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后主劉禪時期的蜀漢國大將,在諸葛亮死后因為作亂被殺。在事發過程中,魏延和楊儀都上書朝廷,說對方造反。后主劉禪拿不定注意,訊問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長史蔣琬,他們兩人都保證楊儀不會叛變,對魏延卻持懷疑態度。根據這種判斷,蔣琬得知魏延率軍搶先南撤,還率領留守成都的各營禁衛軍北上,趕赴漢中,去阻截魏延。只不過在已經出發數十里后,聽說了魏延的死訊,這才又退回成都。事情結束后,魏延被滅了三族。這就是說,無論是事發還是事后,魏延都是被當成“叛亂”處置對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亂,那么,殺了魏延平定叛亂就是大功一件,理應在官爵利祿方面得到重大的賞賜才是,但是,殺魏延的丞相府長史楊儀卻什么也沒有得到。雖說他的那個官職由丞相府長史轉為“中軍師”,但卻是有職無權,反倒成了閑人一個(無所統領,從容而已)。
那么,楊儀為什么得不到獎賞呢?
諸葛亮只是讓楊儀領軍返回蜀國,并沒有把兵權完全交給他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護軍姜維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軍事項。讓魏延率軍斷后,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自行出發,退回到漢中。諸葛亮死后,楊儀命令費?到魏延軍中,去探測魏延的態度。魏延說:“丞相(諸葛亮)雖然逝世,但是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親信官屬可以把丞相的靈柩護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當率領諸軍去進擊賊寇,怎么能夠因為一個人而斷送了伐魏討賊這樣的國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聽從楊儀的部署,為他做斷后將軍!”于是,魏延與費?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員的部署和分派,并強迫費?親筆書寫,與自己聯名通知諸位將領。費?以“回去和楊長史解釋一下”為名瞞過魏延,出營門后就拍馬急行,一直跑回大營。魏延明白過來后悔不已,派人去窺視楊儀等人的動靜,得知他們準備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營按次序出發,撤回漢中。于是大怒,趕在楊儀出發之前,搶先率領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燒毀依山而建的閣道。楊儀等鑿山通路,晝夜不停,緊隨在魏延軍后。魏延先到,據守褒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楊儀等命令何平在前邊抵抗魏延,何平叱責魏延的先鋒部隊說:“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們這些人就敢這樣!”魏延的部下知道這件事情魏延沒有道理,沒有人為他出力死戰,反而紛紛逃散。魏延只好和兒子及其幾個親信逃亡,奔向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
這段記載說明,諸葛亮并沒有把軍隊的大權交給楊儀,哪怕是臨時指揮權,就連魏延、姜維這些具體帶兵的人都由他親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魏延讓費?和他一道擬定了一個名單,準備讓一少部分人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大軍留下來繼續征討魏國。為什么會是這樣?在魏延看來,諸葛亮死后,他就是前線最高軍銜的將領,而他和費?這個“中軍帳”的司馬聯合起來,就可以發號施令指揮軍隊。而楊儀,只不過是一個丞相府的參軍長史,也就是相當于現代軍隊的前線參謀長(有人說長史是秘書長,單純說是這樣。但由于諸葛亮是集行政軍事權力于一身,丞相府也分為前線和留守兩大塊,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長史蔣琬應該是更多承擔秘書長事務,而隨軍的丞相府“參軍長史”,履行的只是參謀長職責)。楊儀這個職務沒有經過諸葛亮或者是劉禪的授權,是不能指揮軍隊的。也就是說,諸葛亮只是讓楊儀“領軍回來”,并不是讓他代替自己指揮軍隊。
當然,諸葛亮在楊儀和魏延之間,此時應該是偏重于楊儀,這也是他讓魏延斷后的原因吧。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戰略思想的分歧。諸葛亮是以攻代守,穩打穩扎,掠邊得地,逐漸蠶食;而魏延則是打大仗,進行決戰。假如魏延代替諸葛亮,就會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樣,繼續和魏國作戰,這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思想。而楊儀則會很好地執行諸葛亮的臨終部署,帶領大軍回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5824.html
相關閱讀: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