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云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勛謀臣也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則以荀?莫屬。
荀?字文若,豫州潁川人。永漢元年(189年)舉孝廉,任守宮令,即為皇帝掌握筆墨、紙張的那類小官。因董卓專權棄官歸家,又以潁川是四面受敵之地,勸鄉里人離開故土。荀?自身到了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但預料袁“終不能成大事”(《三國志?魏書十?荀?傳》),于初平二年(191年)毅然轉投曹操。曹操將他比作張良,時年29歲的荀?自此最早投奔曹操的頂尖謀士。當然,資歷并不等于功績,而且就出謀劃策來說,荀?的名頭也不如郭嘉、荀攸響亮。陳壽稱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三國志?魏書十?荀?傳》)。既如此,何以將荀?推上功勛榜的首席?
首先,荀?為曹操確立了縱橫乾坤的重大方略。
一是奉天子而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自長安返回洛陽。在是否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營發生爭執。不少人以韓暹、楊奉與張揚聯合,不易制伏為由予以反對。荀?力排眾議,認為如今天子雖回洛陽,那里一片荒蕪、草木叢生,義士有保護朝廷的想法,百姓因感念舊日繁華而悲傷!罢\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國志?魏書十?荀?傳》)指出韓暹、楊奉難以成大患,如果不及時決定,等其他人萬一生出此心,再考慮就遲了。這一建議提壺灌頂、石破天驚,被曹操采納后,形成其他豪強無可比擬的戰略優勢。
二是拚袁紹以定北方。建安二年(197年),袁紹寫信給曹操,言辭驕慢,令其大怒。荀?閱信后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如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已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愿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德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能為!”(《三國志?魏書十?荀?傳》)一席話令曹操心結頓消,確立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心理準備。荀?還提出先取呂布的步驟,從而為官渡之戰掃平了障礙。建安四年(199年),圍繞是否抗袁問題,曹營又展開一場辯論,孔融等人認為袁紹地廣兵強,恐怕難以擊敗。荀?指出:“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三國志?魏書十?荀?傳》)而一切皆如荀?所料。
三是緩設九州以安人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勸說他恢復古時所設置的九州,從而控制更廣闊的區域。荀?認為,這將使全國驚駭,許多人擔憂會被逐個剝奪地盤,天下就不易圖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復舊日京都,然后南征荊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議恢復古制,這才是國家的長久利益。曹操于是擱置了原打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67683.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