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王孝杰簡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王孝杰個人資料

中文名:王孝杰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武周

所處時代:武周時期

出生地:京兆新豐(今陜西潼關東北)

出生時間:不詳   逝世時間:公元697年

職業:將領

職位: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

爵位:清源縣男、耿國公

成就: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

王孝杰簡介

王孝杰(不詳-公元697年),京兆新豐人(今陜西潼關東北),唐朝名將。少年時便從軍入伍,四處征戰。屢立戰功。武則天執政后,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公元692年,任武威道總管,與阿史那忠節討吐蕃,收復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重設安西都護于龜茲。于公元697年,任清邊道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契丹可汗孫萬榮,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軍深入,全軍覆滅,墜谷而死。贈夏官尚書、耿國公。開元中,贈特進。

王孝杰生平簡介

王孝杰,京兆新豐(今陜西潼關東北)人,唐朝大將。

王孝杰少年時便從軍入伍,隨唐軍四處征戰。因屢立戰功,很快便晉升為軍官。唐高宗儀風三年(678年),唐高宗李治鑒于來自吐蕃的威脅,對吐蕃進行大舉反攻。王孝杰任工部尚書、左(一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的副總管,隨其出征。七月,劉審禮與王孝杰領前隊人馬深入,屯兵于濠所。此時,吐蕃主帥噶爾?欽陵突出奇兵,猛攻唐軍營帳。劉審禮與王孝杰率軍力敵,但寡不敵眾,未能突破重圍。而身為唐軍主帥的李敬玄因怯懦畏戰,竟然按兵不動,以圖自保。九月,劉審禮與王孝杰兵敗被俘,劉審禮因受重傷,不久身亡。

王孝杰被押回吐蕃后,年僅兩歲的贊普都松芒波杰(即器弩悉弄)見王孝杰長得非常象自己的父親芒松芒贊贊普,所以對他非常敬重(《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記載,芒松芒贊死于調露元年(679年)二月十一日,有誤。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芒松芒贊死于儀鳳元年(676),次年隱匿遺體于巴拉木,明年冬,都松芒波杰為父王發喪,次年都松芒波杰祭祀父王遺體。《資治通鑒》之所以記載有誤,是由于贊普新故,嗣君剛立,政局不穩,根據政治上的需要,慝喪不報。直至儀鳳三年(678)冬,才公開發喪。調露元年才將遺體運至故都瓊瓦,進行公開的正式祭祀。唐朝官方當初并不了解這些情況,只能將公開發喪的時間記為薨逝的時間。這就能夠理解新舊《唐書?王孝杰傳》中所說吐蕃贊普見到王孝杰后,哭著說他長得像自己的父親了。這個贊普是年僅兩歲的都松芒波杰,而不是青年的芒松芒贊)。正是因為都松芒波杰贊普的干預,王孝杰被“厚加敬禮,由是免死”(《舊唐書?王孝杰列傳》)。

王孝杰在吐蕃的這段時間,并沒有閑著,而是暗中進行調杳,對吐蕃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了如指掌,為后來成功地收復安四鎮起了重要作用。在吐蕃住了一段時間后,王孝杰被都松芒波杰贊普送回大唐。

武則天執政后,王孝杰累遷右鷹揚衛將軍。

武則天于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8年)入宮,從此開始步入最高統治層。唐高宗即位不久,再次將她接納入宮,永徽六年(655年)被立為皇后,從此參預處理朝政,宮中呼為“二圣”。唐高宗死后,武則天曾將繼立為帝的第三子唐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立第四子李旦為帝(即唐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她鎮壓了以徐敬業為首的揚州叛亂;垂拱四年(688年),又平定了唐宗室的起兵。接著,武則天大開告密之門,推行酷吏政治,大殺反對派。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唐建周,登上了女皇寶座。

由于武則天在當政后,一直忙于鞏固自己的政權,使邊疆各少數民族有了可乘之機,尤其是吐蕃,更是虎視眈眈。唐與吐番的戰爭始于唐初,后來逐漸形成河隴、西域兩個主戰場。由于在唐軍河隴戰場的作戰連續失利,便改向西域。調露元年(679),在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重置安西四鎮。由副大使、安西都護王方翼在碎葉水旁的碎葉鎮城(又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闊葉附近,一說在今俄羅斯托克馬克附近)以代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從此時起,安西四鎮是碎葉、龜茲(今新疆庫車)、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唐恢復了再西域的統治。為此,吐蕃深感不安,于是在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進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鎮,而后長驅東入,前鋒直達敦煌(今甘肅敦煌西)。

吐蕃于再克四鎮以后,為了進一步向西突厥十姓故地進行擴張,扶立興者亡可汗阿史那元慶長子阿史那餒子為西突厥可汗,立國碎葉川西弩失畢之地,興兵犯唐,企圖獨霸西域。天授二年(69年),吐蕃贊普都松芒波杰不甘政權為噶爾家族專斷,第一次親自主持了這一年的盟會。定期盟會制度是吐蕃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此次褫奪大論噶爾?欽陵的主盟權,可見該家族地位之不穩。長壽元年(692年),西州都督唐休?上表朝廷,請求發兵抵御吐蕃,收復四鎮。唐朝抓住吐蕃內爭的有利時機,重新加強邊防部署,策劃新的大規模反攻。

為了保證作戰能順利進行,武則天破例啟用了久在吐蕃,熟諳吐蕃軍情的王孝杰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附唐的原西突厥首領阿史那忠節聯兵,率眾討伐吐蕃。十月,王孝杰率兵從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出發,大破受吐蕃冊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餒子。吐蕃軍在噶爾?欽陵率領下前往救援,也被王孝杰擊退。隨后,王孝杰率唐軍轉戰數千里,直至于闐等地,大破吐蕃。二十五日,王孝杰乘勝一舉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等鎮。突騎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當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熱海以東)首領烏質勒亦乘機助唐發起攻擊,自東突厥手中奪回碎葉城,交付于唐。自此,唐朝重新收得安西四鎮。在接受安西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后,武則天為鞏固西域的邊防,重新加強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派重兵(24000人)駐守四鎮,還將安西大都護府還治龜茲,從而摧毀了吐蕃苦心建立的西域統治體制。 至此,唐與吐蕃結束了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安西四鎮的形勢逐漸穩定下來。

唐能夠成功地收復安西四鎮,在戰機的選擇上利用了吐蕃內亂、軍心不穩這一缺點,果斷派兵出機。尤其是破格啟用王孝杰??一個熟悉吐蕃內情的人為主帥,使唐軍能夠事半倍。由于從唐朝本土到西域的道路遙遠險阻,后勤供應困難,為此,王孝杰在作戰指導上又采用了長驅直入、連續作戰的戰術,最后達到速戰速決。這些都是王孝杰的成功之處。

安西四鎮的收復,對唐朝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當武則天接到捷報后,顯得無比的興奮,她對侍臣說:“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盡復于舊,邊境自然無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舊唐書?王孝杰列傳》)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遂升王孝杰為左衛大將軍,次年又升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男,聲名大振。

吐蕃雖然丟失安西四鎮,但并不甘心,一直侍機重新奪回對西域的控制權。延載元年(694年)二月,噶爾?欽陵派吐蕃大將勃論贊刃和所立的西突厥傀儡可汗阿史那餒子等聯兵向西域地區發起進攻。為擊退西突厥與吐蕃此次進犯,王孝杰奉命率軍進擊,在冷泉(今青海西寧西)、大嶺(今青海西寧西)與吐蕃、突厥聯軍展開決戰。由于王孝杰指揮有方,唐軍殲其各3萬余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部也擊潰吐蕃泥熟俟斤等萬余人,攻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四月初九,唐廷任命王孝杰為同鳳閣鸞臺三品。

在武則天執政期間,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西部的吐蕃,二是北部的東突厥。東突厥阿史那骨篤祿可汗于永淳元年(682年),乘武則天新立、政局動蕩之機反唐。延載元年正月,阿史那骨篤祿卒,其弟阿史那默啜篡奪汗位,繼續攻唐,連犯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涼州(治今甘肅武威)等地,殺掠人吏資財。為此,武則天于八月十七日任命王孝杰為瀚海(治今蒙古哈爾和林西北)道行軍總管,受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和尚懷義的指揮,加強北部防御,以備突厥。

證圣元年(695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則天又以王孝杰為朔方道總管,進攻東突厥。

正當王孝杰準備出征時,吐番的情況又起了變化。贊普都松芒波杰為加強君權,除掉權重一時的噶爾家族,以“反叛”的罪名殺掉重臣噶爾?贊輾恭頓。此為噶爾家族在吐蕃王朝全面失勢的信號。手握大權的大論噶爾?欽陵聞訊后十分恐慌,準備再建戰功,以求保身。七月十五日,噶爾?欽陵其弟噶爾?贊婆率大軍取道臨洮(今屬甘肅),進攻河西,企圖切斷唐朝與西域的聯系通道,然后再奪取西域。

為此,武則天任命王孝杰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率軍迎戰。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唐蕃兩軍在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洮界)展開交戰。噶爾?欽陵由于內外的雙重矛盾,遂率吐蕃軍與唐軍做背水一戰。噶爾?欽陵還充分利用了地形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居高臨下掩殺唐軍,然后前阻后截,使唐軍完全陷于被動。王孝杰沒料到吐蕃的進攻會如此猛烈,準備不充分,致使唐軍傷亡慘重。

監軍張仁愿素與王孝杰不和,此時便因人奏事,將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王孝杰,王孝杰因此被削官為民,王孝杰被削官為民,婁師德也被貶為原州(治平高,今寧夏固原)員外司馬。經此大敗,唐軍元氣大傷,無力再戰,只好與吐番議和。

同年,契丹人李盡忠、孫萬榮起兵叛唐。武則天派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等28將,率軍進討,但于八月在黃獐谷(今河北遷安東北)被全殲,隨后,孫萬榮(李盡忠已卒)相繼攻陷冀州(治今河北冀縣)、瀛州(治河間,今屬河北),使河北為之震動。由于武則天在執政初期將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名將殺盡,此時已無良將可派,只好緊急啟用王孝杰為清邊道總管,率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等8萬(一說7萬)討伐契丹。

神功元年三月十二日(即公元697年5月7日),王孝杰率軍進至東硤石谷,與契丹軍相遇。由于谷道狹窄險峻,契丹軍憑險守衛,王孝杰只好親率精銳為前鋒,奮勇沖殺,且戰且進。將出谷口時,契丹軍忽然四面圍攻,王孝杰遂布置方陣,拼死抵抗。但后軍總管蘇宏暉畏懼契丹軍眾兇悍,棄甲先逃。契丹軍乘唐援兵不繼,奮力沖殺。王孝杰孤立無援,陣腳大亂,加上背靠懸崖,終因寡不敵眾,被逼墜崖而死,唐軍將士被殺及跳崖而死者殆盡。

節度管記張說馳奏戰事,武則天向張說詢問了戰敗原因,張說:“孝杰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但為后援不至,所以致敗。”(《舊唐書?王孝杰列傳》)武則天遂下詔追贈王孝杰為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并遣使斬蘇宏暉以徇。但使者尚未到達幽州,而蘇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開元中,王無擇官至左驍衛將軍,追贈王孝杰為特進。

王孝杰后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杰”。

及至宣和五年(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孝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384656.html

相關閱讀: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重塑我的頭像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