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族名:古代華夏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稱呼。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于周代,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在周人興起時,西戎仍是在隴濟及涇洛一帶游牧的鬼戎,其實也是許多部落的總名,并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古公?父在豳時,“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詩?大雅?綿》歌泳古公?父在周原筑城,混夷遠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嚴重!对?小雅?采薇?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采薇》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見戒,獫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說:“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蔽耐踅涍^征服與爭取,戎狄“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實際上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方國的兼并,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稱,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諸夏所加)、綿夷、串夷、畎戎、大戎、獫狁,實際上是同一稱呼不同時期不同的譯寫,王國維先生指出這些不同稱謂:“余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鬼方、昆夷、薰育、獫狁,自系一語之變,亦即一族之稱!贝艘蛔宀皇且粋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稱的族群,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也許有一定的結盟統一號令。 殷墟卜辭已出現“戎”字,是否作族稱,還要進一步研究!扒肌被颉柏登肌眲t在商代已作為族稱,而且羌還用作對西方各族的通稱。 確定地以戎作為族稱始于周人,在滅商以前,主要用來稱呼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勁敵集中于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稱為西戎。滅商以后,為表示對商的敵愾,稱之為“戎殷”或“戎衣”。至西周中葉,徐為西周東方勁敵,雖明屬東夷,仍往往稱之為“徐戎”,此稱延續到春秋戰國。自春秋時起,“戎”還偶而與“華”并稱為“華戎”。這些都是以戎作為對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后,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一、氏羌西戎的起源 氐羌與炎帝、黃帝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秶Z?晉語》記述,炎、黃二帝為兄弟,是少典氏,,父,,與有?氏,,母,,所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蹲髠鳌钒Ч拍暾f:“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痹诩坠俏淖种,羌從羊從人,姜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表示女性與姓用姜。民國初年以來,章太炎在《檢論?序種姓》中已指出:“羌者,姜也!焙髞砀邓鼓暝凇督分羞M一步論證:“地望從人為羌字,女子從女為姜字”;顧頡剛在《[wiki]九州[/wiki]之戎與戎禹》中更指明:“姜之與羌,其字出于同源,蓋彼族以羊為圖騰,故在姓為姜,在種為羌! 姜姓各部落,奉伯夷、四岳為祖神!秶Z?周語》說:“,,上帝,,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其后有申、呂、齊、許等國;《鄭語》又說:“姜,伯夷之后也!彼脑烙址Q太岳,《左傳》隱公十一年說:“夫許,大岳之胤也”;莊公二十二年又說:“姜,太岳之后也!彼脑,在《山海經》中寫作西岳,形近致誤。楊寬在《中國上古史導論》中斷言:“伯夷之稱四岳與太岳者,蓋又因伯夷本為西羌及姜姓民族之岳神耳! 姜姓在西周為舅族之顯姓,有申、呂、齊、許等諸侯,其中尤以齊與申,為周所倚重。姜姓諸侯為華夏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直到春秋,仍有姜姓之戎,姜戎的酋長駒支明確說:“我諸戎四岳之裔胄也!奔词辜,也有驪戎和狐戎,他們與晉通婚,受到了“同姓為婚”的指責。 氏羌與姜姓的關系,《山海經?海內經》說:“伯夷父生西,,四,,岳,西,,四,,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與姜姓同奉伯夷、四岳為祖神而異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1054080.html
相關閱讀: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重塑我的頭像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