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楊幺的地名傳故事
南宋初年,洞庭湖一帶爆發了以楊幺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的人大多數是貧苦漁民,因被官府壓迫相聚造反。為準備和官軍作持久戰,楊幺的母親招集當地農民,在沅江縣黃茅洲東北角上筑了一座城池,非常堅固。城筑成后,眾人要取一個名字,楊幺的母親想,現在是兒子當權,母親雖參與決策,畢竟是兒子出頭的事,于是決定叫子母城。子母城以子在母先,故大小顛倒了。修成后,義軍越來越不景氣,而官軍則越來越多,楊幺兵力不敵官軍,決定避實擊虛。他派部將張彪去敵人后方。一天,張彪帶人馬來到沅江與資江相匯處一條小河邊,因一時找不到渡船,只好在此扎營,準備第二天設法過河。不想第二天起來一看,這條小河一夜之間干涸,張彪率軍順順當當過了河。張彪宿營的地方,現在叫“張家寨”,而那條一夜之間干涸的港,現在叫“干溪港”。
張彪帶的人馬,后來中了官軍的埋伏,一萬義兵被困在湖洲的蘆葦蕩中,被官兵放火燒死。這一萬多人殉難的地方,叫作“萬子湖”。
楊幺自帶殘部,與官兵苦斗,終被官軍殺敗。他率手下幾十個親兵向西北方向逃跑,剛跑不過幾里,后面追兵逼近。他的親兵手中推著車子,車子裝著義軍最后一點糧餉。眼看追兵越來越近,只好將手中車子丟棄,丟車的地方,現在叫“車洲”。楊幺最后逃到湘陰西北面的青山,來到一處地方,正要策馬過河,問當地漁民,這叫什么地方,漁民回答:“這是犬口”。楊幺一聽,知情不妙,因楊與羊諧音,羊入犬口,必死無疑。恰好這時,官軍的大將牛皋趕到。楊幺一見,將手中鐵叉一拋,拔劍自刎了。
楊幺拋鐵叉的地方,現在叫“鐵叉湖”。官軍見楊幺已死,就割下他的頭顱示眾,這頭顱在湘陰南湖垸北與益陽交界的資江南岸處掛了三天,故此處地名叫“曬頭”,曬與賽同音,現在這里就叫“賽頭”了。后來還是楊幺的部下偷了這頭顱給埋了,埋頭的地方在青山島下山村,小地名叫“楊幺頭”。
楊幺車船的故事
楊幺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為了抗擊南宋官軍侵犯,創造了一種作戰用的車輪船,稱為楊幺車船。
楊幺車船不僅船的左右兩側裝有能轉動的槳輪,船尾也裝有槳輪。槳輪的數目有2個到8個,最多的有24個,每個槳輪上裝有8個葉片。槳輪與轉軸相連。軸上裝踏腳板,軸轉輪也轉,“以輪激水,其行如飛!笔勾笸,只要向相近方向踩踏就可以了。為了保護槳輪不受損傷,槳輪外面設有保護板,這樣可以避免槳輪碰壞。還由于轉軸裝在船艙底部,水手又在艙里踩踏,所以車輪戰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敵人兵器所傷害。
公元35年,岳飛鎮壓了太湖起義軍,隨后宋軍按照俘獲的車船式樣進行擴建和履行,成為宋水軍中的重要戰艦之一。所造車船的輪數,有四輪、六輪、八輪、二十二輪、二十四輪、三十二輪等多種。這種車船成為當時南宋水軍的先進戰艦。宋將曾以此艦在采石磯擊敗了企圖渡江南犯的金兵。
以車船作為戰艦,沿用了相當長的時期。元末明初,陳友諒同朱元璋在鄱陽湖中決戰時,陳友諒水軍使用的也是車船,一直到公元543年,歐洲才出現了能使用的明輪船,它類似于楊幺的車船,但比楊幺車船要晚400多年,這一比較充分顯示中國古代船舶的技術水平。及至清朝道光年間爆發的鴉片戰爭中,中國方面也曾使用車船抗擊英艦的進犯,英國的侵略軍當時還以為是中國人看見其明輪戰艦后仿制的,卻不知中國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使用了。據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分析,中國在中世紀時期制造的槳輪船估計已達到50馬力,航速平均3.5~4.0海里/小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1023960.html
相關閱讀: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重塑我的頭像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