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金庸和他的兩位母親 生母是徐志摩的堂姑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金庸的武俠小說隱藏著許多個謎,金庸的家事、情事也隱沒在一片迷霧中。今年10月份以來,筆者多次采訪了金庸的弟弟和妹妹,他們首次披露了金庸的兩位母親鮮為人知的故事。

生母徐祿:本是徐志摩的堂姑媽

1914年臘月的一天,江南水鄉錢塘江北岸的袁花小鎮,查氏赫山房張燈結彩,新郎查樞卿與新娘子徐祿結為夫婦。

袁花查家和硤石徐家同是海寧的名門望族。查家在清代“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賜以“澹遠堂”、 “敬業堂”、“嘉瑞堂”等匾額。徐家則是古鎮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經營著醬園、綢莊、錢莊。徐祿是詩人徐志摩的父親最小的堂妹,年方19,長得嬌秀嫵媚。曾在杭州女子學校念完中學,學得一手娟秀小楷字,還會繪畫繡花,做的繡花小鞋遠近聞名。

盡管徐祿只比徐志摩大了一歲,按輩份說,徐志摩得叫她一聲“姑媽”。

硤石與袁花兩鎮相距僅14公里。袁花查家非常富裕,有田地3600余畝,佃戶百戶之多,家中雇有不少男女傭仆。查樞卿是個心地純厚之人,受過西洋教育,家里藏書很多。他常在“敬業堂”書房里款待文人,禮請士大夫,與學者名流切磋聚首,品酩暢談。成親以后,他與徐祿感情篤深,先后生下長成的有良鏗、良鏞、良浩、良棟、良鈺五子和良、良璇二女,查良鏞(金庸)是老二,幼年時深得母親的關懷厚愛。

1937年,日寇侵入江南,袁花慘遭轟炸,查樞卿夫婦帶著全家(此時,金庸在嘉興讀書不在家)逃難逃過錢塘江去,在余姚庵東鎮落腳時,徐祿得了急性菌痢,查樞卿親自采摘草藥,和雞湯讓妻子服用。妻病亡時,他悲痛欲絕,日夜守靈不肯離開。這年,金庸只有13歲。

對于母親的懷念,金庸在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借以描寫陳家洛回到海寧時的感受,寄寓著他自己的感懷:“……已牌時分已到達海寧城的西門安戌門。他離家十年,此番重來,見景色依舊……回憶兒時母親幾次攜了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望著大海,兒時舊事,一一涌上心來……”1994年,金庸回故鄉觀潮,與人說過他童年時和母親一起觀潮的情景。

繼母顧秀英:原是金庸的童年丫環

在2000年第1期《收獲》雜志上,人們驚喜地看到了一篇名為《月云》的散文標題下,赫然署上了封筆18年之久的金庸的手寫體大名。這是一篇自傳體懷舊之作,他回憶中的童年丫環“月云”,其實是他后來的繼母顧秀英。

在江南這一帶,解放之前窮苦的農民常將女兒或賣或抵押給地主家或有錢人家做丫頭。顧秀英是在11歲時押給查家的,起先伺候老太太(金庸的祖母)。剛來時,她長得又黃又瘦,看起來很丑,幾年以后出落得水靈靈的,變得好看多了,又機伶,生性溫和誠實,與童年金庸比較親近,比如帶他去湖邊看白鵝,捉蝴蝶玩,兩人快快樂樂地在小路上奔跑;雨天背著送他去學堂念書。

秀英長到20多歲時被母親領回,后來去了上海做女傭,因而,查家逃難時她沒有跟著過江。徐祿病亡滿3年,查樞卿續弦,小他17歲的顧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擔當起撫育幼子的責任。后來,她先后生下良鋮、良楠、良斌、良根四子和良琪、良珉二女。

秀英是位賢妻良母,對丈夫唯謹唯慎,處處謙讓;對前房和親生的兒女,沒有親疏之別,給予同等的母愛。解放初,丈夫早逝。1958年,在無糧無柴的歲月里,她賣掉了所住的兩間老房,被誣以“地主婆要反攻倒算”的罪名,遭受三日三夜的毒打。回到家,她對兒女們說:“什么苦我都能忍受,只盼著養大你們,有書念,對得起你們早死的父親。”顧秀英于1989年去世,享年77歲。

金庸是個很重感情的人,他少年時離家,格外留戀親生父母的愛撫,因而也忘不了童年時的丫環,對這一位繼母格外親近。雖然他早早去了香港,以后沒有與顧秀英相聚過,但他還是寫了一篇6000余字的文章,追念這位平凡的繼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1015137.html

相關閱讀:重塑我的頭像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