夏侯?等戰于博望,生擒并推薦夏侯蘭。
  
  戊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趙云于長阪身抱劉禪、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3]。遷牙門將軍。赤壁戰后,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原太守趙范。趙范有一寡嫂樊氏,國色,范欲以之配趙云,趙云辭之。
  
  辛卯(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
  
  劉備入益州,趙云領留營司馬。后與張飛勒兵截江留后主。
  
  壬辰(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癸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趙云與諸葛亮、張飛等率軍入川支援劉備。在攻克白帝、江州后,趙云率軍由外水深入平定江陽、犍為等郡縣[4]。
  
  甲午(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
  
  趙云與劉備、諸葛亮于成都會合,合圍成都。益州既定,拜翊軍將軍。時議欲以成都中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云駁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即從之。
  
  己亥(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趙云于漢水大破曹操兵。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號為虎威將軍。
  
  辛丑(公元221年):章武元年。
  
  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劉備不聽,遂東征,留趙云督江州。
  
  壬寅(公元222年):章武二年。
  
  劉備失利于秭歸,趙云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癸卯(公元223年):建興元年。
  
  云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丁未(公元227年):建興五年。
  
  趙云隨諸葛亮駐漢中。
  
  戊申(公元228年):建興六年。
  
  趙云與鄧芝率疑軍據箕谷,以誘魏軍,為諸葛亮祁山伐魏主力爭取時間。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趙云。云、芝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5]。
  
  己酉(公元229年):建興七年。
  
  趙云病卒。
  
  辛巳(公元261年):景耀四年。
  
  謚曰順平侯。
  
  注:
  
  [1]:《真定縣志》:常山趙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剛毅任使,尤擅騎射,郡人景仰
  
  [2]:《資治通鑒》: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云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3]:《資治通鑒》:或謂備:“趙云已北走。”備以手戟?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云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眾萬馀人,與俱到夏口。
  
  [4]:《華陽國志》:趙云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5]:《資治通鑒》: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云身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云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將士,云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趙云歷史評價
  
  漢末三國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劉禪:云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涂艱難,賴恃忠順,濟于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云宜謚。
  
  姜維:云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云曰順平侯。
  
  陳壽《三國志》:黃忠、趙云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楊戲《季漢輔臣贊》贊趙子龍、陳叔至:征南(趙云)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云,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
  
  唐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云雖勇,資諸葛之指?;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于摧鋒,謀將審于料事。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標秀氣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云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松筠,風霜不能改其色。
  
  宋
  
  蕭!妒捠侠m后漢書》:云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范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論趙云伐吳之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陳造《江湖長翁集》(論漢水之謀):皆可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為功者。
  
  元
  
  郝經《續后漢書》:云忠繾綣御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云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
  
  明
  
  牛運震《讀史糾謬》:趙云別傳載云從先主本末及辭賜田諫東征,皆卓然識大體。
  
  鐘惺《史懷十七卷》:觀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范光宙《史評》:然則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觀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而趙云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光地《榕村語錄》:趙云張嶷不獨有將?,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李賢《明一統志》: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
  
  萬應隆《三峰史論》:趙云以漢賊不可不討,故授以室而不顧,漢賊未滅一語,嚴于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張溥《歷代史論》(論趙云伐吳之言):其明大義,斷大策,同于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
  
  李紀《詳注史略補遺大成》:(昭烈)用趙云而取漢中,遣關羽而攻樊城。
  
  楊時偉《狂狷裁中》:子龍心貫金石,義薄云天,不減關張。
  
  葉山:斯趙子龍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然則舜之于堯;禹之于舜;皋陶稷契之于禹;伊尹之于湯;太公之于武;幸之幸者也?酌髦趧⒍U;陸贄之于唐德;李綱趙鼎之于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王夫之《讀通鑒論》:迨?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于夷陵,老將如趙云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云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于許、雒,而徒流于?亭乎?
  
  清

王復禮《季漢五志》: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云。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計大受《史林測義》(論趙云諫東征):時則不愧諸葛忠武之大節。而有古大臣之風烈已。
  
  易佩紳《通鑒觸緒》:云固武臣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臣體用矣。
  
  陳允錫《史緯》(論趙云諫東征):此策甚高,備不從以取敗,天不祚漢也。
  
  朱可亭《歷代名臣錄》:云與關張及馬超黃忠。號五虎將。陳壽以其強摯壯猛。比于灌滕。
  
  李景星《四史評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皆為蜀之名將,故合傳。
  
  愛新覺羅·弘歷(乾。菏谷缵w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倘用順平之言.舍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
  
  趙作羹《季漢記》(評分田之諫):觀云此議,得為治之本矣。
  
  朱軾(即朱可亭)《史傳三編》:故孫臏減灶而虞詡增灶,趙奢增壘而趙云開壘,虛實強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異變也。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龍不取,賢于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李澄宇《讀三國志蠡述》:趙云于長阪一役,抱后主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又孫夫人還吳,云與張飛截江奪后主,此兩事至今赫赫在目,卒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同獲美謚,有以哉。
  
  林暢園師:以孫夫人之橫,但任趙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賢者之有益于人國如此。(《三國志旁證》引)《同治桂陽直隸州記》:順平虎臣,略地領鎮。卻婚辭宅,毅志彌奮。嚴如?《三省山內邊防論》:褒中棧道棧閣,用趙云王平輩忠謹慎密,良將專司之。其意固有在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3361.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