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代漢的神秘預言東漢末年,皇權衰落,群雄割據。曹操挾持漢獻帝,歷經數十年征戰,逐步統一北方,被封為魏王,掌握漢末實權。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虛名的漢獻帝“禪讓”。 同年十月,漢獻帝宣布退位并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壇受禪,改國號為魏,改元黃初,是為魏文帝,并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業已退位的獻帝為山陽公。至此,歷一百九十余年的東漢正式結束,三國時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謠讖】
鬼在山,禾女運,王天下。
——《宋書?符瑞志》
【釋義】
魏要主宰天下了。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亂世,常言道“亂世出英雄”,自然那些“英雄”也多是些野心勃勃之輩,是為“梟雄”。那時的袁術就是其中很不安分的一位。
袁術是當時割據淮南的一位大軍閥,他還是割據冀州的軍閥袁紹的族弟,勢力非常強大。當時的天下早就流傳開了“代漢者,當涂高”的讖語(劉秀在致公孫述的信中就引用過),因為這句讖語很是模糊,可以有不同解釋,所以很容易就會被各種人加以利用。而在當時的袁術看來,“當涂”可作當途,也就是大路的意思,自己的名字叫?(繁體字),就是大路的意思;而自己的字是“公路”,這就更是明白無疑了。正好那時又趕上他從孫堅手里得了傳國玉璽,于是不自量力,立即宣布稱帝。
槍打出頭鳥,那時天下洶洶未定,其他諸侯勢力正好可以憑借討伐漢賊的名義消滅袁術。于是,曹操、劉備、呂布、孫策等四路人馬一齊殺向了袁術所在的壽春城,結果袁術不敵逃往汝南,還想繼續做帝。后來,諸侯聯軍又打到了汝南,袁術只得北上去投奔他的哥哥袁紹。不想,在途中又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袁術被迫逃回老巢壽春,后來因為天氣酷熱他就命人出去找蜂蜜,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郁悶至極的袁術于是大叫一聲道:“我袁術至于如此(命薄)嗎?”絕望之際,遂吐血而亡。
鑒于袁術那血的教訓,老奸巨猾的曹操就一心只想做他的“周文王”,不過,在他生前,他早已經為自己的兒子做“周武王”掃清了一切障礙。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后,其次子曹丕襲位為魏王。不久,他就和自己的謀臣們開始積極籌劃取代名存實亡的漢家天下了。
魏太祖曹操像,出自明?天然撰《歷代古人像贊》。曹操死后,漢獻帝劉協很識趣地提出了禪位的請求。可是這曹丕也不能太露骨,總要作作謙讓的文章的,再說關鍵的一步——輿論——還沒有邁出呢。于是,曹丕毫不遲疑地拒絕了漢獻帝的第一次禪位請求。
接著就是博士蘇林、董巴的上言,他們從天文歷象上總結出了一條“驚人”的規律:歲星在某次,某次所對應的國就興旺發達、接受天命。其推理過程是這樣的:
歲星(木星的古稱)在天空運行,每十二年行一周天,所以天穹上的黃道就按歲星的運行劃分為十二等份,這就是“十二次”。而古人又把地上的州域或王國對應于天上的十二次,天上十二次中的某次發生了什么變異,那么與它對應的那個地區或王國也就會出現吉兇災祥。這應該就是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升華。
按照東漢大經學家鄭玄的《周禮》注,這十二次和十二分野的對應如下:星紀——吳越;玄枵——齊;?訾——衛;降婁——魯;大梁——趙;實沉——晉;鶉首——秦;鶉火——周;鶉尾——楚;壽星——鄭;大火——宋;析木——燕。
這里的十二分野中沒有魏,但曹操所封的魏在趙地,分野自然應定為大梁。尤其,曹操在世時曾說“茍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所以蘇林博士就很自然地拿周與魏相比。而周文王開始受命為西伯,正是歲星在鶉火的那年,周武王伐紂,也是歲在鶉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3365.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