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軍師”孔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多年之前,沈伯俊先生曾發現:“在《三國演義》中,眾多擔任過‘軍師’的三國人物不被提起,而從未當過‘軍師’的諸葛亮反而被寫成了‘軍師’。其身份、權力都是一人之下,眾人之上,所有將領都必須服從其調遣!(《三國漫談》259頁)可惜,當時對這一問題的意義未能深入探討,致使孔明形象研究尚留有缺憾。在《三國志》中,孔明出山后,即成為劉備親信。后奉劉備之命出使孫權結盟抗曹,此時職務應為幕僚或謀士。赤壁戰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苯ò彩,劉備入川,“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避妿熤欣蓪、軍師將軍等,都是一般的軍職,并不掌握運籌帷握、指揮戰事的大權。這也許確實因為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以上均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因材授用。而這一評價在《三國演義》中卻被完全顛覆了。諸葛亮為軍師,始見于《三國志平話》卷上:“玄德遂稱諸葛亮為軍師。諸葛出茅廬,年方二十九歲!痹凇度龂就ㄋ籽萘x》中,劉備特設軍師一職始于徐庶時。卷7《玄德新野遇徐庶》:“玄德拜單福(徐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對于徐庶被騙走后,孔明出山,即接任軍師一職,書中兩次從敵方情報強調此事非同小可:卷8《孔明遺計救劉琦》一節中,夏侯?對曹操說!敖剟湓谛乱,拜諸葛亮為軍師,每日教練士卒!庇郑怼吨T葛亮博望燒屯》一節中,荀或諫兼諸葛亮為軍師……”這里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是前引《三國志》中孔明與徐庶共同追隨劉備充當幕僚的史實被改造成為先后充當軍師,指揮軍事,表明軍師一職甚為倚重,僅一人可當。其二,劉備以前也有謀士,但未設軍師。設“軍師”一職是在與司馬徽夜談,深膺司馬徽關于“經綸濟世之士”對事業成功的意義之論,人才觀念有了重大進步之后,在重才用才方面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從此,劉備事業局面就開始改觀,以至煥然一新。其三,孔明任軍師一事,緊承三顧茅廬之后,二者因果相關,而且書中特別敘明:“新野劉備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這說明“軍師”不僅僅是一種職務安排,而且包含著劉備以孔明為師的尊祟態度。此時孔明年方二十七歲,劉備已年近五旬,劉備待以師禮,故關張最初心中不悅,至博望一戰后才拜服。蜀漢集團的人包括劉備均以軍師敬稱孔明,表明他們對孔明特殊地位的承認和尊重?酌鞯能妿燁^銜,玄德稱王后繼續保留。卷十五《玄德進位漢中王》一節敘: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為漢中王,封“諸葛亮為軍師,總督軍馬一應事務”。
龐統也當過軍師,那是在投奔劉備,劉備拜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并佐劉備取西川之時,顯示出伏龍鳳雛同具非凡才智。但龐統不久被張任射死。徐庶和龐統都只是曇花一現,成為孔明的陪襯。蜀漢的軍師實際上只有孔明一人。二在三國歷史上,也有人確實曾任軍師之職,但在小說中卻并沒有得到相應表現。如蜀漢集團的劉琰,曾任行中軍師,衛尉中軍師,魏延曾任前軍師(《蜀書·劉彭廖李魏楊傳》);東吳的朱然,曾任右軍師(《吳書·朱然傳》);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曹魏集團的荀攸。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陽人,荀?侄。《三國志·荀攸傳》載:“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鐘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謀事,天下尚何憂哉!’以為軍師!庇州d:“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軍師荀攸,自初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谑欠饬陿渫ず颍D為中軍師。”這說明,軍師并非“品秩較低的屬官”,而是統帥的主要謀士。無論在統帥的心中地位還是實際地位,都在一般謀士之上。最重要的一點,是受到師禮的尊重,這也有史志記載為證。本傳載:“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边@與《三國演義》中劉備以孔明為軍師并以師禮待之的描述是一致的。然而,在歷史上有如此地位的荀攸卻偏偏在小說中被處理成一般的謀士。卷2《曹操興兵報父仇》一節述,荀攸隨叔荀?投奔曹操,曹操以為“行軍教授”,史傳中“以為軍師”的記載被改變。至卷3述曹操遷都許昌,自封為大將軍并封群臣,其中雖有“荀攸為軍師”一語以應史傳,但在具體情節描述中,其實際參謀作用,遠在荀?、郭嘉、程昱諸人之下,與前引史傳曹操所說,“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的情況大異,書中也從無一人,如史傳中曹操那樣,稱荀攸為軍師,或以師禮敬之。這就說明,荀攸“軍師”地位的淡化和消失,不僅與小說作者對其才智水平的評價和處理有關,也與作者對曹操人才觀念與態度的評價和處理有關,與小說“尊劉貶曹”的整體構思和處理有關。只有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具有“經綸濟世之才”的臥龍先生才堪當“軍師”之稱!堆萘x》的作者有意只把“軍師”的名號和地位給予諸葛亮一人。軍師即孔明,孔明即軍師,因為孔明正是作者寄托士文化理想的中心人物。如此看來,“軍師”一職的意義就不可等閑視之了。三在歷史上,“軍師”是一種怎樣的官職?它是何時出現,怎樣演變的?唐杜佑《通典》卷29“武官”七“監軍”條曰:“初,(東漢)隗囂軍中嘗置軍師,至魏武帝,又置軍師四人。晉避景帝諱,改為軍司。又諸軍皆置之,以為常員,所以節量諸宜,亦監軍之職也!锡R以來,此官頗廢!蟠嗖恢!(辭源》(1983年版)、《辭海》(1979年版)皆據此釋“軍師”為東漢、三國、晉設置的掌監察軍務之職官。《三國演義辭典》“軍師”條則釋曰:“軍師,官名。三國時三公及常設將軍所置屬官,其職為參謀軍事,類似幕僚。第五品!蓖瑫爸T葛亮為軍師”條又指“軍師是品秩較低的屬官!
以上諸說,闡明了“軍師”作為封建官僚軍事機構中的職官的性質、職能和地位。反映了后代“軍師”職能的變化,卻并沒有揭示設置“軍師”一職的原初意義。(甚至也與《三國志·荀攸傳》所載相異。)事實上,在封建國家形成過程中,特別是激烈的戰爭時期,在君權需要士道和才智強力支撐之際,軍師的地位要祟高得多。據現有記載,“軍師”一職的出現,起碼應上溯至戰國時代!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記曰:于是(田)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其后魏伐趙,趙急,求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谑悄艘蕴锛蔀閷ⅲ鴮O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這似乎是關于“軍師”一職的最早記載。它不但說明了“軍師”作為統帥助手,“坐為計謀”的行事特點,還特別表明了國君平時對其“遂以為師”的特殊尊重態度。換言之,平時為“君師”,作戰時則為“軍師”。這就是軍師的地位和這一職務的來歷。事實上,再向前追溯,商周之際的姜尚應當是最早的軍師。《史記·齊太公世家》記曰: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侍栔:‘太公望’。載與俱歸,以為師。又:“或曰:……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按:“文武師”似包含兩義:一是先后為周文王和武王二君之師,二是文(政治)武(軍事)皆以為師)。下文述姜尚輔武王伐封,即稱“師尚父”。元末劉基《題太公釣渭圖》詩云:“偶應飛熊兆,尊為帝者師。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北磉_的正是后代知識分子對這種崇高地位的向往。從孫臏往后,最著名的軍師兼君師就是張良了!妒酚洝ち艉钍兰摇肥黾o上老父以《太公兵法》授張良,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張良封留侯后,自述:“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睆埩荚鯓訛椤暗壅邘煛薄巴跽邘煛蹦?史載: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日: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運籌惟帳,決勝千里”也就是當年齊國軍師孫臏“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的作用。張良得《太公兵法》,便為帝者師,也與齊威王向孫臏問兵法,“遂以為師”一樣,實現了“軍師”與“君師”的角色溝通和互兼。從太公(姜尚)、孫臏到張良是一脈相承的。以君師充任軍師,軍師與君師的一體化。這就是“軍師”一職的由來和原初含義。在《三國演義》中,孔明的朋友司馬徽和徐庶,都把他比做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姜尚)和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張良)。這就毫不奇怪為何作者獨獨把“軍師”的美譽給予諸葛亮,并賦予其“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職權。他正是要從孔明形象上凸現“軍師”原初含義的繼承性和理想性。
四“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說文解字》段注引《周禮·師氏》注)士為王(君,帝)師,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人生追求和人格理想。早在古代知識分子形成,即“士”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春秋戰國時代,士與王孰貴,道與勢孰尊,就成為人才與統治者的關系乃至人才命運的一個基本話題。一方面,“士”必須尋求統治者(君王,權勢)作為依附,以求實現自己的思想主張(道)和個人功業抱負;另一方面,統治者對人才的需求與爭奪,又促使“士”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與地位,渴望受到更多的尊重,并對權勢形成某種制約,為自己才能的實現創造更大的自由空間。“士貴耳,王者不貴”(《戰國策·齊一》顏蜀語)的民主觀念和“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戰國策·燕一》郭隗語)的人格范式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由于“士”為王師,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道尊于勢”,改變單純充當君王臣仆、“道屈于勢”的困窘和屈辱地位,而在文武之士完成職能分工之后,“軍師”一職的設置,又實現了文士對武士的超越和駕馭,和文士對社會生活所有領域(包括因缺乏武藝本領而處于弱勢的軍事戰爭領域)的征服,最大限度地滿足士子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因而成為后世知識分子的憧憬和理想!堆萘x》在孔明出山之前筆墨淋漓地描寫劉備三顧茅廬的情節在出山之后即授予軍師之職,凸現君師與軍師的一體化,又讓孔明形象上承姜子牙和張良,讓關張諸將拜伏在孔明面前,都體現著“有志圖王”的作者“傳神裨史”的深刻用意。任職“軍師”是孔明一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時期,從博望之火到赤壁大戰,從智算華容到三氣周瑜,從智取荊州到攻取益州,占領漢中,孔明得心應手出神人化地運用智慧和謀略,戰勝強敵,擊敗對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戰爭奇跡。而劉備也確能“以師禮事之”,表現了對孔明的高度尊重與完全信賴,甚至把自己的性命安危都交給孔明(如僅靠孔明給趙云的三個錦囊冒險去東吳結親),主臣相知,魚水相依,共同從無到有地創建了蜀漢政權的全部基業,成為古代君臣關系史上的有名佳話。相比之下,劉備稱帝后,作為丞相的孔明卻要黯然失色得多?酌鳛橄嗪蟮牡谝患,就是劉備一意孤行要伐東吳,孔明(及趙云等)極力諫諍而不得,結果被排斥于征吳軍事部署之外,這是孔明出山后第一次未能干預劉備的軍事行動,也是劉備與孔明關系中出現的第一道明顯裂痕。劉備此時居九五之尊,志得意滿,不復有“以師禮事之”的想法和態度,如孔明上表救秦宓諫征吳,“先主看畢,擲表于地曰:‘朕意已決,再諫者插劍為令(卷十七《范強張達刺張飛》節)。又如?亭結營八百里后,馬良曰:“近聞諸葛丞相在東川點看各處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將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本,問于丞相,可乎?”先主曰:“朕素知兵法,又何問之?”(《陸遜定計破蜀兵》節)特別是白帝托孤時,劉備意味深長地把孔明同篡漢自代的曹王相比:
先主泣曰:“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笨酌髀牣叄沽鞅轶w,手足無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愿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言訖,以頭叩地,兩目流血。(《白帝城先主托孤》節)這表明,他和孔明的關系已經從君臣相知的理想境地陷入君臣相疑的傳統政治格局之中。此后孔明的一切努力,從七擒孟獲到六出祁山,直至五丈原辭世,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與其說是為了匡復漢室的大業,還不說是為了回答和解除九泉之下的劉備及其后繼者劉禪的疑忌。概而言之,“軍師”是封建王朝建立之前適應戰爭時期的特殊需要而設置的特殊職務。因而一旦封建國家機構全面建立,其職能地位就淡化降低或不再保留。它又是封建專制政治形成過程中,君權需要士道強力支撐的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一旦絕對君權建立,實現了對人才(士子)的絕對控制,它就不再需要任何干預,不能容忍任何制約,這就是“軍師”一職“后代多不置”的根本原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從軍師到丞相的人生歷程,就是從理想政治的“士為君師”到現實政治的“士為王臣”,從理想人格的“道尊于勢”到現實人格的“道屈于勢”的人才與權勢的較量過程。《演義》完成了古代知識分子從追求人生理想和人格理想到陷于現實困境的悲劇歷程的藝術描寫,“軍師”孔明的不朽價值,正在這里。

劉上生,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劉上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9721.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