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壽個人資料
中文名:李延壽
別名:字遐齡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唐朝
所處時代:唐朝時期
出生地: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
出生時間:不詳 逝世時間:不詳
職業:史學家
成就:獨立完成正史《南史》《北史》
代表作品:《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李延壽簡介
李延壽字遐齡,生卒年不詳。唐代史學家,唐代相州人(今河南安陽)。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缎绿茣穼蓵u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李延壽生平簡介
李延壽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史學家。他的生卒年月史書失載,可知他的政治與學術活動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這三十年間進行的。他任過東宮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御史臺主簿,兼直國史符璽郎、兼修國史等官職。他在政治上沒有什么作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他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志》、《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的修撰工作。還獨自撰寫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繼承其父李大師遺志,以十六年功夫,獨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其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于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但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即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熏陶。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臺史主簿,兼直國史,累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沒做過高官,傾其畢生精力從事于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陳,隋六代史。魏征主修其中的《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貞觀五年(63年),母親又接著去世,他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內)去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編次之”,對前幾年搜集的一些史料進行初步的編排。
貞觀十五年(64年),李延壽調回北京長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年)寫成。但這部史書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于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也參加了該書的編撰。經過十二三年的時間,《五代史志》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成書!段宕分尽饭彩救,后并入《隋書》刊行,其中的《經籍志》成于李延壽和敬播之手,記錄了從古代到隋朝的歷代著作!督浖尽芬嗪喎Q《隋志》,是專指《經籍志》而言的!督浖尽氛絼摿⒘私、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對后世書籍的分類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晉史多達20種左右,但“才非良史,事虧實錄”,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記史事也往往失實,唐太宗對這些晉史都不滿意,于是,他于貞觀二十年(646年)下詔重修《晉書》。參加重修的共有2人,李延壽是其中之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晉書》即重修告成。李延壽除前后3次參加修撰前朝史外,還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參與撰成當朝國史80卷。
此外,李延壽還獨力撰成了3部史書,即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南史》80卷和《北史》00卷,以及最后撰成的《太宗政典》30卷(已佚)!短谡洹穼懗珊蟛痪,他就去世了。調露年間,唐高宗讀了《太宗政典》,“嘆美久之”,給了李延壽后人許多獎賞,并命人抄寫了兩部,一部由皇家圖書館收藏,一部賜給皇太子。李延壽早年即懷有“思欲追終先志”之抱負,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業!赌鲜贰泛汀侗笔贰肥抢钛訅垡云浯蟀肷臅r間寫成的歷史著作,這兩部史書的編撰,李延壽說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載”,這里說的6年,是從他貞觀十七年(643年)參加修撰《五代史志》這一年作為開始時間的。其實,在此很久以前,亦即從貞觀三年參加修撰《隋書》時,他就開始了“二史”編撰的準備工作。那時,他利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五代舊事所未見”者,為將來編撰“二史”積累資料。如果從搜集史料之時來計算,“二史”的完成則經歷了整整30年的時間。
李延壽的“二史”所依據的歷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他并未拘限于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000多卷,正如他自己說的“鳩聚遺逸,以廣異聞”。對于八代史書,他采取“除其冗長,捃其菁華”的原則,“其煩冗者,即削去之”。他刪削的“煩冗者”,主要是一些詔書和表文,而史實部分則盡量保留,這就使“二史”比“八書”簡約多了!赌鲜贰泛汀侗笔贰泛髞肀涣腥搿岸氖贰敝校谥袊穼W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延壽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穩的。既未飛黃騰達,也未貶斥流離。貞觀初,延壽曾任太子典膳丞(負責太子的膳食事務)、崇賢館學士(掌管經籍圖書,教授生徒);貞觀中,延壽為符璽郎(掌管皇帝印璽及國家符節);貞觀末,延壽為御史臺主簿(管理御史臺文書事務)。延壽專注于史學,似乎對于做官沒多大興趣,盡管官職屢有變動,始終沒有做到大官,以致他的《南史》、《北史》寫成后,當時人還因為他地位不高而“不甚稱其書”。
李延壽著作
李延壽撰《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北史起魏至隋,《南史》起宋至陳。據《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書,刪繁補缺而成,較舊史為簡明。又因李延壽家居北方,對北朝見聞較近,所以《北史》又比《南史》更為詳密。清李清有《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周嘉猷有《南北史捃華》八卷。《南史》和《北史》都是紀傳體的通史。
《南史》共80卷,有本紀0卷,列傳70卷。記載從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南朝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年)約70年間宋、齊、梁、陳四個政權興亡的歷史!侗笔贰酚斜炯o2卷,列傳88卷,共00卷。記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義寧二年(68年),包括北朝魏、齊、周和隋四個封建政權230年間的史事。兩書均有本紀、列傳,無志、表。北宋以后,《魏書》、《北齊書》、《周書》有所殘損,后人用《北史》的相關內容補入。
《南史》、《北史》在思想上的價值,最突出的是宣揚天下一家的統一思想。它改變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襲用的南方與北方互稱“島夷”與“索虜”的陋習。李延壽認為南朝與北朝占有同樣的歷史地位。他反對把北魏以前北方一些少數政權的歷史“編之四夷”。也指出東晉、宋、齊梁、陳各朝,雖偏安江南,但前后相承300余年,不承認它們歷史地位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李延壽在《南史》、《北史》中不分正閏,給南北朝各政權以同樣的地位。這種在歷史撰述上不再強調南、北對立和華、夷界限的認識和作法,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偉大成果,是歷史的進步。在具體撰述中,李延壽也采取了一些適當的作法來宣揚統一意識。他對南北之間的戰爭采取“兩國交兵不詳載”(趙翼《廿二史札記》卷3《南北史兩國交兵不詳載》條)的作法,就是有意削減對此的過分糾纏。
《南史》和《北史》在記述人物的歷史活動時,通常都把所記述的人物和他的家族興替得失、榮辱悲歡聯系起來,而尤其注重說明人物的社會活動的因果同“家聲”、“門風”的關系。二史也很注意家族興替與皇朝盛衰的關系。這些都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南史》和《北史》后來均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國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1013417.html
相關閱讀:重塑我的頭像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