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裴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裴秀(223至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山西令縣)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茂,漢尚書令;父潛,魏尚書今。秀少好學,八歲能屬文,博學強記,早獲聲聞。曹爽輔政時,任黃門侍郎。后受司馬氏重用,宮至尚書今、司空。司馬昭前往淮南討伐諸葛誕時,裴秀亦隨從參預謀略,說明他有些軍事經驗。擔任司空后,又掌管土地、田畝及地圖制作等事務,他個人饒有繪制地圖的興趣與技能,因之在制圖學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首先,裴秀創制了《制圖六體》,即編制地圖所應遵循的六條準則:一,“分率”,即比例尺;二,“準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離;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后三條說明各地間由于地勢起伏、傾斜緩急、山川走向而產生的問題。裴秀認為以上六條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如果地圖上沒有比例尺的標記,則不能確定距離的遠近。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標記,而無方位,則某地的方向雖然從某一方向看是對的,但從其他方向看就不對了。如果只有方位的確定,而無道路的實際路線和距離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該怎樣通行了。如果只有路線和距離的標記,而無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線曲直的形狀,則道路的遠近必定與其距離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條準則必須綜合運用,相互印證,才能確定一個地方的位置、距離和地勢情況。因此可以說,現代地圖學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經緯線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談及了。自此以后,直至明代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傳到中國前,我國繪制地圖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據裴秀所規定的“六體”,可見其成就和影響是至深且巨了。

其次,裴秀編繪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裴秀看到漢朝保存下來的一些地圖既沒有比例的表示,也沒有方位的確定,連有名的山脈河流都不備載;一些地圖雖有粗略的輪廓形狀,但不夠精確,難以依據;甚至有的地圖更繪得奇形怪狀,遠離實際。為此,裴秀仔細鉆研古代地理資料,比較了往古和當時的山脈河流、池塘沼澤以及疆域界限、行政區域變化,還查考了古代城市鄉村聚落和水陸交通的變遷,運用其制圖六體的科學方法,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另外,裴秀又將原有粗重的用八十疋縑制作的《天下大圖》,加以改造,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進行縮制,使之成為容易省覽的小而明確的《方丈圖》。這種縮小了的《方丈圖》就是現在所說的小比例尺(1∶1,800,000)地圖。到劉宋時,文學家謝莊(421至466)制造出一個方丈大的木質地形模型,后來北宋沈括、南宋黃裳與朱熹,都用木材、面糊、木屑、膠泥及蠟等制造地形模型。這些都是裴秀方丈圖的繼續演進,說明裴秀對后代地圖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8120.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