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寓言故事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一: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
【故事】:宋國有個種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樹。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過來,由于跑得太急,一頭撞到樹上,把脖子撞斷死掉了。這個人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免子。打這天起,他干脆放下農具,連活兒也不干了,天天守在這棵樹下,希望還能撿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檢不到了,他的行為反倒成了宋國人談論的笑料。
【寓意】:收獲從勞動中來。不要因為一次偶然的收獲,就放棄了勤勞的美德。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二:
【原文】: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后害者也。
【故事】: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后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后面還有個樹樁子。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害的表現呀!
【寓意】:目光短淺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后面隱藏著的危險。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三:
【原文】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見怒蛙,乃為之式。從者曰:“奚敬于此?“王曰:“為其有氣故也!懊髂曛堃灶^獻王者歲十余人。由此觀之,譽之足以殺人矣。
【寓意】:精神才是勝利之本,沒有精神就無士氣,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四: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故事】:宋國有個有錢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墻壁沖塌了一塊。他的兒子說道:"不趕快修補起來,一定會有小偷爬進來的。"鄰家的老大爺也這樣警告他。 當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盜賊偷走了大量的財物。 這個有錢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兒子有先見之明,卻懷疑鄰家的老大爺可能是個盜賊。
【寓意】:以親疏來判斷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誤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來。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五:
【原文】造父方耨,時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父推車,請造父:“助我推車!痹旄敢蚴掌,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乃始檢轡持策,未之用也,而馬咸騖矣。 使造父而不能御,雖盡力勞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今身使佚,且寄載,有德于人者,有術而御之也。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寓意】:無論是做什么,能做好是第一位的,無才能是不行的。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六:
【原文】:趙襄主學御于王于期,俄而與于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
【故事】:趙襄主向王于期學習趕車的技術,學了不久便與王于期進行了一場比賽。在比賽中,他換了三次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 趙襄主埋怨說:'你教我趕車,還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說:'我已經把技術全部教給您了,是您運用的不對呀!趕車最要緊的,是把馬套在車上要套得舒適妥貼,趕車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調理馬上,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在今天的比賽中,您落在后面的時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時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實把馬引上大道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后?墒悄鸁o論領先還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還顧得上調理馬呢?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辦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七:
【原文】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寓意】:對人的判斷要看具體事情而不僅僅是口頭上。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八:
【原文】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卑Ч唬骸吧!敝倌嵩唬骸笆录辈患耙再p。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卑Ч唬骸吧啤!坝谑侵倌崮讼铝钤唬骸安痪然鹫弑冉当敝,逐獸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寓意】:無論是管理哪個團體寬嚴兩個手段是比不可少的,不然就管不好。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九:
【原文】: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稿,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故事】:魯國有個人擅長打草鞋,妻子很會紡白綢。他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你到那里必定會變窮的。' 這個魯國人問:'為什么呢?' 勸他的人說:'打草鞋是為了給人穿的,但越國人不喜歡穿鞋,習慣于打赤腳走路;織白綢子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不喜歡戴帽子,而喜歡披著長發。你想到用不著你們長處的國家去過日子,要使自己不窮,怎么辦得到呢?'
【寓意】:要發揮自己的專長,必須找到合適的地方。如果找錯了地方,專長就會變成短處。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十:
【原文】:韓昭侯謂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鄙曜釉唬骸胺ㄕ,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聽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來知行法矣,寡人奚聽矣!币蝗,申子請仕其從兄官。昭侯曰:“非所學于子也。聽子之謁,敗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謁?”申子辟舍請罪。
【寓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無權躍居法律之上。不然法律就如同虛設,沒用了。維護法律尊嚴才能施行好法律效用。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十一:
【原文】紂為長夜之飲,歡以失日,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又^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 辭以醉而不知。
【寓意】:忘記時間盡心歡樂,這樣做很快就會敗家。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十二: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斃,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斃,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故事】: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拿來獻給厲王。厲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說:'這是塊石頭呀!'厲王認為卡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塊璞玉來獻給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又說:'這是塊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著那塊璞玉到楚山腳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直到流出血來。 文王聽說了,便差人去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多得很,為什么獨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 卞和說,我并不是為砍斷了腳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騙子,這是我所最傷心的呀!' 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塊璞玉,發現是一塊真正的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寓意】: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于把寶玉當作石頭,把好人當成騙子。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十三:
【原文】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及反!被腹珰w,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饑餓;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被腹唬骸吧!蹦酥I宮中有婦人而嫁之。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
【寓意】:很多人做事只是口頭答應卻沒有付諸行動,嘴上好聽,辦事不行。這些人是很虛偽討厭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573315.html
相關閱讀: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重塑我的頭像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