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國時代基本上是曠日持久的“內戰”時代,在對外作戰方面,鮮有“傳奇”。但鮮者,并非無有,只是少見,東漢末期乃至三國近一個世紀,中原之外患并未停息,從北到南均有“夷犯”,令三國部隊不得不騰出空來,對外征戰。其中最著名的戰例有兩起,一是曹操北征烏桓,二是諸葛亮南征孟獲。后人在評價這兩起“外戰”時,大多“愛憎分明”。對曹操北征烏桓,貶者居多;對諸葛亮南征孟獲,贊譽一片。
當然,一起征戰,均有利弊得失、正反面兩方作用。三國這兩起“外戰”中,諸葛亮南征的“閃光點”名載史冊。那就是以“攻心”為上、“七擒孟獲”的傳奇。
這場外戰史書多有記載,“七擒孟獲”的傳奇大多得到公認。傳奇不是傳說,有一定的史實依據。正面評價,“七擒孟獲”是儒家文化“仁者無敵”的延伸與升華。這也是最能體現諸葛亮具備“正統漢才”的戰例, 諸葛亮的“正統漢才”,吸取了先秦兩漢以來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刑治”思想,治軍偏重于法,理政則偏重于儒,但其核心思想仍為儒家思想。面對周邊甚多少數民族地區,諸葛亮提出了他“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對策,體現了“漢才”的寬仁。這對于收服“南夷”的人心,無疑起到了正面作用。彝族首領孟獲最終對諸葛亮的“漢才”感佩不已,那里不僅有“智勇”,更有“仁義”。
然而,后人在總結“諸葛亮式的外戰”成功經驗同時,往往忽略了硬幣的另一面:“諸葛亮式外戰”既有長效的正面影響,也有一個長效“副作用”。這個“副作用”不是“雞蛋里挑骨頭”,而是“疾在腠里”,只是不經細觀,不易察覺。諸葛亮南征,又稱南中平定戰,主要征戰對象是南方彝族叛軍,由于戰爭發生在先帝劉備夷陵大敗、蜀軍元氣大傷之際,所以南征軍力有限,總兵力大約在3萬人。
戰役結束后,蜀軍“不留兵,不運糧”,孟獲“因禍得!,被正式授予官府要職——御史中丞,諸葛亮不留兵,是想“凈身出戶”地走出南中,但是,他還是留下了“非物質遺產”,這個遺產就是——“因夷而貴”、“因犯而養”的范例。諸葛亮“夷人治夷”,對拉攏當地人心是有好處的,但震懾力卻大打折扣,尤其是對于犯漢的外族雖然不是一場大戰役,但畢竟派出了3萬軍人,血淋淋的戰爭,變成了“捉放游戲”,沒人計算這場“游戲”中川軍死了多少人,但是七場廝殺,連野獸大象都上陣了,不可能是“兵不血刃”的虛擬戰爭。川軍的生命,如此無辜,自己隊伍的人命如此不值錢,就為了陪孟獲玩?夷人不該為此付出代價嗎?恩有了,德發揚光大了,但威何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61833.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