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諸葛,這個姓氏,最早是山東諸縣的葛姓大戶,后來戰亂四處遷徙,總以“諸縣的葛家”自稱,后改為“諸葛”姓。諸葛亮老家是山東瑯琊人。先定個基調,,《三國志·賈詡傳》中,賈詡說:“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即陸遜的本名)見兵勢”故賈詡是稱贊諸葛亮之治國之才的,所以偶也不羅嗦。。另外,諸葛亮也是個發明創造家,改良過弩,發明過木牛,這偶也不羅嗦。再定個基調:),諸葛亮是個過分勤勞的人,可以說是癖,“鞠躬盡瘁”是他的座右銘,不過這和本文無關,也和周恩來總理無關。。請不要進行莫名的聯系。(PS:周恩來那是為人民服務,,諸葛亮不過是為蜀漢小政權而已)第三個調子-_-||,諸葛亮是善于治軍的(和治國一個道理,即用法律或軍規來約束軍隊,紀律嚴明,)好了,好話說了不少了。偶主要是批一下諸葛亮的所謂軍事才能以及戰績。。開批!~先明示一下《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情節,有助于大家了解一下,所謂小說是什么樣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部分表現(以下部分引用小小喬的轉貼)火燒博望坡——此乃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是劉備設計假裝自己的營房著火(一般逃遁的時候都會燒營房),引誘曹軍來攻,半途則用伏兵擊殺,打了個勝仗。而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才出山,當時27歲;草船借箭——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但均不是故意去收箭,而是乘船巡視,突然被敵人發現后側船而逃,,安全回歸之后發現可以回收船上的箭而已,也沒得多少。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和諸葛亮無關;諸葛亮不識天氣,這在以前某文中有論證,這里不表了。赤壁之戰——只有智激孫權是史實,當時諸葛亮作為外交使者到孫權處,僅此而已。其它諸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等均為虛構;三氣周瑜——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后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國吊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周瑜的死因是與曹仁一戰中的箭傷。罵死王朗---此時王朗已經死了兩年了。而且他的官位是御史(??忘了),一品大員,就算不死也不會到前線的。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八陣圖石陣退陸遜---陸遜擊敗劉備后,恐怕曹丕會乘機偷襲,所以沒追趕。。而后不久,曹丕果然來趁火打劫了~~~
七擒孟獲——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之事,也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孟獲后在蜀國任御史中丞,是文官而非武將;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只有五次,而且只在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這個地方;空城計——當時諸葛亮駐今陜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何談空城計?趙云有“空營計”,內藏伏兵,但被識破。《后出師表》——乃后人偽托,并非諸葛亮所作;文章把曹操罵的挺慘~~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唐朝丞相房玄齡編《晉書》中說,司馬懿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迸c之對壘百余日,這時候諸葛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司馬懿出兵追之。蜀長史楊儀鳴鼓攔截,司馬懿認為窮寇不可逼,于是不再前進。楊儀結陣而去。在諸葛亮陣營檢查中,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必死。而辛毗尚有懷疑。后證實。。司馬懿說了句“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劉備前期,主要負責內政和外交。劉備的軍事水平是比較高超的哈~~。諸葛亮親自帶兵作戰,則是在劉備死之后。當時劉備與孫權作戰不利,在白帝城托孤,但明言諸葛亮為相國,而軍事則在李嚴之手,后李嚴被諸葛亮廢了,從此軍政大權一手抓。諸葛亮掌軍權之后,進行了長時間的征戰,分別是“南征”和“北伐”。南征是去打擊孟獲為首的南部部落。。這一戰比較成功,但后來南部依然有叛亂。《三國志》中描寫不多,故不羅嗦。北伐則比較有名了!度龂萘x》中說六出祁山,,其實情形是這樣的,第一次,章武五年,出征漢中,走前寫了篇天下聞名的《出師表》,章武六年春,攻擊魏國。一路為疑軍,趙云、鄧芝據箕谷,魏則有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于是魏明帝命張邰拒諸葛亮,諸葛亮讓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邰戰于街亭。馬謖為張邰所破。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自貶三級。第二次,章武六年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而退。據說只準備了不到一個月的糧食~這也行!~第三次,章武七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成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從府營于南山下原上,筑漢、樂二城。
第四次交戰,章武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諸葛亮固城守之。連續30多天的大雨,使得道路損毀嚴重,無法通行,于是曹真等撤兵。第五次交戰,章武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魏司馬懿、張?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退軍。還是軍糧問題啊~~4個月的糧。第六次交戰,章武十一年冬,諸葛亮屯兵斜谷口,就地屯田。章武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秋八月,諸葛亮掛掉。。。上述共計六次征戰,其中諸葛亮五次北伐,曹真、司馬懿一次。
先笑一下,諸葛亮這幾次出兵,犯的兵家大忌實在太多,有點受不了。。1)戰略論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賈詡曰:用兵之道,先勝后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打仗不是兒戲,也不是游戲。像玩游戲般,不行就S/L重來,這樣是不可以的。諸葛亮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短短六年之內,出兵多達6次,而且并無必勝把握,只不過是重復失敗而已。。一回不如一回。這失敗尚有一說,,但軍中消耗呢??國力發展呢??孫子曰:兵貴勝,不貴久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兵久而不勝。2)軍糧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俗話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梢娷娂Z對于戰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勝在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而反觀諸葛亮,打仗有時候居然只帶1個月的軍糧,哄誰呢???別人都是**?3)謀略孫子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杰出戰例,則是關羽攻樊城,司馬懿、蔣濟獻計,讓曹操加封孫權官職,大搞外交。結果關羽被孫權滅了。諸葛亮一無奇謀,二無外交(孫權、涼州兵沒有同時攻擊)。只是徒勞地作戰攻城而已。4)地理魏國之所以拿不下蜀國者,地形也。四川這里山巒疊嶂,道路險惡,。。李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可見一般。而這些險要之地,通常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都是蜀國的有利之處。鄧艾破蜀國的時候就是硬是爬山爬過來奇襲的,而且差點就半途而玩完了,可見難度之大。但諸葛亮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從山中出來攻擊。蜀道反而成為了累贅。。。。運糧極其不方便。。雖然發明了木牛,可那只不過是獨輪車而已,靈活是靈活,運載量也太小點了吧!~
這么大好的地形,在諸葛亮看來只不過是運糧的障礙,這有何話可說???PS:從荊州攻擊,是最好不過,關羽就做到了,可惜被魏吳兩家夾擊滅了。。。5)識人、用人曹操和諸葛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曹操愛才,三次頒布《求賢令》,四處收羅人才,包括徐晃、張遼、賈詡、張合、文聘、徐庶、龐德等等,都是后收的。曹操本身熟讀孫子兵法,并作了注解。但他的實力仍然不算強。。但他的謀士群則發揮作用。破呂布,用郭嘉、荀攸策;破劉備,用程昱、郭嘉策;收賈詡、張繡,用劉曄策;破袁紹,用荀?、荀攸、賈詡、許攸等等策;破烏丸,用荀攸、郭嘉策,用張遼;破劉表,用荀攸策。赤壁之戰,不聽賈詡、程昱策;破馬超,用賈詡策。破孫權,張遼一個人搞定。破關羽,啟用徐晃,用司馬懿、蔣濟策。可見人盡其用。絕對是領袖的楷模。。反觀諸葛亮,自己做的很優秀,手下則挑不出什么人才。蜀國人才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的笑話都出了~而且還不識人,,任用馬謖,遭致慘敗,魏延很強而不重用,找個姜維當接班的,果然也是窮兵黷武的一類人。
陳壽評價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催B年勞師動眾,卻不成功,大概兵法之應變和謀略,不是他擅長的。)司馬懿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諸葛亮志氣大,但不識時機-不識時務,考慮的很多但決策很少,喜歡打仗但沒有權衡/權利?,即使他帶十萬兵馬,已經在我計劃之中,一定擊敗。----這句是在諸葛亮掛掉的那場戰斗之前說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06121.html
相關閱讀: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