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16日下午,周恩來陪同張國燾一起過江到武昌去見蔣介石。張國燾見到蔣介石后,開口就說:“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周恩來聽了十分生氣,立即對他說:“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本文摘自:《同舟共進》2015年第7期,作者:散木,原題為:《叛逃之后的張國燾》,本文系節選
張國燾,可謂中共歷史上最高級別的叛徒之一(中共元老,曾任中共第一屆臨時中央執行委員、第二和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五和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叛逃時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叛逃后居然成為國民黨“軍統”特務、中共的死敵。顯然,在“中共叛徒史”上,他占有極為重要的一頁。
他為什么要叛變?成仿吾在《記叛徒張國燾》(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一書中認為:張國燾叛變的原因,是他“在黨內已經失去了‘市場’,而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黨實行的‘溶化’誘降政策,則為他提供了實現個人野心的新機會”。
那么,國民黨的這種新的政策和手段,是如何作用并影響于張國燾的叛變呢?對此目前尚無大量和確鑿的證據,我們只是大略地得知:1936年“雙十二”事變之后,國共雙方已有公開的交往,中共一方已在西安、南京等地籌設聯絡辦事處,而國民黨一方也已派人去延安,雙方以期達到國共進一步的合作。然而國民黨“軍統”和“中統”特務也利用這一時機潛入延安,用以刺探中共情報,據說這些特務了解到張國燾的情況后便到處煽風點火,宣揚張已失去自由等,蔣介石也密令戴笠派人設法與之接觸,說請其赴武漢見面有要事相商,而張國燾則對來者大罵一通,說這是置其于身敗名裂之死地,但最后又說:“蔣委員長如派飛機來接我,那是可以考慮的,不過得首先在延安為我修一個飛機場。”此事不知真假,有人說這說明張已開始動搖云云。
張國燾逃到武漢后,周恩來等人并沒有放棄他,屢次派人奉勸,未果。最后,張國燾向周恩來表示:他想去見蔣介石。1938年4月16日下午,周恩來陪同張國燾一起過江到武昌去見蔣介石。張國燾見到蔣介石后,開口就說:“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周恩來聽了十分生氣,立即對他說:“你糊涂,我可不糊涂。”接著,張國燾竟以邊區代主席的身份,向蔣介石匯報邊區政府的一些情況,然而他事先沒有準備,只是鑒于周恩來在場而臨時起意而為,于是話語間竟語無倫次,弄得蔣介石也不知如何是好;氐睫k事處后,周恩來嚴肅批評了張國燾,張卻表示國共兩黨現在都很糟糕,自己愿意暫時脫離政治生涯——他決意要擺脫“監控”,終于逃逸而去。
4月19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開除張國燾黨籍的黨內報告大綱》,稱這對于中共“不但不是什么損失,而是去掉了一個腐朽的不可救藥的膿包”。
后來,當時負責中組部的陳云,告訴還在延安的張的夫人楊子烈:張國燾叛逃了。楊子烈十分吃驚,當即痛罵張國燾“不仁不義”,又表示自己要去尋找,“一定到武漢把張國燾找回延安”。對此,毛澤東和黨中央答應了她,即將其和小孩“禮送出境”,并希望她能夠規勸一下張國燾。毛澤東還對她說:“你能把張國燾找回來,就是共產黨大大的功臣!”并批給她500元法幣的旅費。但她一去之后,杳無音訊。
據說楊子烈離開延安時,毛澤東曾意味深長地要她轉告張國燾一句話:“我們多年生死之交,彼此都要留點余地。”
可是,張國燾從叛逃開始,人生已經沒有什么余地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570255.html
相關閱讀:重塑我的頭像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