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千古絕句道出了人們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佩與惋惜之情。那么諸葛亮治蜀用人到底有什么特點呢?
諸葛亮看到人的“美惡既殊,情貌不一”,但能堅持這七條,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致錯用壞人,庸才。
內修政理是諸葛亮治蜀的一個中心問題,其基本方針即“治實不治名”。
益州本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弊笏肌词穸假x〉寫到那時的蜀中是:“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梗稻莫莫”;“??之里,俊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何況又有鹽井、鐵山。在這個基礎上,商業也發展了,成都西市,被稱為“萬商之淵”,“羅肆巨千”。可農民、手工工人所創造的財富,都落入了三蜀之豪”的腰包。三蜀之豪,有自己的田莊、徒附、部曲、奴婢。諸葛亮說李嚴罷免,猶有“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崩顕乐永钬S以中郎參軍居府,“方之氣類,猶為上家!?《蜀志靈帝紀》?
漢末政失于寬,劉焉、劉璋父子和袁紹一樣,在益州“以寬濟寬”,“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寬容三蜀豪強。這種政策,使“蜀土人士專權自恣”,更有所發展。?《蜀志十戶而八”的危險局面;理弱,即扶植自由農,發展生產。之所以要“先理強,后理弱”,是因為強民專權自恣的問題不解決,弱民的安寧、生產問題也就無法解決。這條方針是“治實”在內修政理上的集中表現。
先談理強。理強又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專權自恣的強民,采用“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政策?〈諸葛亮傳〉注引《蜀記》?;二是制定用人標準,起用有“才策功干”,“憂公如家”之士。
《蜀志伊籍傳》說伊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爆F在《蜀科》看不到了,但可想見有它本身的特點。從實際情況來看,〈張裔傳〉記載張裔常稱道諸葛亮“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标悏墼凇粗T葛亮傳〉中寫的評語中又說:“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勸戒明也!边@表明諸葛亮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輸情”結合到了一起。用法無私,服罪可釋,所以法雖峻而無怨,賢愚“僉忘其身”。例子是有的,如李嚴被廢為民,徙梓潼郡,諸葛亮在與其子李豐教中明言:若能“思負一意”,則“否可復通,逝可復還!?〈李嚴傳〉注引?把“服罪輸情雖重必釋”,用到刑法上去,這在法制史上罕見。本人服罪輸情既可免罪,子女,家族連坐之制,勢必革除。在《蜀志》中,看不到諸葛亮當政時期還有什么連坐。李嚴犯罪,李豐仍舊官至朱提太守。魏晉時期,人們紛紛稱道諸葛亮能用刑,為秦漢以來所未有?參見〈李嚴傳〉注引習鑿齒語?,原因也在這里。
在用人上,最可注意的,是他提出過七條用人標準或者說七個考核辦法!耙辉婚g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侄?^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諸葛亮集如人性〉?他看到人的“美惡既殊,情貌不一”,但能堅持這七條,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致錯用壞人,庸才。
此外,要看到諸葛亮用人,是既“限之以爵”,又“盡時人之器用”?《蜀志楊洪傳》說楊洪〈犍為武陽人〉本是李嚴的功曹,因為“忠清款亮,憂公如家”,李嚴還沒有到犍為去做太守,楊洪便已被起用為蜀郡太守了;何祗本是楊洪的門下書佐,因為“有才策功干”,幾年便做了廣漢太守,而楊洪還是蜀郡太守。 "又〈楊洪傳〉注提到廣漢王離,“亦以才干顯,為督軍從事,推法平當,稍遷代?何?祗為犍為太守,治有美績”!礂顟騻鳌雕R盛衡、馬承伯贊注提到闐中姚佃被諸葛亮辟為掾屬,“并進文武之士”,稱贊他說:“今姚掾并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
這也符合七條標準;蛑^諸葛亮排斥益州人物,上引卻都是益州人物。〈楊洪傳〉明言“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說諸葛亮排斥西土人物的,對此話似未深思。諸葛亮用人只是憑七條標準,別無其他標準。
諸葛亮用這種理強的辦法,在政治確實收到了由亂到治的效果,蜀中號稱“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諸葛亮傳〉臣壽等言?
再談理弱。在諸葛亮看來,不先理強,就不能使“強不侵弱”,“理強則弱伸”,只有先理強,才能收到理弱的效果。諸葛亮是怎樣理弱的呢?他抓住了“為政以安民為本”!妒裰局稳恕?這是諸葛亮“理弱”的方針。
諸葛亮使張裔“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具”?〈張裔傳〉?,發征丁一千二百人主護都江堰,是與理弱相配合的措施。諸葛亮的“先理強,后理弱”的方針政策,改善了蜀國的政治。蜀中經濟的發展因此較快。〈諸葛亮傳〉注引〈袁子〉,說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保皇衲┨柗Q“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蔣琬傳〉!春笾鱾鳌狄灿小鞍傩詹家埃嗉Z棲畝”之言?。這改變了“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宥?供z〈諸葛亮集文集〉卷二〈教〉?的面貌。
諸葛亮自己說得好:“老子長于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此任長之術也!?同書卷二〈論諸子〉?所謂“任長”,表明他吸收了各家所長,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治國之道。而他這套治國之道,集中地表現在他的治實精神與用人標準上。唯其如此,所以陳壽等人說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諸葛亮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63764.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