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少林寺的名氣來自金庸李連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騰訊文化李巖 發自北京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最近的日子很不好過,各種爆料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釋永信如今的狼狽,歸根到底還是少林寺太有名了。讓全國人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個寺廟的名字,估計大多數都會說到少林寺。而且說到其他寺廟的話,我們通常只會想到和尚,而說到少林寺,除了和尚,還會想到功夫。

少林寺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講,是溶在血液里的名字,熟悉到我們都懶得去想一下,它是怎么做到婦孺皆知的?又是怎么做到讓自己的名字和中國功夫畫上等號的?

一、世界禪宗祖庭: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首傳禪宗

如今我們說起少林,更多想到的是功夫。其實人家在弘揚佛法方面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寺廟之一。據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達摩大師從南朝梁國北來,面壁嵩山少林寺九年,以二入四行首傳大乘,他所到之處,均以禪法教導學人。

清代畫家金農的《達摩圖》

達摩在中國被尊為始傳禪宗,在他之后又經五代祖師的弘傳而形成中國佛教的主流一脈——禪宗,被稱為最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少林寺作為達摩祖師首傳禪宗之地,被尊為世界佛教禪宗祖庭。

也就是說,少林寺不光功夫牛,在一千多年前就以佛法聞名了。

二、以所謂“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功,得名“天下第一名剎”

相傳當年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除了傳得禪宗之外,隨之功成的還有《易筋經》《洗髓經》二經,奠定了少林武術的基礎。從那時起,功夫就與禪宗一道,成了少林寺的兩張名片。

關于少林功夫,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各霸一方。唐王李世民遇到困難,得到十三位武功高強的少林僧人解救,最終大破敵軍。李世民十分感恩,封了一位叫曇宗的和尚為大將軍,其他十二個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

“十三棍僧救唐王”這件事,歷史上并未發生過

故事講完了,現在講歷史。事實上,所謂“十三棍僧救唐王”,可以確定是編造的,基本相當于如今的微信段子。少林寺確實幫助過李世民打敗了他的對手,動機則是出于利益考慮。當時唐朝剛剛建立,各地割據勢力仍很強大,有個叫王世充的人是他們的主要對手。少林寺的廟產柏谷塢被王世充據為“?州”,少林僧人自然心有不甘,而且兵荒馬亂,施舍較少,廟產既失,齋糧都成問題。更何況王世充虎視眈眈,大有吞并少林的企圖。少林的命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巧的是,此時李世民要來打王世充,少林僧人看到了奪回廟產的希望,這才決定幫助唐軍打敗王世充以求自保。后來李世民一路高升當了皇帝,少林寺當年的幫助也升格為“護駕有功”。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少林寺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并贏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名。而幫助李世民的事跡則在后世不斷的潤色加工之下,成了頗有噱頭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

也就是說,少林寺在近乎誤打誤撞中,獲得了很大的名聲。當然,誤打誤撞是俗人的說法,佛家管這個叫機緣。

三、少林寺曾遭焚毀沉寂了五十多年

少林寺所處的嵩山,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因此造就了少林寺一個特殊之處:與朝廷來往密切。在李世民時代攫取到政治上的第一桶金后,少林寺的歷史就與政治緊密聯系起來。直到清代,各位皇帝也都很關心少林寺。

然而與政治牽涉,帶來的就是風險。1920年代,軍閥割據,少林寺也面臨著“站隊”問題:投靠哪一方軍閥,能力保少林免遭涂炭?當時的少林武僧首領妙興選擇了站在直系軍閥一邊,率少林數百僧眾投靠吳佩孚,他本人也成為了吳佩孚軍隊里的一名團長。

妙興于1927年陣亡。次年,他所在部隊與馮玉祥的國民軍交戰,司令部就設在少林寺。后來戰敗,二百多僧眾也幾乎被殺盡。為泄其憤,馮玉祥部下石友三命人將整個少林寺付之一炬,法堂、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處,全部焚毀。

電影《新少林寺》中火燒少林寺的情景

此后,少林寺一直是破敗的樣子,直到八十年代才重又復興。

焚毀少林寺的主要指使者是馮玉祥和其部下石友三。因為馮玉祥在教科書上被定性為愛國將軍,所以后來的歷史書里,火燒少林寺的主要罪責被安在了名聲更差的石友三身上。

說說這二位的結局吧。石友三1940年被曾經的結義兄弟抓捕,當天夜里被活埋;馮玉祥1948年在回國的輪船上遭遇失火遇難。

也就是說,這兩名燒寺主使者雙雙死于非命,這大概也算他們運氣不太好。當然,運氣不好是俗人的說法,佛家管這個叫因果報應。

四、金庸武俠小說讓世界華人知道少林功夫

少林寺遭焚毀后,破敗了五十多年。這期間,中國內地的人漸漸對這座千年古剎淡忘了,更沒什么人把那當做旅游的地方?捎捎谝粋人的書,少林寺的名字開始在海外火起來,幾乎變得無人不知。這個人就是金庸。

金庸是寫武俠小說的,少林寺是中國功夫的重要代表,寫武俠必然繞不開少林。從第一部《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到少林寺闖關尋師父身世,到最后一部《鹿鼎記》中,韋小寶去少林寺出家,隨著金庸小說一部部地連載、出版,少林寺的名字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金庸給少林寺的題詞:少林秘笈國之瑰寶

金庸用15部小說構建了一個武俠世界,也為少林寺勾勒出了一個大致的景貌。讀者知道了以少林為首的武林六大門派,知道了羅漢拳、七十二絕技這樣的少林武功,知道了《易筋經》《四十二章經》等佛教經典,也知道了玄苦、渡厄、空見、帶頭大哥等少林高僧。

難能可貴的是,金庸沒有因為寫武俠小說,就把少林功夫寫成了完全的競技之術。相反,他在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了禪的意味。比如以下這些例子:

1.佛經是少林功夫的根基,只學武不參禪只能練成外家功夫,算不上一流。鳩摩智通曉七十二絕技,但沒有相應的佛經來化解,最后真氣爆體,險些喪命。

2.不是越厲害的武功越有效,喬峰只用粗淺的少林功夫太祖長拳和太祖棒,也能成為頂尖高手。

3.小說中武功造詣最深的一般不是少林僧人,但是整體武學水平最高的一定是少林。

4.少林寺內,武功最高的往往不是方丈。所有金庸小說中武功最高的,是少林寺一個掃地的老和尚。

金庸小說中公認的武功第一人:《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

凡此種種,讓少林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成為了一種道德和智慧的化身,讀者無不對少林充滿敬仰。由于金庸小說銷量極高又盜版無數,無形中在整個華人地區為少林寺做了一個持續幾十年的廣告。

需要說明的是,金庸在小說中構建少林武俠世界時,并沒去過少林寺。金庸的小說大都寫于1950-70年代的香港,彼時內地與香港幾乎沒有民間往來,所以金庸并沒有機會來到大陸。加之焚毀后的少林寺直到1970年代仍是破敗之相,即便去了也看不到什么。待到金庸1981年首次造訪少林寺時,已經封筆接近十年了。

也就是說,金庸筆下絢爛的少林世界,都是通過強大的想象力虛構出來的。當然,想象力是俗人的說法,佛家管這個叫悟性。

五、李連杰《少林寺》:10億中國人看了10億次

1979年,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承志建議,香港的電影公司可以拍有關少林寺的電影:“香港及海外觀眾都喜歡看武俠片,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拍少林寺或太極拳呢?”他還提議到實地拍攝,并找有真功夫的演員來演。

香港中原電影公司接下了這個“任務”,邀請全國武術全能冠軍李連杰等有真功夫的演員擔綱,赴河南嵩山實地拍攝。最終電影《少林寺》于1982年1月在香港公映。

電影《少林寺》海報

只是廖承志和香港制片公司都沒想到,原本為香港及海外觀眾拍的這部電影,成了中國內地電影史上的奇跡。內地觀眾從沒看過這么過癮的武打片,男女老少都搶著要看一看。當時還沒有電視,看電影幾乎是人們唯一的文化娛樂消遣。

此外,合適的演員和合適的拍攝時機,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本片演員全部使用職業武術隊員,全片在嵩山實地拍攝。眾所周知,香港有拍攝武打片的傳統,操作《少林寺》這種影片駕輕就熟。而影片開始籌備的1979年,正是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的影視制作公司可以來內地選演員并實景拍攝。而拳拳到肉的真功夫所營造的真實感,讓觀眾大呼過癮,這才造就了李連杰等一批動作明星。可以想象,如果本片早三年或晚三年立項,都不會取得那么大的成功。

恰巧在人們需要這么一部影片時,它出現了。命運使這部影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

12歲首奪全國武術冠軍時的李連杰

具體多少人看過《少林寺》?現在已經無法確切統計了,這里就按最普遍的說法,即票價一毛,票房一億,觀影人次達到了10億。

10億人次是個什么概念?1982年人口普查,中國的總人口是10億多一點點,也就是說,當時全中國,平均每個人都看過一遍《少林寺》。舉個最近的例子吧,F在仍在熱映的電影《捉妖記》,以19億人民幣(截至8月5日)的票房打破了國產片票房紀錄。而中國電影目前的平均票價是36塊錢,換算一下,觀影人次大概是5300萬人次,只有《少林寺》的5%。而2015年中國的電影院和銀幕數量,比1982年增長了不止百倍。從這些數字中,我們不難想象《少林寺》上映時的盛況——當然,35歲以上的人對那個盛況不是想象,而是回憶了。

這部影片讓什剎海體校武術隊隊員李連杰蜚聲海內外,成為盡人皆知的武打明星,并一路紅到了現在。同時也讓少林寺這座當年已經破敗的千年古剎重獲生機。據“色空”和尚的扮演者孫劍魁回憶,拍片前第一次來到少林寺時,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而且根本就沒有路。寺里只有幾個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薩的身體已經坍塌了一半。

《少林寺》火了以后,少林寺也火了。國家先后投入五百多萬元,對少林寺進行大規模整修。到1999年,少林寺所有殿堂都被修過了一遍。全國人民乃至外國游客,都把少林寺當成了必去的旅游景點。至此,這個寺廟真正成了“天下第一名剎”。

也就是說,廖承志出于統戰目的的一個建議,最終促成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座千年古剎。當然,做好事是俗人的說法,佛家管這個叫功德。

六、釋永信治下少林寺開始登上娛樂、財經版面

人們印象中的少林寺大都是這樣的

這個階段是大家最熟悉的了,無需多言。釋永信頂著“少林CEO”的帽子,把少林寺經營成了現在這個商業航母。在他治下,少林寺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也成了5A級旅游景區。他把少林寺的分寺建到了國外,也讓與世隔絕的老寺廟充滿了銅臭味;蛟S只有若干年后,才能對他和他執掌少林的這些年,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

結語:

遍覽少林寺的歷史,會發現其興也偶然,其衰也偶然。很多不相關的事件都可能導致整個少林史的改變。例如李世民如果玄武門之變奪權不成,少林寺幫助李世民的事跡就會從“護駕有功”變成“串通反賊”,或許今天我們就看不到它了。如果金庸沒有為了讓報紙更好賣而連載武俠小說,如果《少林寺》沒找李連杰這樣有真功夫的人演,可能少林的命運也將完全不同。

從科學的角度看,少林寺擁有今天的名氣,完全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是一系列陰差陽錯造就的結果。當然,陰差陽錯是俗人的說法,佛家管這個叫緣分到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383055.html

相關閱讀:重塑我的頭像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