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清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1907年7月3日)生于錦州府義州沈家臺鎮下碾盤溝村。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吟飛、劉羽捷、劉蔚天、劉毓竹等。筆名除蕭軍外,還有酡顏三郎、田軍等。1925年考入張學良在沈陽辦的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七期,學習法律和軍事。1929年,蕭軍寫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以“酡顏三郎”為筆名,發表在當年5月10日沈陽《盛京時報》上。小說憤怒地揭發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接著蕭軍又在《盛京時報》上發表了《端陽節》《鞭痕》《汽笛聲中》《孤墳的畔》等小說。1932年初,蕭軍到了哈爾濱。正式開始文學生涯,也正式成為黨的地下組織所領導的革命文藝隊伍中的一員。1933年秋天,他和蕭紅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說集《跋涉》。其中收有蕭軍的《孤雛》《燭心》《桃色的線》《這是常有的事》《瘋人》《下等人》等6篇小說。于1934年6月中旬離開了東北故鄉,來到關內。在青島,蕭軍、蕭紅一邊編輯《青島晨報》副刊,一邊寫作。蕭軍在里寫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鄉村》。1935年7月,蕭軍自費“非法”出版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立即轟動了文壇,奠定了蕭軍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在藝術上,《八月的鄉村》有著鮮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濃郁的鄉土色彩強烈地吸引著讀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蕭軍既能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寫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細繪,并且常常把二者結合起來加以描寫。此外,《八月的鄉村》的風格也質樸剛健,充溢著一種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說是“力”的藝術。這種藝術風格特別體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概括和開掘方面。這時期,蕭軍的創作力極為旺盛。繼《八月的鄉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綠葉的故事》,中篇小說《涓涓》等。正是在這樣基礎上,蕭軍開始撰寫他的長篇巨著《第三代》。從1936年春起,他斷斷續續寫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寫完。這部巨著以宏大的氣魄,全面真實地再現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下的東北社會現實。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從這時起,一直到1945年冬末,蕭軍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擔任了魯迅研究會主任干事,“文協”分會的理事,《文藝月報》的編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教員等職務。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闊別了十二年的哈爾濱。蕭軍先后擔任了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等職務。就在這時,發生了《文化報》與《生活報》論爭事件。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作出的“關于蕭軍問題的決定”確認了對蕭軍的政治迫害。從此蕭軍便被排斥出文藝界,被湮沒了整整三十年。蕭軍在極端困難的逆境中寫出《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以及《第三代》最后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動亂的年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寫出了大量的詩詞。近年來,又有《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近作》等重要著作問世。蕭軍解放后所寫的這些作品,思想更見深沉,藝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但保存了寶貴的文學史料,而且是非常優美的散文藝術珍品。特別是后兩部作品,名為“注釋”,其實是別具一格的藝術品。2006年6月,回憶錄全集《人與人間》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粉碎“四人幫”后,黨為蕭軍同志徹底平反,恢復名譽,重新作了符合歷史事實的公正的結論,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于民族解放運動,并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宣傳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政策和獨裁統治”的歷史功績,撤消了1948年東北局“蕭軍關于問題的決定”,推倒了“四人幫”給蕭軍強加的各種誣陷之詞,稱贊“蕭軍同志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1024023.html
相關閱讀: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重塑我的頭像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